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2)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5)
为研究盐度对不同发育时期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称蛤仔)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在水温24℃条件下,对不同盐度(5、8、11、14、32、38、41、44、47,盐度32为对照组)胁迫下蛤仔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10 mm)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蛤仔的生长和存活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胁迫72 h时,盐度38组蛤仔幼虫、稚贝、幼贝的存活率均最高,分别为97.87%±3.69%、100%、100%,且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盐度5组蛤仔幼虫、稚贝、幼贝以及盐度8组的幼贝全部死亡;盐度38组蛤仔幼虫及稚贝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长平均日生长分别为(4.83±0.03)μm和(6.81±0.11)μm,仅次于对照组(盐度32),并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蛤仔幼虫、稚贝和幼贝对盐度的耐受范围随着蛤仔受盐度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盐度胁迫21d时,盐度38组幼虫存活率为50.27%±3.7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盐度组幼虫全部死亡;盐度胁迫30 d时,盐度38组稚贝存活率为68.75%±5.2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盐度组稚贝全部死亡;盐度胁迫30 d时,盐度14组幼贝存活率为94.36%±2.03%,与对照组接近(P>0.05),而盐度38组存活率为60.00%±14.53%,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其他盐度组幼贝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蛤仔的生态养殖及抗逆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采捕后可容忍的干露时间,以研究干露对净化及随后的活品贮藏特性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蛤仔原料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湿藏对照组(CW)、干藏对照组(CD)和干露0、1、3、4 d组(即E0、E1、E3、E4组),湿藏及净化条件均为室温海水,干露及干藏条件均为4℃湿布覆盖,分析各组的存活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核苷酸能荷(AEC)值和K值,并对各组蛤仔从外观、气味、滋味、质地和回味5个方面进行风味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干露3 d内蛤仔有近100%的存活率,4 d干露存活率仍可保持90%左右,与初始原料相比,干露静置后的蛤仔均呈现恢复态势,E1、E3和E4组具有相同的ATP、AEC和K值水平,蛤仔呈现非愉悦性特征(苦、腥、土),经1~3 d静置后恢复了愉悦特征(甜、鲜、咸、香),干露4 d时则呈现臭味特征;原料经1、3、4 d干露,净化后蛤仔存活率分别为100%、91%和85%,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净化过程ATP消耗增加,E4组的K值高于其他组,AEC值则未发现明显差异;感官评价结果显示,2 d内干露处理的净化产品具有良好的风味品质,而3 d以上的干露会导致风味下降,而E4组依然突出臭味;7 d活品湿藏的E0和E1组均具90%以上的存活率,E3组存活率在70%以上,而E4组存活率急剧下降至0;干藏下的E0、E1组同样具有90%以上的存活率,E3、E4组则可维持80%以上的存活率;E3、E4组在活品贮藏阶段的K值明显高于E0和E1组,除E4湿藏组外,其他所有组均呈现相同的ATP和AEC值平稳水平,而E4组则明显下降;此外,2 d内湿藏的E0、E1、E3组均可呈现愉悦特征;干藏的E0和E1组同样具有愉悦风味,E3组风味开始下降,E4组则突出臭味。研究表明,易逝期的菲律宾蛤仔品质可恢复,期间原料可容忍的干露期限是冷却条件下2 d左右,该阶段的干露暂存或运输不会影响后续的活品净化,且无论是干藏还是湿藏均具有7 d的活品货架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采捕后可容忍的干露时间,以研究干露对净化及随后的活品贮藏特性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蛤仔原料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湿藏对照组(CW)、干藏对照组(CD)和干露0、1、3、4 d组(即E0、E1、E3、E4组),湿藏及净化条件均为室温海水,干露及干藏条件均为4℃湿布覆盖,分析各组的存活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核苷酸能荷(AEC)值和K值,并对各组蛤仔从外观、气味、滋味、质地和回味5个方面进行风味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干露3 d内蛤仔有近100%的存活率,4 d干露存活率仍可保持90%左右,与初始原料相比,干露静置后的蛤仔均呈现恢复态势,E1、E3和E4组具有相同的ATP、AEC和K值水平,蛤仔呈现非愉悦性特征(苦、腥、土),经1~3 d静置后恢复了愉悦特征(甜、鲜、咸、香),干露4 d时则呈现臭味特征;原料经1、3、4 d干露,净化后蛤仔存活率分别为100%、91%和85%,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净化过程ATP消耗增加,E4组的K值高于其他组,AEC值则未发现明显差异;感官评价结果显示,2 d内干露处理的净化产品具有良好的风味品质,而3 d以上的干露会导致风味下降,而E4组依然突出臭味;7 d活品湿藏的E0和E1组均具90%以上的存活率,E3组存活率在70%以上,而E4组存活率急剧下降至0;干藏下的E0、E1组同样具有90%以上的存活率,E3、E4组则可维持80%以上的存活率;E3、E4组在活品贮藏阶段的K值明显高于E0和E1组,除E4湿藏组外,其他所有组均呈现相同的ATP和AEC值平稳水平,而E4组则明显下降;此外,2 d内湿藏的E0、E1、E3组均可呈现愉悦特征;干藏的E0和E1组同样具有愉悦风味,E3组风味开始下降,E4组则突出臭味。研究表明,易逝期的菲律宾蛤仔品质可恢复,期间原料可容忍的干露期限是冷却条件下2 d左右,该阶段的干露暂存或运输不会影响后续的活品净化,且无论是干藏还是湿藏均具有7 d的活品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4)
为评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家系间杂交的遗传效应,以生长和抗逆性状优良的壳面具有斑块花纹的蛤仔家系子一代(C31、C32)及壳面背景颜色为橙色的蛤仔家系子三代(Or)作为基础群体,采用单对单双列杂交方法构建选育家系,对建立的蛤仔家系进行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5日龄时,C32(♀)×Or(♂)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30~90日龄时,C31(♀)×C32(♂)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6日龄时,各杂交家系一般配合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9~90日龄时,除60日龄杂交家系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各测量日龄杂交家系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0日龄后,C31(♀)×C32(♂)杂交家系子代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研究表明,以斑块花纹C31(♀)与斑块花纹C32(♂)为亲本的杂交家系表现出较好的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是较好的杂交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clam 3种壳色品系幼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由7.6℃逐渐降低至-2.1℃,并且在冰水混合状态下胁迫7 d时,3种壳色蛤仔的存活率依次为白斑马蛤(98.6%)>斑马蛤(93.3%)>白蛤(74.6%);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壳色蛤仔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低温能力强的蛤仔,其接近冰点时(-1.6℃)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随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较小;3种壳色的蛤仔O∶N值为6.8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422,总体平均为1.724;温度由0.6降至-1.6℃时,Q10值异常升高,以白蛤升高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蛤仔耐低温的生理机制和定向选育抗低温的蛤仔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5)
通过构建不同近交水平的海胆群组,即半同胞近交组(H组,F=0.125)、全同胞近交组(F组,F=0.25)和对照组(C组,F=0),研究了近交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交对海胆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四腕幼体的畸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近交水平的四腕、六腕和八腕幼体体长均表现为H组>C组>F组,体宽表现为无规律性;六腕幼体的胃长和胃宽均为F组>C组>H组,八腕幼体的胃长和胃宽均为C组>H组>F组。研究表明,一定近交水平(F=0.25)的中间球海胆的受精、孵化,以及变态前幼体的体长、体宽均没有出现明显的近交衰退,但幼体胃长和胃宽的近交衰退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6)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clam 3种壳色品系幼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由7.6℃逐渐降低至-2.1℃,并且在冰水混合状态下胁迫7 d时,3种壳色蛤仔的存活率依次为白斑马蛤(98.6%)>斑马蛤(93.3%)>白蛤(74.6%);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壳色蛤仔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低温能力强的蛤仔,其接近冰点时(-1.6℃)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随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较小;3种壳色的蛤仔O∶N值为6.8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422,总体平均为1.724;温度由0.6降至-1.6℃时,Q10值异常升高,以白蛤升高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蛤仔耐低温的生理机制和定向选育抗低温的蛤仔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4)
为评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家系间杂交的遗传效应,以生长和抗逆性状优良的壳面具有斑块花纹的蛤仔家系子一代(C31、C32)及壳面背景颜色为橙色的蛤仔家系子三代(Or)作为基础群体,采用单对单双列杂交方法构建选育家系,对建立的蛤仔家系进行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5日龄时,C32(♀)×Or(♂)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3090日龄时,C31(♀)×C32(♂)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6日龄时,各杂交家系一般配合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990日龄时,C31(♀)×C32(♂)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6日龄时,各杂交家系一般配合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990日龄时,除60日龄杂交家系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各测量日龄杂交家系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0日龄后,C31(♀)×C32(♂)杂交家系子代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研究表明,以斑块花纹C31(♀)与斑块花纹C32(♂)为亲本的杂交家系表现出较好的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是较好的杂交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