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为探讨不同体长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食性,于2017年5月在海州湾用拖网采集到30尾脊尾白虾,将其分为6、7、8、9 cm共4个体长组,并利用内标法和脂肪酸标记法对其脂肪酸组成和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脊尾白虾肌肉中主要检测出27种脂肪酸,主要包括C_(16:0)、C_(18:0)、C_(18:1n9c)、C_(18:2n6t)、C_(20:5n3)(EPA)、C_(22:6n3)(DHA)等,共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0%,其中C_(16:0)占11.6%,C_(22:6n3)占10.2%,C_(20:5n3)占9.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45.8%,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0.05);总脂肪酸(TFA)、PUFA、SFA、MUFA、C_(16:0)、C_(18:1n9c)、C_(20:5n3)、C_(22:6n3)、n-3PUFA、DHA+EPA含量在8 cm体长组最高;仅C_(18:1n9c)含量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脊尾白虾为底栖杂食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甲壳类、双壳类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为了调查池养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当年鱼种(0~+龄幼鱼)的脂类营养状况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分析了遮荫池塘(面积为0.17 hm~2,水深1.5 m)养殖的美洲鲥0~+龄幼鱼不同生长阶段(7—11月)的鱼体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的水分含量随着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鱼体干质量的总脂肪含量随生长而显著升高(P<0.05),总脂肪含量从7月的12.93%显著增加到11月的35.05%;美洲鲥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7—11月)的鱼体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从数值上看,各月份美洲鲥当年鱼种的C_(18:1n9c)含量均为最高(27.11%~36.87%),C_(16:0)和C_(18:0)含量(分别为19.63%~25.33%和6.42%~7.46%)随生长而显著下降(P<0.05),而C_(18:2n6c)含量(16.87%~22.95%)随着生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高点出现在9月(22.95%);美洲鲥当年鱼种体内脂肪酸组成与其摄食的饲料成分密切相关,但也不是绝对的;较低C_(16:0)和C_(18:0)含量的饲料导致了鱼体内的C_(16:0)和C_(18:0)含量持续下降,呈现正相关;而较低C_(18:1n9c)含量(23.93%~24.04%)的饲料未造成鱼体内C_(18:1n9c)含量下降,相反地,鱼体内的C_(18:1n9c)含量从8月的27.11%显著上升到11月的36.87%(P<0.05),呈现负相关;较高C_(18:2n6c)含量(45.52%~46.88%)的饲料未造成鱼体内富集C_(18:2n6c)(16.87%~22.95%),呈现无显著相关;较低DHA含量(1.57%~1.79%)的饲料造成鱼体内DHA比例下降,含量从8月的4.00%显著下降到11月的1.62%(P<0.05);较低∑n-3PUFA/∑n-6PUFA比值(0.13~0.14)的饲料也严重影响了鱼体内∑n-3PUFA/∑n-6PUFA比值的变化趋势,比值从7月的0.29显著下降到11月的0.15(P<0.05)。研究表明,美洲鲥当年鱼种配合饲料中可适当增加C_(18:1n9c)和n-3PUFA(特别是DHA)的比例,大幅减少C_(18:2n6c)的比例,调整提高∑n-3PUFA/∑n-6PUFA比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为南极鱼科中数量最多、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次南极鱼种,为了解拉氏南美南极鱼的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功能,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究了该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结果表明:从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_(16∶0)、C_(18∶1n9)、C_(20∶5n3)(EPA)和C_(22∶6n3)(DHA),DH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EPA(P<0.05);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指示摄食对象营养级高低的DHA/EPA值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其肉食性特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
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为南极鱼科中数量最多、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次南极鱼种,为了解拉氏南美南极鱼的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功能,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究了该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结果表明:从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_(16∶0)、C_(18∶1n9)、C_(20∶5n3)(EPA)和C_(22∶6n3)(DHA),DH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EPA(P<0.05);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指示摄食对象营养级高低的DHA/EPA值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其肉食性特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4)
为了调查池养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当年鱼种(0+龄幼鱼)的脂类营养状况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分析了遮荫池塘(面积为0.17 hm+龄幼鱼)的脂类营养状况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分析了遮荫池塘(面积为0.17 hm2,水深1.5 m)养殖的美洲鲥02,水深1.5 m)养殖的美洲鲥0+龄幼鱼不同生长阶段(7—11月)的鱼体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的水分含量随着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鱼体干质量的总脂肪含量随生长而显著升高(P<0.05),总脂肪含量从7月的12.93%显著增加到11月的35.05%;美洲鲥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7—11月)的鱼体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从数值上看,各月份美洲鲥当年鱼种的C_(18:1n9c)含量均为最高(27.11%~36.87%),C_(16:0)和C_(18:0)含量(分别为19.63%~25.33%和6.42%~7.46%)随生长而显著下降(P<0.05),而C_(18:2n6c)含量(16.87%~22.95%)随着生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高点出现在9月(22.95%);美洲鲥当年鱼种体内脂肪酸组成与其摄食的饲料成分密切相关,但也不是绝对的;较低C_(16:0)和C_(18:0)含量的饲料导致了鱼体内的C_(16:0)和C_(18:0)含量持续下降,呈现正相关;而较低C_(18:1n9c)含量(23.93%~24.04%)的饲料未造成鱼体内C_(18:1n9c)含量下降,相反地,鱼体内的C_(18:1n9c)含量从8月的27.11%显著上升到11月的36.87%(P<0.05),呈现负相关;较高C_(18:2n6c)含量(45.52%~46.88%)的饲料未造成鱼体内富集C_(18:2n6c)(16.87%~22.95%),呈现无显著相关;较低DHA含量(1.57%~1.79%)的饲料造成鱼体内DHA比例下降,含量从8月的4.00%显著下降到11月的1.62%(P<0.05);较低∑n-3PUFA/∑n-6PUFA比值(0.13~0.14)的饲料也严重影响了鱼体内∑n-3PUFA/∑n-6PUFA比值的变化趋势,比值从7月的0.29显著下降到11月的0.15(P<0.05)。研究表明,美洲鲥当年鱼种配合饲料中可适当增加C_(18:1n9c)和n-3PUFA(特别是DHA)的比例,大幅减少C_(18:2n6c)的比例,调整提高∑n-3PUFA/∑n-6PUFA比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5)
为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营养动力学及食性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对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肉组织中共鉴定出35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为C_(16∶0)、C_(20∶5n3)、C_(22∶6n3)、C_(14∶0)、C_(18∶0)、C_(18∶1n9c)和C_(16∶1n7);南极磷虾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行为或摄食对象会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改变;C_(20∶5n3)(EPA)和C_(22∶6n3)(DHA)含量较高,分别为0.91、0.62 mg/g,表明南极磷虾在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南极半岛水域南极磷虾主要摄食硅藻,较少摄食大型藻类,对鞭毛藻有一定的摄食,对浮游细菌和底栖生物也有少量的摄食,并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具有杂食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为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营养动力学及食性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对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肉组织中共鉴定出35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为C_(16∶0)、C_(20∶5n3)、C_(22∶6n3)、C_(14∶0)、C_(18∶0)、C_(18∶1n9c)和C_(16∶1n7);南极磷虾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行为或摄食对象会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改变;C_(20∶5n3)(EPA)和C_(22∶6n3)(DHA)含量较高,分别为0.91、0.62 mg/g,表明南极磷虾在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南极半岛水域南极磷虾主要摄食硅藻,较少摄食大型藻类,对鞭毛藻有一定的摄食,对浮游细菌和底栖生物也有少量的摄食,并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具有杂食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为了探讨饵料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脂肪酸组成及打斗行为的影响,以150只体质量为(55.00±3.09)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成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粗饲料、动物性饵料(冰鲜鱼、蛤)和配合饲料,养殖45 d后,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其肌肉、肝胰腺和性腺脂肪酸组成,并采用连续摄像观察法对不同饵料组内和组间中华绒螯蟹的打斗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肌肉、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分别检测到11、15、17种脂肪酸,其中肌肉中主要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肝胰腺和性腺中主要脂肪酸均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_(18∶1n8)、C_(18∶2n6c)、C_(16∶0)为中华绒螯蟹体内含量最高的脂肪酸;肝胰腺和性腺中动物性饵料组C_(22∶6n3)(DHA)含量显著高于粗饲料和配合饲料组(P<0.05),性腺中配合饲料组C_(20∶5n3)(EPA)含量最高(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n-3PUFA/∑n-6PUFA值显著高于粗饲料组和动物性饵料组(P<0.05),具有更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在同种饲料组内打斗中,配合饲料组中华绒螯蟹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长均为最高(P<0.05);不同饵料组间打斗中,粗饲料投喂下的中华绒螯蟹更具攻击性,其与动物性饵料和配合饲料组的打斗中,其打斗次数、争斗发起次数和打斗时长均为最高(P<0.05)。研究表明,配合饲料组投喂下的中华绒螯蟹比粗饲料和动物性饵料组具有更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且攻击性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6)
研究了2008—2010年春夏季(3—8月)辽宁省盘锦地区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体内总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季(4—6月)采集的小球藻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初春(3月)和夏季(7、8月);采集的小球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3—5月逐渐上升,6—8月显著下降(P<0.05),其中4、5月PUFA含量均较高,约占总脂肪酸的51%,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增加;小球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PUFA相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的波动较小。研究表明,4—5月是盘锦地区室外土池培养小球藻的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3)
对山东微山湖产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的常规体组成、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等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体中水分、粗蛋白、总脂肪、灰分和糖类的质量分数(鲜重)分别为85.61%、11.24%、0.95%、0.77%和1.43%;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到宽体金线蛭体组织中总氨基酸含量为614.58 mg/g(干重),其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和甘氨酸(Gly)含量较高,蛋氨酸(Met)含量较低。采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到宽体金线蛭含有31种脂肪酸,其中廿碳烯酸占总脂肪酸的40.08%,尤以花生四烯酸(20:4n-6)含量最高,可达13.48%;油酸(18:1)含量占总脂肪酸的13.24%,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5.31%、46.66%和24.41%;Σn-6PUFA/∑n-3PUFA比值达3.24,远远高于淡水鱼和海水鱼。宽体金线蛭独特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特点或许是其高药用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