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2,(5):42-46
云冈石窟二期以鲜卑装束为主的供养人像是北朝佛教艺术中的特殊现象。本文从平城时期的墓葬来分析这批供养人像的背景,并由此讨论鲜卑文化在平城的流行情况和接受问题。云冈石窟二期的鲜卑供养人像属于太武帝以来平城地区制作鲜卑人像的传统。这类人像不仅见于石窟,亦在墓葬壁画、陶俑间流行,其制作受到了北魏皇室的佛教造像工程的影响。这类人像在平城地区的流行既反映了当地鲜卑文化的浓厚,亦显示了北朝不同族属民众对鲜卑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通过对北魏平城外城(京城)北墙位置、北魏杨众度墓砖铭出土地及象魏门位置的讨论,以及平城遗迹之间的古今距离比对,认为北魏及中国古代里制一直以营造尺0.32 m为基准计量长度里,1800尺为一里,折合当今576m;进而推断北魏平城形制当为宫垣、皇城、京城、外郭组成的四重城垣才可与史实相符。《北魏平城辽金西京城市建筑史纲》一书中将京城北墙与宫城、皇城北墙三重合一,值得商榷和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北魏平城宫廷经济是伴随着北魏王朝的兴起和封建化而兴起、繁荣、衰退以及崩溃的,与北魏迁都平城共始终。其所以兴起和繁荣,一是北魏王朝在封建化的道路上的迅速前进,二是平城所具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三是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四是荟萃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4):46-48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国都自盛乐迁至平城。自此,开启了北魏平城时代,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大力推动了民族融合,这在中华民族构建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大同烙上了深深的鲜卑烙印。本文以北魏平城时期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北魏平城时期传统文化元素类型和涵义,重点探析大同融合本地文化元素,打造内外兼修的"城市印象",以期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3):10-13
本文认为现在大同的一些地方,与北魏平城的某些人物、事件有关,并以音训的方式,结合史实和考古遗迹,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有助于北魏平城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5):63-68
瓦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构件,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瓦当的运用。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从(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迁都至此,"建宗庙、立社稷",到(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近一百年中,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建筑群。北魏平城时代遗址出土的瓦当,展现出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样貌,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瓦当带有明显宗教色彩和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北魏平城时代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及同时期的墓葬中表现出的乐器元素,反映着北魏平城时代佛呗文化的异域特色,这一风格对隋唐音乐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詹宏  朱向东 《华中建筑》2020,38(7):87-90
北魏平城明堂建筑是北魏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权吸收中原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相交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礼制建筑营造体系。该文根据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发掘情况、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及大同地区现存同时期墓葬、石窟所载的历史建筑信息,以复原设计的方式对北魏平城明堂建筑进行空间形态的研究,探寻该时期我国礼制建筑的形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
北魏平城时代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及同时期的墓葬中表现出的乐器元素,反映着北魏平城时代佛呗文化的异域特色,这一风格对隋唐音乐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魏平城     
《Planning》2022,(4)
<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首都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太行山脉迄西,桑干河上游大同盆地的西北隅。大同城东有发源于内蒙古岱海的御河(旧称如浑水),北面隔万里长城与漠北草原地带相接。这一带在历史上是以漠北为据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反复兴亡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