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4)
在患暴发性流行病病虾肝胰腺及中肠超薄切片中看到有包膜的杆状病毒颗粒,长250~270nm、宽70nm左右。将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可引起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虾相仿。因此,杆状病毒是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同时在活检时发现病虾肝胰腺及心脏压片中有较多细菌,将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比注射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的虾死亡早而迅速,所以受病毒感染后再继发细菌感染将加快病情恶化和死亡。经投喂病虾肝胰腺及用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浸泡健康虾,均可引起对虾发病死亡,所以我们初步认为该病毒是通过口及接触而感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3):221-224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对2006年夏季大连地区养殖场患脱板病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稚参组织匀浆液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提取液中存在大量病毒样粒子,该病毒粒子近似球形,具有囊膜。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刺参的超微病理进行研究,并与正常组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在病变细胞内存在大量直径80100 nm的具有囊膜的球形病毒样粒子,该病毒粒子以团聚或散落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内,并由质膜包被;病变细胞内内质网肿胀,部分核糖体脱落,其周围散落着大量明显呈六边形的病毒核心结构,并出现大量溶酶体残余体形成的髓袢样结构;高尔基体明显肿胀、膨大,线粒体界限模糊,出现嵴脱落;在病变严重的细胞内,可见细胞器崩解后形成的大量空泡结构。但未发现细菌和其他类可疑病原。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正>1病原病原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病毒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为60~160 nm,核心含单股RNA,有囊膜,表面有一层棒状纤突,长12~28 nm,用磷钨酸负染电镜扫描观察,可在病毒粒子周围见到花环样突起,透射电镜观察时,病毒粒子多呈圆形而位于内质网腔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十二指肠、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3)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肝胰腺的显微、超显微病理变化。病虾活动力差,体色不鲜艳或微红,胃肠空,肝胰腺红棕色、乳白色或褐色,触之水肿样疏松或萎缩变硬。光镜下观察,大部分肝胰腺组织的病变是由变性坏死到解体呈一片淡染物质;但也有少数肝胰腺上皮细胞是先与基底膜分离,然后再发生变性坏死。病变区外围的肝管间隙扩大,内充满血液。肝胰腺上皮细胞核中有圆形包涵体。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和中肠细胞核中见到长约250~270nm、直径70nm、带包膜的杆状病毒;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浓缩趋边或疏松趋于溶解;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线粒体肿胀,进而解体;胞质中脂肪滴增多;并首次在中国对虾的肝胰腺中观察到似环空板构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辽宁省盖州市一养蟹场送检的中华螯蟹幼蟹体内组织,经分离提取后,在电镜下观察到一种小球状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左右,数量较多,此病毒有可能是造成幼蟹大量死亡的病原。本文报道了电镜对此病毒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1993年中国对虾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自病虾体内分高出多株细菌,主要是弧菌属和微球菌属.感染实验表明弧菌毒力强,球菌毒力相对弱.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组比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组死亡快,证明细菌尤其是弧菌可加速暴发性流行病病虾的死亡,16种不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对目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正> 近年来,大连地区及辽宁省一些沿海养殖的中国对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腿病”(黄鳃病)发生,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严重时造成大量成虾死亡。 我们连续3年,从典型发病的虾心脏血液、肝胰脏、鳃丝中分离纯化获得菌株17株,经感染试验证实为病源菌。感染后的发病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完全相同的症状。而且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3)
1995年,笔者对辽宁省养殖对虾示范区的中国对虾亲虾以及对虾养成全过程中的虾体,进行了定期电镜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在6月底至7月初送检的虾体(5~6cm)中,初次检测到杆状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期推迟近一个月;在亲虾的生殖器官和虾苗机体内均未发现病毒,因此纵向感染的可能性很小.另外笔者还对电镜检则手段,观察经验等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
为解决近年来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害频发的问题,于2015年8月从辽宁省盘锦、营口地区26个发病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随机采集病虾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cation,LAMP)技术检测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IHHNV和EHP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5.4%和34.6%,WSSV和TSV的检出率分别为19.2%和7.7%;EHP的检出率与对虾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在小虾样本中检出的阳性率高达100%,而大虾样本中均未检出;26份对虾样本中有7份样本同时携带EHP和IHHNV。研究表明,IHHNV和EHP是2015年8月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流行病原,发病率可能与对虾生长缓慢、个体大小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