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7,(35)
社区矫正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利用社会力量,如社会团体等,共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触犯刑法的人在社区实行一定的管制,对矫正对象进行改造和教育,使其平稳融入社会的活动。社区矫正应当兼顾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属性,主要是为了使犯罪人再社会化的个别预防目的且兼顾一般预防的刑罚执行制度,属于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范畴,与此同时检察监督工作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从实务方面来讲,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虽然开展的时日较短,但仍显现出第三方监督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还不十分健全的社区矫正制度和执行缺陷。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8)
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虽社区矫正有利于罪犯更快的回归社会,给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等不同层面上带来积极作用。但从西方国家移植过来,难免会"水土不服"。在执行实施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症状",如社会公众普遍认知不高、执行主体机关责任不明晰、社区及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度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矫正作用打了折扣,削弱了其功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试着从社区矫正制度与实施执行等方面加以分析,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
近20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得到了很快的推广和发展。刑罚个别化原则体现在我国刑事司法的全过程。社区矫正制度与惩罚个性化相辅相成。对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人采取社区矫正本身就是刑罚个别化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的,中国应该借鉴具有完整制度体系的国家的先进经验,改善社区矫正制度。应当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刑罚个别化理念:根据不同犯罪者的犯罪原因、动机、教育程度和家庭环境,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其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由此,对犯罪分子的矫正就实现了,并达到了使其能够重返社会,降低累犯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本文就长沙开福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7):93-94
社区矫正并不是我国本土化的刑罚执行措施,而是19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构建和推行社区矫正制度,是刑罚谦抑性和人道主义观念盛行的必然结果,我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标志着法制的文明和进步。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开展,有利于预防减少重新犯罪,节约国家行刑资源,同时有利于改革刑罚制度,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3)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试点、试行、全面开展和法制化的阶段。各地区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矫正制度、措施和方法,但其规范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深化发展。为加强社区矫正制度规范化建设,保证刑罚执行的统一性,国家应加快社区矫正立法,并保证经费投入;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应制定统一化的矫正制度和标准化的矫正措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不断增强矫正队伍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以提高矫正方法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8):95-96
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欧美国家,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广泛使用这种方式。如今,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是提升司法文明水平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非法监禁刑罚执行的性质和行刑社会化特征,决定了社区矫正的主体除了需要专职执法、管理人员和专职社会工作者,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加入和支持。2016年5月,南通开放大学与南通市崇川区司法局校政合作,成立了阳光教育学院,双方共同探索创新,积极构建与社区矫正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体系。阳光教育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高校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0):22-24
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型刑罚执行方式和矫正罪犯的方法,由于其受到立法滞后、矫正机构不清晰、队伍建设时间不长、社会力量支持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认识和分析社区矫正工作的风险情况及其环节,是防范社区矫正工作风险的前提,也是推进社区矫正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风险的防范,必须深化认识、风险预警,规范程序、明确职责,强化监督、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社区矫正,是一种由国家以刑罚执行方式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它相对监禁矫正而言,具有节省行刑资源及提高改造效率的优势。中国从引进到具体实施已有10个年头,期间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基于对中国社区矫正实施现状的成本——效益分析,希望提出一个更优化的社区矫正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4)
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很多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明确、清晰,特别是对社区矫正工作性质的认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而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摸索中开展了十多年,急需理论上的指导和定位,如果不能尽早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不利于很好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本文综合诸多学者关于社区矫正工作性质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开放式刑罚执行。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4):223-224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人道性的非监禁行刑方式,立足犯罪人心理和行为矫正的基础,通过帮教、管理等方式帮助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赔钱减刑"司法实践立足犯罪人责任刑和预防刑减轻的需要,实现了对犯罪人罪刑均衡的刑罚裁量,并且,赔偿之于社会修复、犯罪预防、被害人保护等方面亦有突出价值。突破量刑阶段"赔偿"情节的适用,将犯罪人赔偿延长至行刑阶段,对于积极引导犯罪人悔罪以及检验矫治效果都有重要意义,实践中应鼓励和积极推进犯罪人赔偿行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21):94-95
法律文书是保障我国法律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是我国宪法中相关法律条例实施过程的具体表现,是法律执行的重要载体,能有效增强法律的公平、公正,是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的主要参考依据,更是综合评价司机机关人员的重要衡量标准,在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法律的核心也是最终追求就是坚持公正,这也是一切法律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基本要求,法律文书程序价值是我国宪法程序价值中的重要部分,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及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全面研究了法律文书的程序价值,从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充分体现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属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法负有法律监督的职责。针对欠发达地区特殊社会经济环境所引发的社区矫正监督难问题,根本在于完善立法,完善监督内容是关键,优化队伍建设是保障,结合拓展职能、加强宣传,以此确保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能更好地发挥法制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21)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该项制度逐渐成熟,立法活动亦已提上日程。通过对G省Y市社区矫正试点情况的具体调研,总结存在的认同不足、人员配置失当、经费不足、协调不力等问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完善进行分析,并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5)
近年来,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也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引入该制度并在全国推广开来。本文拟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探析,以便对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更进一步的开展做出铺垫。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2):198-199
行刑社会化主要是指在自由刑的执行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因素对矫正罪犯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刑罚执行机关针对大多罪犯刑罚执行完毕出狱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的现状所作出的有意义的尝试。在当前社会,行刑社会化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将成为各国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自由刑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所追求的目标。本文拟从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基本问题出发,探讨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现状及制约因素,重点研究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应如何完善,并最终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7)
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新的法律制度,其自2003年开始实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刑法修正案八》直接将其纳入刑法范畴。社区矫正制度在惩治罪犯的前提下着重对轻罪行犯进行心理修正教育,在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从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意义出发,分析当前社区矫正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提出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1)
缓刑,救济了短期自由刑的弊害,在预防犯罪、促进犯罪行为人继续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同时又符合刑罚人道化、个别化和经济化及谦抑化原则,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行的刑罚制度之一。目前,缓刑制度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适当和正确地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缓刑制度,不仅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益。本文以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缓刑制度的一般刑法价值,并结合缓刑制度的最新发展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刑法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划片入学政策经历了提供充足教育机会、治理择校问题和追求公平均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关注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追求教育公平与均衡是始终不变的主线,也是政策制定的重要价值取向。遵循这种价值取向,政策重点关注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均衡、教育自身的梯度差异以及社会阶层的现实差距等方面,实现这种价值取向,需要坚持程序化、制度化价值原则,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原则和公正公平、照顾弱势群体原则。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6)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刑罚执行方式,自2009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以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个春秋。其中被学界称为"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的社区矫正,最为成熟。这两种模式,都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产生的治理模式。那么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矫正开展的情况如何?兰州市存在哪些不足,或者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就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关注社区矫正在西部中心城市之一的兰州,具体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