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炼铁》2019,(4)
结合湛钢1号高炉生产实践,重点探讨了焦炭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冶金性能分别对高炉冶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焦炭化学成分变化对高炉冶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燃料比上;②粒度在25~75mm的焦炭比例可作为评价焦炭粒度均匀性的一个指标;③焦炭CSR的提高和CRI的降低,有利于高炉利用系数的提高;④CRI的提高有利于焦比下降、煤比上升;⑤CSR的提高更有利于发展中心气流,而CRI在18%~24%内的提高对中心气流和边沿气流的发展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吕青青  杜屏  周俊兰 《钢铁》2016,51(1):13-18
 模拟高炉块状带气流和温度条件,研究了粒度、熄焦方式和焦炭类型对焦炭劣化影响,以及高炉上部碱金属K2CO3和Na2CO3催化焦炭与CO2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小粒度焦炭和湿熄焦炭失碳率较高,产生的粉末量多;捣固焦炭在反应开始时劣化程度低于顶装焦炭,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劣化程度高于顶装焦炭;碱金属会与焦炭中的灰分形成催化复合物,导致焦炭与CO2反应的起始温度降低,破坏焦炭的微晶结构,失碳率增加,粉化加重;K2CO3的催化作用高于Na2CO3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以名古屋1~#高炉解体调查的结果为基础,对大型高炉内焦炭粒度缩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高炉内焦炭粒度缩小受与CO_2反应温度的影响最大;2)在1000℃时,开始有部分焦炭溶解,致使焦炭强度下降,到1400℃时,焦炭粒度并没有改变,但是超过1400℃时,焦炭粒度急剧缩小;3)在炉身下部和风口回旋区附近产生了焦末沉积,这是由于鼓风动能的作用而引起焦炭不断运动的结果;4)增加焦炭中碱金属的含量(本研究中最高达5%)并不降低焦炭强度。 此外,对新日铁已解体调查的不同容积的高炉及这些高炉内的焦炭粒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大型高炉比小型高炉焦炭粒度减少的比率更大,焦炭粒度缩小的状况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钢10号高炉稳定边缘气流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控制合理的炉腹煤气指数、发展中心主导气流适当兼顾边缘等一系列措施,高炉煤气流得到了很好控制,煤气利用率得到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5.
罗铭 《冶金丛刊》2014,(3):31-33
针对新钢10号高炉边缘管道频繁的现象,通过采取提高炉温水平、发展中心主导气流适当兼顾边缘、调整风口布局等措施,高炉煤气流得到了很好控制,高炉实现稳定运行,煤气利用率得到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6.
罗铭 《江西冶金》2014,(3):13-16
对新钢10号高炉稳定炉况操作实践进行总结,通过采取提高炉温水平、发展中心主导气流、适当兼顾边缘、调整风口布局、处理漏水冷却壁等一系列措施,高炉煤气流得到了控制,煤气利用率得到提高,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攀钢一号高炉在焦炭质量恶化后的操作实践及操作调剂的总结,表明焦炭质量恶化后高炉的操作调剂应以发展两道气流为主,适当抑制边沿气流及缩小矿批的操作方针,以便得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8.
鞍钢5号高炉燃料比平均在590 kg/t以上,采用提高焦丁用量并与矿石混装技术措施后燃料比降低。实验室测试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焦丁用量提高,矿石在块状带透气性得到改善,尤其是软融带区域透气性改善显著。鞍钢5号高炉试验结果表明,当粒度为10~30 mm小粒度焦炭与矿石混装入炉,焦丁比提高到60~80 kg/t时,降低高炉燃料消耗效果显著,焦丁与焦炭置换比可以保持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9.
管财堂  胡淋  张武刚 《炼铁》2007,26(3):44-46
新钢7号高炉于2006年4月底炉况出现失常,高炉采取稳定边缘煤气流、发展中心煤气流的操作方针后炉况维持顺行,但中心气流不足、边缘温度高、燃料比高,到5月中旬炉况出现急剧恶化,顶温由180℃左右下降到50~60℃,经休风后检查发现布料溜槽磨穿,并且将西北角十字测温冷却水腔打坏.通过休风更换溜槽,制订休复风方案,高炉于第二天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分析风口小套烧损的类型及损坏机理,总结出唐钢炼铁厂北区3号高炉小套破损频繁的原因,采取加强原燃料的筛分、适当提高炉温、发展中心气流与控制边缘气流等措施后,风口小套烧损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对泰钢1号高炉成功实施取消中心加焦布料模式调整进行总结。重点对取消中心加焦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分析认为成功取消中心加焦操作,实施前确保炉缸良好的活跃状态是基础,原燃料质量的改善是保障,上、下部操作制度的优化调整是实现煤气流顺利转换的关键;通过前期制定缜密、详细的方案,实施过程中密切跟踪煤气流变化,及时修订操作参数,一次性成功实现了取消中心加焦操作,未出现滑尺、塌料、悬料、渣皮大量脱落等炉况波动。结果表明,取消中心加焦后,炉缸死焦堆变小,对改善铁水环流降低炉缸侧壁温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高炉煤气利用率提高,燃料比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中心加焦可以减小中心区域的矿焦比,增加中心气流强度,形成倒V形软熔带,提高料柱的透气性;由于中心气流中CO含量高,焦炭的溶损少,颗粒进入炉缸时保持较大的粒度,提高死焦堆的透气透液性。中心加焦对高炉操作有很多积极作用,但中心加焦也会减小中心气流的利用率,提高燃料比。当中心加焦过量时,高炉内的气流分布出现异常,因此需要研究合理的中心加焦量以及中心加焦方式。利用Ergun公式,对不同中心加焦量条件下,高炉内的煤气分布、压差变化等参数进行计算,并根据煤气分布情况简单计算了中心加焦对高炉内煤气利用率的影响。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对高炉中心加焦量及中心加焦方式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际高炉中心加焦操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柳钢4号2 000 m3高炉布料方式的特点。为了解决原燃料质量一般和后期炉役护炉生产条件下炉况长期稳定顺行的问题,4号高炉采用大角度、大角差结合中心加焦布料方式,其核心要点是适当压制边沿气流,发展中心气流。柳钢4号高炉生产实践表明,采用大角度、大角差结合中心加焦布料方式,边沿汽流相对较重,边沿十字测温温度在150 ℃以下,但是由于中心加焦的作用,中心煤气流较旺盛,高炉顺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4.
何波 《山东冶金》2011,33(2):16-17,25
青钢1号高炉通过采取精料、提高富氧率、优化上下部操作等措施,实现了高煤比冶炼,最高煤比达200kg/t。高炉提高煤比的冶炼特点是炉缸活跃、炉顶煤气温度降低、煤气分布趋于合理、煤气利用率提高、综合焦比降低。计算表明,差值置换比达0.922t/t,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青钢6#高炉为双钟炉顶,由于此局限煤气利用改善比较困难;通过对改善煤气利用、降低焦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及采取精料入炉、优化送风制度、合理分布炉内煤气流、提高顶压等调剂手段,酽高炉煤气利用达到44.38%,综合燃料比降到508kg/t,综合焦比477kg/t。  相似文献   

16.
安钢2800 m^3高炉利用焦炭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通过保持活跃的炉缸工作状态,稳定合理的高炉操作炉型,改善煤气流分布,减少中心加焦量、增加焦炭负荷等措施,提高了煤气利用率,使焦比和燃料比大幅降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控制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强化日常操作管理以及使用高风温、高顶压、低富氧,降低生铁含硅偏差,改善炉渣性能等一系列措施,济钢3^#1750m^3高炉在保持平均利用系数2.5t/(m^3·d)的同时,综合焦比、吨铁返粉等指标不断降低,实现了高产低耗冶炼。  相似文献   

18.
无料钟炉顶布料实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良勇 《钢铁》2004,39(7):12-15
在武钢2号高炉进行了串罐无料钟炉顶布料实践,分析了多角度中心加焦、折返布矿、拓宽布料区间等布料方式引起煤气流变化及改变煤气利用的原因,在2号高炉的原燃料条件下,采用折返布矿和拓宽布料区间的布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布料模式的摸索还须继续;增加矿石层厚度或调整小粒度矿落点位置,可增大煤气阻力,有利于增加间接还原,提高煤气利用率;完善各种检测设备,开发和应用高精度布料技术,丰富高炉专家系统,可进一步优化高炉操作。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湘钢1号高炉为了降低焦比,采取提高熟料比、降低入炉原燃料含粉率、加强原燃料的日常筛分管理等措施;利用焦丁回收系统对小块焦进行回收入炉,采取大料批结合往复式多环布料,使煤气利用大幅度提高;采取高顶压、高压差、大风量、缩小风口直径、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冶炼;通过提高风温和改善喷吹条件提高煤比,以及强化操作管理维持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使焦比从1999年的490kg/t降至 2000年的440kg/t、2001年的403kg/t.  相似文献   

20.
高炉喷吹还原气操作的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产煤气的高效利用对钢铁产业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高炉风口喷吹高炉、转炉和焦炉煤气技术,并利用多流体高炉模型对其进行了详细模拟研究,预测了炉内现象和操作性能的变化。在维持回旋区温度、炉腹煤气量及渣面处铁水温度一致的条件下,模拟结果表明与现行常规操作相比,风口喷吹煤气后炉身温度下降,但整个炉内H2/CO浓度显著提高,炉身烧结矿间接还原加速,产量明显增加,热利用效率明显改善。其中喷吹焦炉煤气效果最为显著,高炉CO2产生量大幅度降低。随工艺氧制备等技术的进步,高炉喷吹副产煤气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