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潘伟尔 《中国能源》2005,27(3):11-16
2004年我国煤炭产业存在煤炭经济高增长与低质量的矛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经济高速增长煤炭需求增大、煤炭生产能力调控不力、部分煤炭企业急功近利等。2005年我国煤炭经济仍将高增长,但在煤炭供应、电煤价格、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尚需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加大煤炭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  相似文献   

2.
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疲弱,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发展。煤炭消费增长近乎停滞,油气市场供需形势进一步宽松,国际煤价、油价均创出2009年以来新低。核电增长缓慢,在一次能源中占比有所下降,但复苏趋势日益明显;受中国水电大幅增长影响,全球水电增长显著,但发展前景难言乐观;风电触底反弹,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太阳能光伏市场格局则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张喆 《中国能源》2013,35(5):45-47
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持续低位运行,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海外市场及国内金融,投资增速放缓及中下游开工复苏缓慢,导致市场需求不旺,供需整体宽松且呈明显结构性过剩。尽管2012年下半年,我国启动了大批基建项目,2013年这些投资项目发挥了一定作用,煤炭需求有所提高。但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进口煤大量增加,冲击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4.
2010年,我国已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并呈稳定、较快增长态势,国际和国内煤炭市场均呈现出良好发展走势. 我国煤炭产销量及进口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继续呈现对比强烈的两极分化走势,单月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而出口量一直低水平发展,全年一直维持净进口格局.各煤炭相关下游行业需求稳定增长,全年煤炭市场供需大体平衡,煤炭市场价格虽然出现了区域性、阶段性的波动,但仍难改全年整体呈现上扬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张喆 《中国能源》2011,(2):44-46
<正>2010年,我国已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并呈稳定、较快增长态势,国际和国内煤炭市场均呈现出良好发展走势。我国煤炭产销量及进口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继续呈现对比强烈的两极分化走势,单月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而出口量一直低水平发展,全年一直维持净进口格局。各煤炭相关下游行业需求稳定增长,全年煤炭市场供需大体平衡,煤炭市场价格虽然出现了区域性、阶段性的波动,但仍难改全年整体呈现上扬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能源署(IEA)2017年煤炭报告认为,煤炭未来仍将是重要的全球能源来源,但重要性逐渐下滑。IEA称,预计2018~2022年,全球煤炭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0.5%,2022年需求量仅较2016年高出1.77×10~8t煤当量。最大消费国中国需求将年均下降0.1%,到2022年降至27.87×10~8t煤当量;美国年均下滑0.9%,欧洲发达国家则年均下滑1.6%。印度仍是煤炭生产商最大的寄托,该国动力煤需求预计将年均增长3.3%,到2022年将增至6.05×108t煤当量。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出现的新需求,预计将对煤炭需求增长做出正面贡献。IEA报告持续降低对煤炭在全球能源中比重的预期。报告并未强调可能  相似文献   

7.
2009年煤炭经济运行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伟尔  王勇 《中国能源》2010,32(3):21-25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煤炭产量增加、重心西移,煤炭市场需求趋旺,煤炭价格回升。我国首次成为煤炭进口大国。但是煤炭库存仍然处于不合理状态,煤炭企业利润下降。  相似文献   

8.
《中外能源》2016,(4):103-104
正Energy Daily,2015-12-18国际能源署(IEA)2015年12月18日表示,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煤炭消费量本世纪首次出现下降,但印度和东盟的煤炭消费量仍将增长。IEA在新加坡发布的报告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2014年全球煤炭需求第一次停止增长。中国占全球煤炭用量的一半。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调整和经合组织国家正在出现的需求结构性  相似文献   

9.
要闻     
《能源评论》2013,(6):8-8
2013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长3% 5月15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发布名为《2013/14年全球宏观经济前景:动力的缺失》的报告称,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在过去3个月内有所减弱,特别是欧元区经济疲弱不振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穆迪同时下调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二十国集团中的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2%和1.9%,而二十国集团新兴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均将在5与%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中外能源》2010,15(6)
斯坦福研究院咨询公司(SRIC)对世界石化市场进行了分析. 世界石化市场将温和复苏 北美和欧洲经济将缓慢复苏,石化产品需求将温和增长.全球乙烯需求在2008年下降约4%后.2009年仅增长1%.丙烯2009年全球需求稳定在约7150×104t.预计到2015年.全球乙烯需求年增长率将恢复到4%.丙烯需求年增长率为5%.  相似文献   

11.
中国炼焦煤供需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伟尔 《中国能源》2003,25(11):4-11
近年来,国际炼焦煤市场供需两旺,价格飙升。作为世界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炼焦煤及其焦炭产品市场更是一片火热。如何看待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炼焦煤市场的供需关系?影响这一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探讨这些问题无论对于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微观运行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为,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炼焦煤供需呈较快的增长态势且增速前高后低,保持供需基本平衡、局部供应偏紧,价格高位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内大中型煤矿的生产能力增速和非法煤矿产量的减速以及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等。  相似文献   

12.
张喆 《中国能源》2002,(10):29-30
从煤炭产量、市场供需及价格等方面对我国八月份的煤炭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预测了未来煤炭的供需形势,指出了煤炭生产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吟 《中国能源》2004,26(4):4-6
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我国对煤炭的需求日趋旺盛,受供应、运输等诸多因素影响,2003年我国煤炭供应出现局部紧张局面。分析后认为,2004年我国煤炭市场仍然会保持总体平衡、局部紧张的格局。指出为保障煤炭有效供给,主要应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现有煤炭生产能力的改造,三是要进一步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张喆 《中国能源》2002,156(12):19-20
通过对我国10月份煤炭产量的分析,表明我国煤炭市场需求增势强劲,价格呈现了持续攀升的良好势头,同时指出受市场供需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近期煤炭价格还会上涨,煤炭供应和销售问题仍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运煤通道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七零 《中国能源》2007,29(6):27-31,26
我国煤炭赋存量与经济发展的逆向分布,使得运煤通道的优化成为平衡煤炭供需矛盾的关键。根据供需状况,我国省区可分为:煤炭输出区、煤炭输入区和煤炭后备区。在分析我国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等运煤通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在进一步完善运煤铁路和公路通道的同时,大力提高水路煤炭运输能力,并从长远考虑重视发展煤炭管道运输。  相似文献   

16.
潘伟尔 《中国能源》2007,29(7):11-14,29
2007年,我国炼焦煤供需关系处于调整期。我国炼焦煤价格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炼焦煤供需关系、国际炼焦煤价格变化、钢材—焦炭—炼焦煤价格链运转和炼焦煤成本核算新政策等四大因素,炼焦煤价格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当前和今后三年全国煤炭需求和供应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和预测:当前煤炭供需总量相对平衡,煤炭供应由全面紧张趋向缓和,部分地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迹象;今后三年煤炭供应能力总体将出现过剩(假设小煤矿年生产能力继续维持在8亿t),但煤炭需求净增量降低,需求压力减小,为加快小煤矿整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结合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精神,针对小煤矿占全国煤矿总数的90%、产量约占1/3的形势,提出了解决小煤矿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班国荣 《中国能源》2004,26(3):36-41
针对广西电煤供需紧张的局面,分析广西火力发电厂燃煤需求情况。阐述国内外煤炭资源概况,选择合适广西电煤供应的煤源点。针对电煤供应点,从电煤铁路运输、海上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解决广西电煤供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洁净煤技术及其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可发现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作为终端能源的消费比例过高,燃煤质量普遍低下,燃煤技术普遍落后,引起大气和地面严重污染,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不断增加,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依存度已达 30%,外汇支付压力越来越大,石油安全问题已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天然气从长远看也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我国能源发展应立足于国内资源,以煤炭为基础,多元化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洁净煤技术可有效提高煤炭效率,减少粉尘和 SO2污染,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