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对倾斜建筑物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的室内试验,分析了影响回倾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模型的回倾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开挖深度的取值范围,讨论了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技术中地基基础沉降量的估算方法。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倾斜建筑物迫降纠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贵文  朱彦鹏  曹辉  杨文侠  宋彧 《建筑科学》2007,23(3):43-46,76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对倾斜建筑物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的室内试验,分析了影响回倾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模型的回倾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水平开孔位置的深度的取值范围,讨论了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技术中地基基础沉降量的估算方法。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倾斜建筑物迫降纠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湿陷性黄土地基综合法迫降纠倾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以倾斜结构物的缩尺模型为对象,进行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以及地基刚度软化法综合迫降纠倾的室内试验研究,对应力解除深度、应力附加值以及刚度软化注水量等纠倾参量依次设计3个水平数,分析和探讨3种纠倾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纠倾参量下的纠倾效果和回倾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纠倾参量取值由小增大,倾斜结构物的回倾量也由小增大.当设计参量的取值过大时,会出现因地基局部坍塌等纠倾失控的不良现象.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给出3种纠倾技术中主要设计参量的取值范围,讨论地基基础沉降量的估算方法,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倾斜结构物迫降纠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栗宜民 《建筑科学》2008,24(5):20-23
根据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对某独立基础的五层框架结构的空旷仓库采用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和地基土体刚度软化法等综合迫降纠倾技术,使倾斜结构物顺利回倾,倾斜率达到了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该综合纠倾技术,对类似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军 《山西建筑》2011,37(4):48-49
在室内迫降纠倾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和地基土体刚度软化法等迫降纠倾技术,对某筏板基础五层框架结构的教学大楼进行迫降纠倾,使倾斜结构物顺利回倾,变形缝、倾斜率均达到了规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西北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本文对西部地区某独立基础的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分别采用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和地基土体刚度软化法等综合迫降纠倾技术,使倾斜结构物顺利回倾,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倾斜率达到了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综合纠倾技术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对类似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某6层倾斜住宅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物灰土垫层掏土迫降纠倾进行缩尺模型试验,分析垫层灰土配比、掏土孔径、孔间距等指标的变化对纠倾效果的影响,总结归纳塌孔破坏规律,得出灰土垫层掏土迫降纠倾的相关技术参数。根据试验结果,采用灰土垫层掏土、桩基加固及刚度软化法综合纠倾加固方案对倾斜建筑物进行迫降纠倾,经过100 d,建筑物倾斜率由8.86‰回倾至1.8‰,满足规范及使用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8.
湿陷性黄土上扭倾房屋升降综合纠倾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条形基础6层三单元砖混住宅楼的两端头应用了地基土膨胀顶升纠倾技术,中间段则根据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应用了迫降纠倾技术,使扭倾房屋的倾斜率达到了规范要求。这种综合纠倾技术,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珑  王桢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3):73-75
将金刚石绳锯切割技术与建筑物掏土迫降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建筑物纠倾新方法,即绳锯切割纠倾法.该方法通过简单计算,合理布置导向孔,利用绳锯在建筑物沉降少的一侧切割1个三角形楔形体,最终达到精准纠倾的目的.同其他迫降纠倾法相比,该方法无振动、无扬尘、噪声小、回倾平稳,对楼上住户干扰少,安全环保高效.特别适用西北黄土地区三七灰土地基上建筑物的纠倾加固.  相似文献   

10.
三、高层建筑物倾斜诊治的方法 尽管高层建筑物在倾斜过程中有其示利因素,但是经过认真分析查清倾斜原因,充分利用其整体刚度好,荷载在等特点。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采取可靠的纠倾方案,完全可以使倾斜建筑物转危为安。建筑物纠倾方法主要分迫降法、抬升法两大类。对高层建筑物纠倾主要采用迫降法。迫降法又分为陶土法、水处理法、加压法、砂基液化法、淤泥触变法、桩体卸荷法等。但最简单并且有效的纠倾方法为辐射井射水掏土法。以下重点论述几种高层建筑物倾斜诊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控制差异沉降的复合桩基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以变形为控制条件的复合桩基设计理论是桩筏基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人为合理的调整地基土刚度和桩基支承刚度的方法是控制复合桩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为基础,从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讨论了设置变刚度垫层、改变桩长、桩径、桩距及布桩方式对基础差异沉降和内力的影响,并提出了复合桩基优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房屋纠倾中地基土体刚度调节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建平  张贵文  宋彧  李慧 《结构工程师》2004,20(3):43-46,31
为了实现对既有偏斜建筑物的纠倾扶正,提出并运用了地基土体刚度调节的概念,重点分析了调节器设计参数的确定原理。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条形基础砖混住宅楼纠倾的成功实践,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结构病害处理学科对技术概念的分类繁乱的现象,提出了纠倾技术分技术途径、技术原理、施工方法三个层次。按照技术途径,纠倾技术分迫降和顶升两种;按技术原理,迫降技术有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地基刚度软化法、卸荷法等四种;顸升技术又有截断顶升和膨胀顶升两种,最后对纠倾技术的分类进行了汇总,对结构纠倾技术的层次进行了系统化,以方便对照原因对结构进行纠倾处理。  相似文献   

14.
某高层建筑迫降法纠偏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的高层建筑纠偏工程,根据工程地质状况,分析该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是由地基加固处理不当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通过比较选用迫降法纠偏.介绍了锚杆静压桩地基加固,截桩法为主、桩端高压射水法为辅的迫降方法,增设保护桩进行上部结构防护等关键施工工艺,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的子结构分析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矩阵位移法的子结构分析原理将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刚度缩聚为基础梁的接口刚度。同时,引入有限压缩层的分层总和法地基模型,通过基础梁与地基界面处矩形面积荷载下沉降积分变换,获得地基表面的柔度矩阵。在严格满足地基界面处的变形协调和边界约束条件下,建立完全等效于实际工作状态的基础梁的矩阵位移方程,使复杂的课题得到简化。文中还给出了这种解的数值例和简单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脉动试验获得土-箱型基础-框架结构(比例1∶2)的自振频率。利用有限元程序Patran建立了四种模型,包括:刚性地基杆系模型、刚性地基实体单元模型、地基A实体单元模型、地基B实体单元模型。利用Nastran程序分五种工况计算了以上四种模型的自振频率,五种工况涵盖了单元类型、网格密度、地基范围、地基刚度、上部结构刚度、结构配筋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时,建模中地基大小取值范围与地基刚度有关,试验模型中梁配筋率对自振频率的影响高于柱配筋率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种类场地土条件下刚性地基杆系模型的一阶自振频率调整系数。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中 《山西建筑》2007,33(5):144-145
通过改变地基的原始应力状态,根据地质条件、工程对象的不同,介绍了基底掏土、井式、钻孔取土、堆载、人工降水、地基部分加固、浸水等七种迫降纠倾法,并对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既有建筑的纠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It is an economic way to use the piled embank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mbankment over soft soil. The combination of piles and reinforc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t the surface of embankment. The paper presents a simplified model for analysis of an embankment of granular fill on soft ground supported by reinforcement and piles. This model is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the arching effect in granular material proposed by Hewlett & Randolph. The vertical equilibrium of the unit body at the center of pile caps immediately below the reinforcement is established. The refinements of the model are that the failure mechanisms of the arch both at the crown and at the pile cap were considered, three-dimensional situation was taken into account for reinforced piled embankment, calculation of the vertical stress carried by the subsoil due to arching effect and reinforcement for multi-layered soil was proposed. Using the simplified model, the influence of embankment height, one-dimensional compression modulus of subsoil, tensile stiffness of reinforcement on stress reduction ratio (SRR) and tensile force of reinforcement i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sub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soil giv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overall vertical equilibrium, while the reinforcement gives obvious contribution at relatively large settlement. The inclusion of the reinforcement can reduce the vertical stress acting on the subsoil. The simplified model is then evaluated by three case studies. The results of this model show good consistence with these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