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全球53个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199个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新资料,根据油气成藏体系理论的分析原则,将成藏体系的“源-位”分类方案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统计分析了这些油气田中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和三源三位6类成藏体系类型油气田的分布和储量特征,厘定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成藏体系类型,揭示其对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成藏体系类型为单源三位,这类成藏体系富集的油气储量最多,其次为单源二位和二源三位,而归属于其它成藏体系类型的油气田储量不大,个数亦相对较少,分布也较为分散。单源二位是最优越的成藏体系,具有规模性的成藏效应,但后期需较好的保存条件。此外,单源一位更多地表现为非常规性质,成藏体系的三大要素集于同一套岩层,但这种成藏体系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少。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沉积区,主要为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海相地层的沉积。即印支运动以前,包括震旦纪至三迭纪之间各个时代地层的沉积。这类碳酸盐岩沉积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覆盖区及裸露区:覆盖区是布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之上覆盖有中、新生界陆相地层的沉积区;裸露区则是碳酸盐岩地层直接暴露于地表,或者在其上有较薄的第四系地层的沉积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沉积区,主要为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海相地层的沉积。即印支运动以前,包括震旦纪至三迭纪之间各个时代地层的沉积。这类碳酸盐岩沉积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覆盖区及裸露区:覆盖区是布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之上覆盖有中、新生界陆相地层的沉积区;裸露区则是碳酸盐岩地层直接暴露于地表,或者在其上有较薄的第四系地层的沉积区。  相似文献   

4.
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厚度6000~10000m。本文在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地面和井下资料,论述了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类、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组合特征和储层类型,探讨了控制本区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如胶结作用、白去石化作用、溶解作用和充填作用等,最后对区内各储集层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和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厚度6000~10000m。本文在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地面和井下资料,论述了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类、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组合特征和储层类型,探讨了控制本区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如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解作用和充填作用等,最后对区内各储集层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遵义松林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发育有陆源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薄片鉴定,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贵州遵义松林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的混积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娄山关群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碳酸盐岩组分与碎屑岩组分混合形成的混积岩,在宏观上表现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呈夹层的形式沉积、碳酸盐岩与混积岩交互沉积以及混积岩本身交互沉积形成的混积岩层系;②其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③上扬子地区娄山关群为碳酸盐岩台地混合沉积模式,推测其陆源碎屑物质来自康滇古陆,间接证明其处于隆起剥蚀状态;④由渐变式混合沉积和陆源碎屑含量向上呈现两次减少—增加的过程反映两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泥质含量向上减少和颗粒含量的变化可推断沉积环境由混积潮坪向台内滩夹滩间演化;⑤风暴浊积岩与突变式混合沉积的伴生关系说明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是形成混合沉积的重要条件。因此混合沉积的研究对于指示康滇古陆隆升以及岩相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勘探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巨型油气田”指在目前已知技术条件下,最终探明可采储量达到或超过0.68×108t的油气田。本文在系统调研全球巨型油气田勘探与研究现状基础上,依托IHS、C&C数据库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截至2009年底的320个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及其赋存的48个含油气盆地进行详细分析,重点探讨其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其富集的盆地类型。构造环境主要包括伸展、挤压、走滑3种,应用Paul Mann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划分方案。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主要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包括大陆裂谷与上覆凹陷、面向大洋盆的被动大陆边缘2种类型盆地。伸展构造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有效储集层、良好盖层的形成及生储盖的有效配置。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勘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我国伸展构造环境下这2种类型原型盆地研究,尤其是盆地演化早期阶段裂谷的研究,这将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8.
以沉积学为研究手段,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宏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大量室内薄片的微观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认为燕山地区1.6—1.0Ga(高于庄组-景儿峪组)主要有海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碎屑岩2种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2个相,以及3个亚相和5个微相;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浅海陆棚和无障壁型海岸2个相.以及4个亚相。其中,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研究区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杨庄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和景儿峪组;碎屑岩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下马岭组和长龙山组。最后,总结出了该地区的沉积相模式图。  相似文献   

9.
贵州石油地质实验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普、四普、八普直至现今西南石油地质局“05”工程处各个发展阶段,周志贤、贾仁寿、张刻峰、宫森、李占豪、陈兰书、周希云等先后曾为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贵州以其巨厚的海相沉积、丰富的油气、沥青显示、众多的构造圈闭以及作为寻找海相碳酸盐岩类型油气田的代表性地区很早就为中外著名专家所关注,也因其复杂的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0.
克拉通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但过去在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导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评价优选难度大。为此,基于多年来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遵循构造控制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思路,分析了克拉通盆地的构造分异型式及其对油气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克拉通内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及生烃中心,与侧翼台缘带优质储集体构成良好的源—储组合,近源成藏条件优越;②克拉通内发育的差异剥蚀型、同沉积型、褶皱型3类古隆起及深大断裂,有利于碳酸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③多期、多类型构造分异的叠合区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具有有利油气成藏条件的德阳—安岳裂陷东翼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川中古隆起斜坡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川中—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等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目前已发现了柯克亚、巴什托普、亚松迪、和田河、阿克莫木5个油气田和山1井、柯东1井2个油气藏。对于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地区,如何深入认识其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获得更多的油气发现,始终是石油地质学家与油气勘探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天然气勘探近10年来取得重大突破。进行2个坳陷的石油地质类比研究是解剖与揭示西南坳陷油气地质条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立足于库车与西南坳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从比较大地构造学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虽然在盆-山边界具有逆冲、走滑-逆冲性质,具有现今陆内前陆盆地结构,为不同性质的盆地转换、叠加形成,坳陷内部具有“分块、分带、分层”的特点,油气聚集受断裂带控制明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更多地体现出彼此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深部地质结构,基底性质,构造演化,地质结构,构造变形,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油气分布规律等12个方面。其中,大地构造背景差异(库车坳陷与古亚洲洋相关,西南坳陷与特提斯体系相关)及地质结构特点的不同(库车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中生界叠加,西南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古生界叠加)是决定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根本因素。石油地质类比表明,西南坳陷的油气勘探需要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与新的勘探思维。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要明确阐述“古老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后期强烈构造活动中保存的部位、状态、类型与可能机制”;新的勘探思维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三维地质结构概念,整体、动态的勘探观与立体勘探思维,既重视山前带的复杂构造圈闭,也要重视斜坡带的隐蔽圈闭如奥陶系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岩性圈闭,同时要密切关注逼近寒武系烃源岩的白云岩圈闭。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勘探成果和地质资料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并应用油气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与油气运移的有机联系,发现主干边界断层及其上盘主要同向调节断层的相对陡倾斜部位,往往是构造岩性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而相对缓倾斜部位多是构造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对油气运移与储集有着重要控制作用,沙二段和沙三段的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并且直接与烃源岩相接触,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而沙四段厚砂体基本上都分布在凹陷的边缘,但是也与烃源岩相接触,也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场所;研究区水下扇及浊积扇砂体本身就处在生油岩的包围之中,因上下被生油岩夹持,油气可以直接进入砂岩体成藏;生油洼陷深部的超压环境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油气生成后在油源断层、优质砂体以及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内分别向浅部和侧向运移形成各类油气藏,运移过程中又受次级断层和层内砂岩非均质性的影响,使其运移路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大致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2条不整合面及多套储盖组合,形成以下古生界奥陶系气藏、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气藏、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油藏为代表的3大含油气系统.深入分析盆地内部3条油气藏连井剖面(吴忠-米脂;固原-宜川;包头-澄城)可知:烃源岩控制油气藏的规模与展布;中生界油藏位于生烃坳陷内部或...  相似文献   

14.
油气“倒灌”论质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景廉 《岩性油气藏》2009,21(3):122-128
油气运移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课题,而油气“倒灌”成藏则是备受争议的议题之一。该文以3个盆地4个油气藏(层)(四川盆地威远气田、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峰油田与靖远气田、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分析了在这些盆地油气藏存在深部油气向上运移成藏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油气“倒灌”违背物理学基本定律,即油气总是在浮力作用下自下而上运移的。确立油气深部来源的观点,可以解放思想,拓宽勘探领域,特别是为基岩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启迪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从我国已发现的生储于海相层系的油气田来看,其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至少应大于0.5%,滨海相煤系对生烃可有重要贡献。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次生孔、洞,岩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按岩溶发育程度由弱到强,将碳酸盐岩储集体分为纳溪型(不规则孤立储集体)、塔河型网络状(过渡型)和威远一任丘型(似层状一似块状的连通储集体)。网络状塔河型储集体内部有巨大的不均一性,油气藏无统一底水和压力。多期拉张一挤压的开合构造旋回是海相油气藏被改造的重要控制因素,保存状况直接决定着发现有经济价值海相油气藏的可能性。在勘探思路方面,应该按稳定块体内的相对活动性及受其控制的生、储条件,把握宏观勘探选区;按有机碳含量不小于0.5%的标准,重新评价海相有效烃源岩;从勘探浅部次生油气藏入手,逐步逼近深部海相主力油气藏;重视海相层系中的岩性圈闭,强调天然气勘探。必须形成与上述要求相配套的勘探技术系列。图4表3参29  相似文献   

16.
石油地质学前沿和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所谓石油地质学"前沿",应是在研究油藏形成与分布各项石油地质基础条件即普遍理论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重要挑战。文中综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石油地质学前沿的若干热点及其勘探新领域等诸多问题,如中国陆相石油地质所面临的6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海相地层的含油气性、天然气的勘探、非常规油气资源异常高压区带成藏机理以及石油地质学中基础研究的前沿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外,还受压力作用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储集层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年代偏老,储集层岩性中,碳酸盐岩所占比例达33%;盖层主要为盐岩、泥质岩;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礁和复合圈闭。超深层油气藏主要受地层异常压力分布和温度等因素的控制。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可集中于地温梯度较小的地区、超高压体系内的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带、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和东部海域的深水区等。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大油区的发现,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  相似文献   

19.
石油地质学理论若干热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扩大对石油地质学理论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或探讨的问题。就目前部分热点问题,包括高海拔区油气藏形成理论、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和挑战、具有潜力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领域(地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区形成分布的自身属性等,提出了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简要的分析阐述。认为:高海拔区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面临严格的条件制约;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在深层油气成藏原理与油气成藏匹配方面面临很多待明确和需解决的问题;地层-岩性油气藏在盆地勘探中的地位将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日显重要;天然气区相对独立分布并且有其自身属性。参10  相似文献   

20.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率很低,亟待开展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为此,在对该冲断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油气成藏要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及目前勘探中油气分布的特征,得出控制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如下:①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和上二叠统泥岩为主的4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平面展布及含油、气性质;②具良好储集性能的滨浅湖和三角洲砂体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及油气藏的规模;③早于主要排烃期而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最有效场所;④从更深层次上看,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它通过控制圈闭的形成、纵向的沟通作用及对原生油气藏进行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而最终决定油气藏的分布。由此建议,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注重对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和断裂的综合分析,尤其要突出对断裂发育特征的分析,以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