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0)
信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解决群众在法律制度之外产生一些社会矛盾的一个渠道和方式。信访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稳定。因此要明确办公室信访维稳工作的权、职、责,化解群众矛盾,解决信访问题。本文针对办公室信访维稳工作特点进行探讨,对办公室信访工作提出建议和措施,解决信访的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正>企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基层工作的形象和窗口,妥善处理好企业信访问题,既是保持企业稳定,维护职工工作激情和创造性,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各项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企业信访案件往往是历史遗留错综复杂,信访诉求常常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信访问题处理每每千头万绪,直接面对和处理的难度非常大。经过长期的信访工作实践总结,因情施策,巧用资源,可以高效处理信访问题,做好企业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9)
<正>新形势下,作为反映社情民意"晴雨表"的群众信访活动,尤其是涉法涉诉信访,已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试金石"。一、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特点1.信访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鉴于该类信访案件所涉及的部门主体多,案件量大,事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信访主体反映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7)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畅听民意和化解矛盾的一种有效纠错机制,之所以在我国长期存在,有其内在经济、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基础。信访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在切实维护信访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群众意愿、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本文以某中央骨干企业信访法治化建设的经验为例,探索新时代企业信访法制化建设的反思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广西城镇建设》2007,(10):17-17
南宁市房产局不断强化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制度措施,使大量信访问题有效化解,促进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化解各种涉及消防安全的矛盾”.近期,重庆奉节、丰都等地的消防部门着力规范信访工作制度,把协调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创新信访工作要则,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以较高的工作效率,较好的工作效果,得到驻地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7.
正房屋征收引发的信访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躲不开、绕不过。河南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访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信访工作要求,坚持源头预防,积极化解积案,落实部门责任,实现了河南省群众到部上访总量平稳下降,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群众自身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信访诉求复杂多样,对司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期望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涉检信访工作的需要,笔者拟从当前涉检信访案件的特点出发,结合处理涉检信访的实际难题,提出破解路径,以期更好地处理涉检信访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2)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就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风险提出了具体要求。就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而言,信访工作的防范化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从信访视角下社会重大风险的梳理、信访工作在当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在信访工作中应当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相关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5)
切实做好供电企业信访工作,对服务民生和维护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供电企业信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当前信访问题的特点、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对策及建议,就做好信访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6)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救济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但现实运行中信访制度自身存在着诸如功能错位、工作部门职责不清、重"人治"轻"法治"等问题,针对此,通过对信访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从信访立法、完善信访监督体系及相应信访代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来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建议,其对于完善我国利益表达机制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访工作是城市政府为稳定社会,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促进城市社会、维护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此,市规划局十分重视城市规划信访工作,制定了《上海市城市规划信访工作暂行规定》,依据《上海市信访条例》、《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对市和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信访工作,依法作出规范和调整,明确城市规划信访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市规划局应当对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信访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市、区县二级均应辟出信访接待室,配备相应设施和人员,并在信访工作中应用由市规划局编制的跟踪系统软件,从硬件配置上为城市规划信访工作作好准备,与此同时《暂行规定》还明确信访的形式,信访人的权利、义务,信访工作部门和人员职责,以及信访受理的范围、分工和信访工作部门的承办程序。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明确城市规划相关、有效的材料应当向信访人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该《暂行规定》最后还考虑到信访工作应该与表彰和处罚相结合,以提高市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信访工作的水平,切实完成党和政府交给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责职。(  相似文献   

13.
李双平 《中华民居》2013,(2):178-179
信访的衍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原信访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而产生的不良现象。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当中,由于社会发展较快,各种问题随着迅速的社会变革不断产生。在民众受到利益损害时,通过信访这种门槛较低进行寻求支援。信访工作具有特殊性,对维持社会稳定有很大意义。本文对信访衍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防范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8)
<正>基层信访接待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更关系到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信访部门作为企业的窗口单位,主要职责是接待来访群众,受理来信、来电等。在来访接待过程中,信访接待人员政策水平、法律知识、仪容仪表、甚至接待环境、接待场所、接待方式等,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形象,而且是接待工作成败的关健所在。如果忽视接待工作细节、轻视接待效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引起对立,从而导致越级上访、重复访甚至进京访和新上访。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信访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就必须切实提高对信访接待工作的认识,深化接待细节,强化接待效果,从而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7)
信访工作是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折射镜",通过对信访问题的深入探究,有利于从全局上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本文以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基层信访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设想,希望能够对新时期基层信访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治化是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的必由之路,法治化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大业,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如何进一步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的合理性,并探讨了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设计,它承载着公民政治参与、民意表达、纠纷化解、权利救济以及稳定维护的重要功能。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较大规模群体访和表达形式激烈的个体访为主要标志的涉法信访高潮至今仍然没有明显的回落迹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对涉法信访工作的强调和投入前所未有,摸索的方法层出不穷,而这一切并没有有效遏制涉法信访总量高位运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3)
把法律援助引入信访工作,由律师解答信访人的法律咨询,为信访人提供法律援助。通过设立专门从事信访法律援助工作的机构,建立健全信访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加强信访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等有效地分流信访案件,减少信访压力,有利于维护法治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7)
公安信访工作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居民与公安机关的连心桥。文章首先阐述龙江公安信访工作新形势,然后分析公安信访的成因,最后探究警营政治文化与公安信访工作如何互为助力。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243-246
信访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个特色社会现象,信访权利是中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直接体现。解决信访问题、保障公民固有权益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自力救济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面临着巨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