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稠洞乳降粘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 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同的菌种进行培养并改变温度等条件,对菌种进行驯化、培养、同时对其进行评价和对原油乳化能力进行测试。目的 获得某一菌株的代谢产品、分离检测和评价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含量和效果。结果 通过不同的验条件,选出了一条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菌株,可以使蒸馏水的表面张力由88.0mN/m降到39.0mN/m。该菌能在以液蜡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但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很少,而在含糖培养基中 相似文献
2.
表面活性剂高温乳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114℃条件下,4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石油磺酸盐PS、非离子-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FOS、烷基糖苷APG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与高30原油间的乳化速率、乳化稳定性以及乳化降黏效果,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高温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动态界面张力初始值提高乳化速率;通过增强界面活性和界面膜强度提高乳化稳定性;通过形成O/W型乳状液以及破坏胶质、沥青质聚集体结构降低原油黏度。盐度仅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影响较大,而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对各类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均有显著影响。图4表5参8 相似文献
3.
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性。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加入助表面活性剂(2, 3 丁二醇) 和部分水解疏水缔合聚合物(PHPA) 后, 生物表面活性剂(由杆菌mojavensisJF 2培育而成) 能够使水驱后达到残余油饱和度的岩心中的油流动起来并采出这部分残余油, 采出程度为残余油的20% ~80%, 其采收率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线性相关。仅注入表活剂其提高采收率的程度低于分别注入了稠化剂段塞和流度缓冲液段塞时表活剂的采收率, 在加入2, 3 丁二醇和PHPA后, 只需用浓度较低的生物表面活性剂16ppm (即0 0016% ) 就能采出残余油的22%。然而,在没有助表面活性剂或稠化聚合物的情况下, 即使生物表面活性剂有着非常高的浓度(12300ppm), 也只能采出残余油的极少部分(小于5% )。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地衣芽孢杆菌JF-2(美国菌种保臧中心保藏号ATCC39307)的纯培养,可以获得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地衣芽孢杆菌素(Lichenysin,以下简称地衣菌素)。利用这种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并且,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较宽的温度、pH值和钙离子浓度范围下使用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7.
8.
9.
通过试验评价了作为三次采油技术的MEOR方法,该方法利用微生物活动提高伊朗油藏采收率,在试验过程中特别关注了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在MEOR动态中的作用。通过把Taguchi方法的正交阵列作为试验设计技术设计并且进行了一些试验,以便探索和评价微生物配方对采收率的影响和在采油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以两种主要规模进行了所有的试验,即烧瓶规模和简单岩心驱替系统规模。 相似文献
10.
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油法试油开采。③化学法降黏,包括催化水热裂解、乳化、破乳及油溶性降黏剂,简述了降黏机理.介绍了国内乳化降黏剂研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④微生物法降黏:包括微生物采油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生物表面活 性剂用于EOR、国内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筛选。参44。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基本理论、发展概况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介绍了用于稠油乳化降黏的几种新型表面活性剂,并讨论了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主要通过改变原油的乳化性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洗油效率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文章首先通过表面活性单体AA-EO25C12与AMPS聚合形成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AMPS/AA-EO25C12),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复配以及油水比对其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乳化稳定性越强,3000mg/L时乳化降黏效果最佳;随矿化度的增大,乳状液半径增大,乳化稳定性和降黏效果均下降,且CaCl2的影响远远大于NaCl;10000mg/LNaCl条件下,浓度为3000mg/L的P(AMPS/AA-EO25C12)与100mg/L OP-10复配效果最好,降黏率达到98.88%;油水比为4:6,温度为55℃时降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微生物降粘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是一种低成本、低伤害、高收效的技术,它同样可适用于稠油增产。通过菌种筛选,培养出了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菌种,并考察了菌种的生存条件以及菌种对稠油的降解和乳化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可降解稠油中的大分子烃类,降低含蜡量,其产生的活性剂可降低稠油界面张力,形成油水乳状液,从而增强其流动性,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吴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8,25(2):72-76
聚合物在特高温(95~120℃)中低渗透率(50~100 mD)油藏易降解且难注入,为进一步提高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建立乳液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和乳化增粘性能评价方法,并对乳液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研发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即在温度为110℃条件下形成增粘型乳液,增溶水率大于90%,乳化增粘率大于100%。物理模拟结果表明,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乳化增粘型乳液表面活性剂和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的组合驱油方式可提高采收率为17.7%~22.1%。在纯化油田纯17-1单元开展乳液表面活性剂驱先导试验,2017年2月交替注入3轮次,油井已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创建了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新型开发方式,为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稠油乳化降粘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法 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同的菌种进行培养并改变温度等条件 ,对菌种进行驯化、培养 ,同时对其进行评价和对原油乳化能力进行测试。目的 获得某一菌株的代谢产品 ,分离检测和评价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含量和效果。结果 通过不同的试验条件 ,选出了一株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菌株 ,可以使蒸馏水的表面张力由 88 0mN/m降到 39 0mN/m。该菌能在以液蜡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 ,但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很少 ,而在含糖培养基中则产生较多的表面活性剂。经分离、提纯、分析为脂肽 (或脂蛋白 ) ,其产物水解后 ,经薄层层析测出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 ,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新陈代谢 ,可以产生大量的表面活性剂 ,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分散作用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中非常重要。同时也为微生物采油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原油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从大港炼油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NK X3,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 pH 4— 1 2的范围内和 40 0 0mg/L的高钙离子浓度及 1 5%的高盐浓度下仍维持原有表面活性。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在 1 2 0℃的高温下不失活。该产物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 76.6降至 35.5mN/m。其乳化活性值为 1 .50 ,临界胶束浓度 (CMC值 )为 30 .0mg/L。对高含胶质沥青质油的降粘率高达 50 %以上 ,增溶与脱附作用显著 ,可使油水互溶而形成水包油型乳化小滴。可使高含蜡油有效地乳化分散。这些特点有利于原油的增采和输送。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采油性能及矿场应用潜力,在吉林油区广泛取样,采用特定培养基对菌种进行筛选,在建立生物表面活性剂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菌种生长代谢及发酵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采用色谱法对菌种作用原油后组分变化进行了定性分析,在室内物模驱油效率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矿场清防蜡应用试验。原油经生物表面活性剂菌作用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mN/m,原油黏度下降50%;室内物模驱油效率试验提高采收率10%以上,矿场清防蜡有效率〉65%,单井平均增油73.5t;在微生物强化水驱、油井清防蜡及近井解堵等MEOR工艺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