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央构造脊和北部陡坡带,斜坡带勘探研究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机理及其富集规律不清晰。基于斜坡带内部断坡组合、沉积特征、斜坡坡度和构造演化等4个方面的特征与差异,将黄河口凹陷西洼南部斜坡带和中洼南部斜坡带划分为同沉积微斜断坡型斜坡带与同沉积稳定断阶型斜坡带两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斜坡带发育不同的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展布、油气的运聚成藏和富集规律均有着明显的差异控制作用。同沉积微斜断坡型斜坡带为"横向阶梯式"油气运移模式,新近系明化镇组是主要油气富集层系,油气在阶梯状运移过程中,成藏层系逐阶抬高,斜坡带越高部位,成藏层位越浅。同沉积稳定断阶型斜坡带为"垂向贯穿式"油气运移模式,油气成藏具有近源成藏、含油气丰度高、深浅层复式成藏的特征,在平面上,斜坡带主干断裂的弯曲增压段是油气富集区。在此认识基础上指出了下步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特征,进而控制着生储盖的配置关系;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构建了构造沉积耦合控制油气成藏的3种模式,即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成藏模式、大型缓坡断阶带成藏模式和深小稳定洼槽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油气成藏定量研究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难点。文章基于三维地震、测井以及录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富集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在走滑反转带和断隆带两类构造单元,具有两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其中,走滑反转带新近系的油气运移能力受油源断层的活动强度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厚度共同控制;断隆带新近系油气运移的能力受仓储层的输导脊和切仓断裂共同控制。并建立了两类不同成藏模式下表征油气输导能力的定量模型和公式。进一步指出,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在具备供烃条件时,其成藏规模仍受到"断-砂"接触程度的控制。砂体与油源断层的总接触面积越大,其内部油气充满度一般越高。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惠民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断层活动性分析、平衡剖面恢复等方法,结合各时期伸展率和沉降量的统计分析,明确了惠民凹陷各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结构特征以及垂向叠合过程,并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以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惠民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经历了由单断式半地堑向双断式堑垒构造的叠合;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中央隆起带的油气最为富集,主要受控于Es3、Es2期临商断裂带的强烈活动垂向输导以及走滑应力场的驱赶。该研究明确了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对后续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确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油气成藏模式是认识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的关键。从奥陶系失利钻井分析入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油气成藏与塔北、塔中隆起奥陶系相比较,有相似性,但更多地是差异性。麦盖提斜坡以台地低能相带沉积为主的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整体欠发育,断裂带上岩溶储层的物性也明显差于塔北、塔中隆起台缘相带和台内高能相带;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由北倾向南倾"跷跷板"式的构造演化过程明显不同于塔北、塔中继承性古隆起,调整迁移型古隆起不利于油气运聚与保存;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远离满加尔生烃凹陷,而塔北、塔中隆起分布于生烃凹陷两侧。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油气成藏主要有2个层系:鹰山组上段灰岩风化壳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鹰山组下段内幕白云岩油气藏则区域稳定分布。麦盖提斜坡原地发育寒武系烃源岩,油气输导以垂向为主;奥陶系构造调整的枢纽带有利于次生油气富集保存。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为研究同一构造带上油气藏分布差异性,利用前人对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方法对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上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采用了地球化学手段和盆地模拟手段将构造演化史与其油气成藏史相结合,厘清了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史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是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早期活跃的断层活动有利于油气的向上运移聚集成藏,晚期活动较弱的断层相对利于油气的保存;不同断层封闭性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藏平面上分布的差异性,同一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不同控制了油气纵向的分层性。在勘探过程中应结合断层的封堵性来确定勘探目的层位,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三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本区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基于钻井、三维地震及地质资料对渤中34-A含油气构造区域构造、储层展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剖析,系统性分析了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性及断砂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断裂组合样式和活动性控制圈闭演化特征;其次,断裂系统活动性与油气成藏“时-空-源”耦合控制油气运聚;断-砂耦合控制油气差异分布;最后,该认识对黄河口凹陷斜坡带及同类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口凹陷是一个富生烃凹陷,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及含油气构造大多具有埋深中浅层、原油密度中等、油质好、产能高等特点。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中。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近源、晚期快速成藏;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优质油气藏形成提供了空间;晚期走滑伴生断层是中央构造带油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作为济阳坳陷南部两个相邻的、构造格局相似的陆相箕状断陷,其石油地质特征有相似之处,但油气富集程度有明显差异。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有油源条件、构造特征、火山活动以及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的配置等。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特征的配置,是造成不同构造部位主要储油气层位和油气藏类型差异性的直接原因。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和输导系统特征,东营、惠民凹陷的油气成藏模式可归为5种类型:洼陷带自生自储-侧向运移成藏模式、洼陷区上生下储-垂向运移成藏模式、中央隆起带和北部陡坡带下生上储-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南部斜坡带下生上储-复合运移成藏模式和周边凸起区新生古储-复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柴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构造改造特征出发,分析了中、下侏罗统不同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总结已发现成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有利成藏组合和发育层位。在对柴北缘成藏模式认识的基础上,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出发,总结了其油气成藏规律,指出了中、下侏罗统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残余有效生烃凹陷规模和所处的构造位置控制了构造带的油气富集,油气相态的横向分布受埋藏深度的控制明显,纵向分布受油气生烃期次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气成藏规律与模式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以文明寨、桥口、胡-庆及白庙等几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藏为例分别归纳总结了中央隆起带、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陡坡带3个区带的油气成藏规律和模式,初步提出了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气聚集规律和复式成藏模式。主力生油洼陷的分布决定油气的运聚场所,大型古隆起和宏观背斜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分布与富集,区域性盖层和生储盖组合并系决定油气纵向分布和富集程度,大型构造背景、多生储盖组合与复杂断裂体系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发现三叠系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岩石节理、裂缝、缝洞中,基质不含油。通过对油气族组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原油来源于古近系,油藏类型为新生古储式;天然气来源于石炭-二叠系,气藏类型为古生新储式。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成藏条件,认为供烃条件、储集空间、构造部位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供烃条件决定油气藏规模、裂缝提供油气储集空间、构造控制油气成藏位置。根据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不同地区三叠系储集层构造特征、供烃条件、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的3种成藏模式,即:双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单向供烃成藏。图10表1参15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复杂,系统分析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研究区下步的油气勘探。对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各级断裂的延伸长度、密度、各地质时期断距、活动速率、盖层断接厚度、分形分维值等参数进行统计对比,认为油气成藏期油源断裂活动速率决定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当油源断裂活动速率大于15 m/Ma时,对油气的运移能力较强;盖层断接厚度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当盖层断接厚度小于60 m时,对油气的阻挡作用较小;断裂分形分维值调节浅层油气的运聚效率,当断裂分形分维值大于1.30时,对油气的运聚效率较高。在此基础上建立断裂控藏"速-盖-维"三因素定量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与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相邻的渤中29构造区进行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并优选出浅层的6个有利圈闭作为研究区下步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是指文安斜坡带和蠡县斜坡带,其勘探程度较低,但具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对成藏地质要素的综合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阐明弱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深入开展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输导体系和鼻状构造的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鼻状构造则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根据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弱构造带主要存在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宽缓斜坡带远源-阶梯状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在超压和浮力的共同驱动下,以砂体的侧向输导为主,配以断层的垂向调节呈阶梯状运移,具有多层系、远距离成藏特征;另一种是平缓斜坡带近源“-Z”字型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主要在浮力的驱动下,通过断层的垂向调节和砂体的侧向输导呈“Z”字型运移,具有多层系、近距离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了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与断裂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差异聚集控制作用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文昌A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湖相优质烃源岩成熟演化差异是油气性质复杂的物质基础,油气运聚受烃源、沟源断裂和输导层构造脊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控制,富集于断裂带及相邻构造脊区。文昌A凹陷中部早期生油、晚期生气和凹陷边缘晚期生油及持续不断油气运移,形成了"内气外油、下气上油"的有序分布和差异成藏,其中晚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差异溶解形成了"下气上油"成藏模式,而油气重力分异和差异渗漏形成了"下油上气"成藏模式。文昌A凹陷差异演化、差异生烃、差异运聚、差异渗漏共同控制油气差异成藏;该凹陷边缘琼海凸起和珠三南断裂带至神狐隆起仍为原油勘探有利区,凹陷中部六号断裂带和珠三南断裂东段仍为天然气挖潜有利区;凹陷南部断裂转换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新区,其中埋深相对较浅的珠海组为原油勘探领域,埋深较大的恩平组为天然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认识塞浦路斯12区块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基于油气成藏理论,对12区块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2区块油气藏具有生储盖配置条件优越、"双凹"供烃、断裂-砂体输导、近源运聚、中央凸起带富集的特征;晚侏罗-早白垩世油气沿油源断裂近距离运移至凸起背斜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遭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断背斜气藏;生烃凹陷的分布格局、中央凸起带构造抬升及由此发育的油源断裂和构造圈闭直接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背斜成藏”模式;②新近系珠江组“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成藏”模式;③凹陷断裂陡坡带“垂向运聚、复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琼海凸起低幅度背斜油藏及其相关次生低阻油藏、文昌B凹陷断裂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断块油藏及文昌B凹陷北坡地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3个有利油气勘探领域与成藏组合,提出了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琼海凸起Y构造和Z构造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特征,利用三维地震、地球化学、测录井等资料,分别从油源断裂、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活跃烃源岩、区域性盖层4个方面分析其对油气时空差异分布的影响,最终明确了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新近系为它源成藏,主控因素为油源断裂发育特征与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决定了新近系油气运移效率与规模,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大于8 m/Ma,断裂输导能力强,油气以浅层富集成藏为主;古近系成藏主控因素为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区域性盖层发育特征,当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小于4 m/Ma、盖层有效断接厚度大于10 m时,油气以古近系深层富集成藏为主。该研究成果对黄河口凹陷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渤海L油田位于渤南潜山带中部,属于受构造控制的下古生界古岩溶型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具有含油气层位多、厚度大、储层分布广的特点。在系统分析供烃条件、构造成因、优质储层主控因素、成藏模式等关键成藏因素基础上,阐述了渤海南部古潜山L油田成藏条件,探讨了潜山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渤海L油田烃源来自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供烃条件优越,油气沿断层及不整合面运移至圈闭;上寒武-下奥陶统储层受控于古地貌及沉积相带,物性较好的云坪沉积发育于古地貌岩溶缓坡单元,呈环带状分布,是油气聚集的天然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