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前人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系统研究较少,其沉积格局及演化规律尚不明朗。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华北地区上三叠统整体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卡尼阶和诺利-瑞替阶共 2 个等时地层单元,并以优势相法分别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晚三叠世华北地区整体上东高西低,地层东薄西厚,以陆相沉积为主。主要沉积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前者为开阔的内陆坳陷湖盆,岩相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沉积中心偏南,上三叠统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后者由一系列小型湖盆组成,沉积中心位于西北部,以济源地区上三叠统最为发育,其他地区仅为零星分布,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上三叠统油气资源匮乏。通过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明确了盆地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要存在自生自储、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等 3 种生储盖组合类型,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盐定三角洲、环县三角洲、甜水堡三角洲和环县-甘泉地区以及济源盆地为其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近纪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构造反转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中生界顶面上、下分布地层的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生界之上接受的新生代最老的地层为新近纪的红粘土,这种红粘土分布广泛,厚度较大,自西向东分别覆盖于下白垩统、中侏罗统安定组及直罗组、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由此推断,盆地东部由晚侏罗世以来的持续隆起转变为坳陷接受沉积的时间为新近纪红粘土开始沉积的时间。由其底部的磁性地层测年可知,其反转时间约为距今8Ma。而裂变径迹测试分析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在距今8Ma左右发生了逆冲抬升,由中生代以来的持续坳陷反转为逆冲抬升并遭受剥蚀。故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在新近纪均发生了构造反转。此次的构造反转对盆地内油、气流体矿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在充分使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构成样式的研究.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它们的层序构成样式主要受控于南部盆缘断裂和坳陷中部的种马场低凸起.种马场古隆起在此时期起到了分割南北沉积分区的作用.每个三级层序由以种马场低凸起为间隔的两个南厚北薄的箕状坳陷沉积构成,低位体系域砂体和高位体系域相对发育,湖扩体系域厚度较薄.在沉积体系构成上以三角洲-湖湾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在研究区识别出了南北两大物源体系,即北部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南部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4.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2)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3)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海相烃源层的沉积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一个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上三叠统在南、北坳陷为次深海盆地相沉积,发育一套黑色页岩烃源层;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为半温暖半干热—温暖炎热气候,在南坳陷南部局部地区也发育了浅海—次深海盆地相黑色页岩烃源层;中侏罗统中部和上侏罗统下部海侵规模扩大,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台地凹陷是形成烃源岩的主要场所;中侏罗统上部是一套滨海—浅海碎屑岩沉积,泻湖亚相页岩和前三角洲亚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的沉积发育特征与国内外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基本一致,主要是深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的黑色页岩、台地凹陷沉积泥灰岩和页岩、泻湖亚相或前三角洲亚相等沉积的页岩(油页岩)和泥岩。   相似文献   

6.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国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洋壳之间的黄海海域,属于过渡型地壳结构。由于受周边大地构造制约,北黄海盆地的基底属于华北地块,而南黄海盆地则属于下扬子地块,地壳结构极为复杂。由郯庐断裂平移走滑活动、苏北板块沿断裂向北的巨大推覆作用,以及鲁苏超高压变质带的切入等迹象,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岩石测年为220~230Ma,表明三叠纪早期,华北地块与下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横贯于黄海中部的中朝造山带。该带由苏胶造山带-千里岩隆起带-临津江造山带组成,西宽东窄形似楔状,整体呈北东东向。中侏罗世以后,由于造山带的再度隆起导致两侧的北、南黄海产生裂陷,而开始沉积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北黄海盆地蕴藏着两套含油气系统,其中,以深湖或半深湖相沉积的上侏罗统是盆地内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砂岩和砂质砾岩为良好储层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已得到606井等产油井的证实;以第三系沼泽相煤系为烃源层,第三系硅质碎屑岩为储层的含油气系统,应重视天然气的勘探。南黄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区及南部坳陷。南、北部坳陷的烃源岩主要为下第三系阜宁组及戴南组,其次,泰州组上段和浦口组为可能的烃源岩。中部隆起由于长期处于隆升状态,缺失中生代和早第三纪沉积,中部隆起应加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望在深部发现志留-泥盆系高产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中小盆地是随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的活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印支,燕山,喜山期分别形成坳陷型,断坳型和断陷型三大基本类型的盆地,相应的沉积建造可分为三叠系,侏罗-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几个构造层。不同类型的盆地有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坳陷型盆地应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坳舅地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而断陷型盆地则应以寻找岩性类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8.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和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质背景和最新勘探成果资料,指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时期该区具有多物源强供给多水系发育、古地形平坦、沉积水体浅、河流相砂体全区分布和无统一连片湖区等沉积特征,据此认为全区主要发育冲积-河流体系。在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利用鄂尔多斯盆地以及华北地区大量钻井岩心、露头资料,对地层岩相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综合分析,恢复鄂尔多斯及华北地区盒8段沉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盒8段沉积时期是位于华北地台西部沉积斜坡的"过水区",全区以冲积平原沉积为主,表现为河道、泛滥平原与河间漫湖交互分布的沉积格局。依据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结果,建立了"冲积河流-漫湖"沉积模式,揭示该区盒8段大面积含砾砂体成因,为盆地南部致密气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主要包括:陆相湖盆沉积的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凹陷第三系(凝析油气田);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的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气田);含煤地层的华北石炭-二叠系、吐哈盆地侏罗系、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成油气田);东部深层气田以及四川盆地白垩系-震旦系(油气田)。分析样品2000余块,并分区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研究区中生代地层典型剖面或代表性剖面系统考察和综合研究,对上侏罗统及其上覆、下伏岩石地层进行进一步系统清理和修订:(1)将济阳坳陷原上侏罗统蒙阴组划归下白垩统,与之相对应的是鲁西南地区为杨家庄组;将山东地区中—上侏罗统三台组界定为中侏罗统;(2)将皖北地区合肥盆地圆筒山组划入中—上侏罗统;原上侏罗统周公山组认为是跨时代地层单元(J3K1)。(3)大别山北麓北淮阳六安、金寨地区的凤凰台组、三尖铺组定为晚侏罗世早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东部地区准确可行的地层对比关系,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地层划分与对比表。对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晚侏罗世除了在南北缘存在沉积外,整个地区缺失上侏罗统。该现象表明中国东部在晚侏罗世仍为挤压应力环境甚至比早中侏罗世更为强烈,甚至一直维持到早白垩世初。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渤海是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东北部半封闭的陆表海,总面积约7.3×104km2,有效勘探面积为5.57/×104km2.地质构造上居渤海湾盆地,它东邻胶辽断隆区、西为黄骅坳陷的延伸、北与下辽河坳陷相连、南与济阳坳陷相接,是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亚阿姆河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姆河盆地为图兰地台东南部大型含油气盆地,夹于东欧板块、哈萨克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具有古生界基底和中新生界盖层的沉积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为主要生烃岩系,上侏罗统巨厚蒸发岩为区域性盖层,将盆地盖层分为盐上碎屑岩含油气系统和盐下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根据基底构造与沉积盖层特征,盆地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阿姆河坳陷、穆尔加勃坳陷、扎翁古兹坳陷、中央卡拉库姆隆起、巴哈尔斜坡、科佩达克山前凹陷及列佩杰克盐丘构造带等大型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济阳坳陷深层油气勘探的地质构造问题,我们综合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重新厘定了深层构造层序。研究认为,济阳坳陷深层(古生界至沙四段)可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即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下侏罗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Ek—Es4)。它们反映了以下深层构造事件: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O)和构造抬升作用;克拉通坳陷的海陆交互相沉积(C—P)和印支期的挤压造山运动;板内造山后中小型坳陷盆地沉积(J1-2)和燕山早期挤压运动;中小型走滑断陷盆地沉积(J3—K1)和燕山中期裂陷作用;残余盆地沉积(K2)和燕山晚期构造挤压收缩变形作用;断陷盆地沉积(Ek—Es4)和沙四后期构造变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永德  李策 《新疆石油地质》1997,18(2):114-118,134
和什托洛盖盆是一个海西运行期以后经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盆地可划分为四个一级的构造单元:白杨河坳陷,风台隆起,亢特能坳陷,北部断褶带。盆地内沉积了上三叠统以上地层,沉积岩厚度达5000m,具有多旋回性,中下侏罗统系地层是其主要的烃源层,生油门限约为2100m,于白垩纪末开始大量生烃,形成自生自储型盖组合。因此,燕山运动中,晚期形成的圈闭将是侏罗系油气最有利的聚集场所,白杨河坳陷的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沉积建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在白垩纪时期与外围六盘山、河套盆地相隔,是独立的非均衡坳陷盆地。盆地以南北向为轴,盆缘斜坡东缓西陡,盆地轴面西倾,沉降中心位于西侧,沉降中心区沉积厚度明显大于周缘抬升区。不对称结构和沉积环境演化不仅控制了盆内岩性、沉积相及地层分布,导致盆缘以冲积扇、河流相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沉积为主,盆内为风成沙漠相、三角洲前缘相和湖泊相的砂岩和泥岩。下白垩统平面展布受盆地升降运动、剥蚀与残留变化规律影响,盆地东部和边缘剥蚀作用强,残留厚度小,腹部及西部坳陷区地层发育全,保留厚度大,以洛河组分布最广,其次是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及泾川组仅残留在西部和北部坳陷区。  相似文献   

16.
古达米斯盆地位于北非撒哈拉地台,属古生代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低幅构造。盆地共经历了4次大的构造运动,沉积了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和中新生界巨厚的沉积盖层,石油地质条件非常优越。盆地内最重要的生油岩是志留系Tanezzuft组和上泥盆统Aouinet Ouenine群放射性海相页岩;共发育6套砂岩储层,主力储层是三叠系砂岩;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的蒸发岩和泥页岩沉积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成为区域盖层,有效封堵了油气。此外盆地内圈闭类型丰富,各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良好。目前盆地勘探目标是浅层构造圈闭为主,但近年的油气发现表明,在深部远景区、地层圈闭以及盆地利比亚部分的三叠系储层同样具备较大的勘探前景,或将成为下一步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华夏板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下地壳性质与浙闽隆起区一致。盆地前第三纪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沉积,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北坳陷内。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早中生代坳陷盆地发育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两个阶段,为下坳上断形式的中生代陆相复合盆地。盆地中生界具有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其中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及煤层为主要生烃岩系;上白垩统砂岩具较好的储集性能,储集空间以孔隙—裂缝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剖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的发现,无疑为周口坳陷油气勘探突破带来了希望。借助原油及岩石轻烃指纹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直接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证实该低产油流为混源,主力油源来自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和中下侏罗统煤、暗色泥岩及碳质泥岩,其中轻质组分主要由中下侏罗统源岩贡献,并就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探讨了缓坡坳陷型沉积盆地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缓坡坳陷型沉积盆地高频层序地层对比方法。研究表明以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体的缓坡坳陷沉积盆地具有如下识别标志:①层序界面底部发育一定规模的河道带;②层序界面附近发育钙质结核、古土壤层等暴露沉积标志;③在层序界面处测井曲线由进积准层序组变为退积准层序组;④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杨油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缓坡坳陷型沉积盆地层序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刊拾萃     
合肥坳陷构造形成机制分析毛德民,《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2):33~36合肥坳陷位于华北板块,杨子板块和秦岭褶皱带的结合部。坳陷在印支斯挤压强烈,形成前陆冲断体系,造成古生界推覆叠置;燕山中期挤压运动较弱,先期断裂复活中断;燕山晚期—喜山期在拉张应力场的作用下,中、新生界沿先期逆断反转正断,形成箕状断陷.合肥拗陷的主要生烃层系有3套: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地层,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煤系地层和下白垩统朱巷组暗色泥岩。坳陷内主要构造带形成于燕山晚期,与主力烃源岩生油气高峰期配置较有利,主要勘探方向应为合肥—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