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井清蜡降黏是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提高并稳定单井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解决现场依靠经验判断油井结蜡情况和确定清蜡降黏方案的局限性。依据油井清蜡降黏“相似相溶原理”“水膜乳化理论”“多面体乳化理论”,结合油井生产情况,制定了“化学清蜡降黏与热洗清蜡降黏相结合”“热洗清蜡降黏”“不定时化学清蜡降黏或热洗清蜡降黏”等3种中高含水油井清蜡降黏方案。在27个油藏574口油井应用,成功率100%;其中化学与热洗清蜡降黏相结合方式应用412口油井,单井年平均节约化学清蜡降黏药剂0.56 t,平均减少热洗0.72井次,免修期平均延长269.1 d并仍在延续;热洗清蜡降黏的56口油井,单井年平均减少热洗3.25井次,免修期平均延长230 d以上仍在延续;不需要(不定时)清蜡降黏106口油井,免修期平均延长117 d并仍在延续。实现了清蜡降黏节能降耗(含药剂费用)双赢。  相似文献   

2.
针对昌吉油田吉7井区油藏南部部分油井投产后出现供液能力差、产量递减快、不能持续性生产的现状,开展了氮气辅助化学剂降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结合吉7井区油藏属性,对降黏剂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吉7井区储层温度、矿化度条件下,该降黏剂对稠油具有较好的降黏效果(质量分数1.5%,降黏率75%~85%)。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的应用能够解决油井供液困难、不能连续生产的问题;共实施8井次,累计增油1 011.2t;与未注氮气的油井相比,使用氮气辅助工艺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助排作用和控制油井含水上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河南油田稠油的特性,研究了稠油热采催化降黏剂,室内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催化降黏剂在220℃条件下、反应时间24 h,催化降黏率达到93.44%,反应后影响原油黏度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说明发生了催化加氢反应,改善了原油性能。现场应用表明,催化剂在地层发生了催化降黏反应,取样分析结果与室内研究结果一致,有效延长了稠油油井的生产周期,增加了油井周期产油量。  相似文献   

4.
在油井生产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防蜡降黏、防腐阻垢、节能、环保的目的,在油井加装了防蜡降黏阻垢装置,利用感应导体在强磁场运动产生涡流电场的原理,防蜡防黏阻垢。40余口油井现场应用表明,抽油机悬点负荷平均下降了18.34%,年节约化学药剂32.5 t,年减少热洗69井次,年平均节电10655 kWh,为同类油井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华北油田间218x井原油黏度高,动液面低,油井停抽后启抽困难,应用常规开采方式不能满足开发需要等问题,以室内原油黏温测试、乳化稠油黏温测试和原油降黏剂筛选试验为基础,根据间218x井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提出了地层预处理化学降黏与同轴双空心抽油杆内循环加热井筒降黏相结合的开采方式。该技术现场实施后,增产效果良好,值得类似油井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油田单管通球集输试验井采出液黏度高、集油阻力大,部分油井出油压力长期偏高导致井口漏油以及抽油杆滞后等问题,开发了能减小油井集油阻力和降低出油压力的原油乳化降黏剂DS2001。室内评价表明,采用该降黏剂可使采出液表观黏度显著降低,降黏率大于70%。在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单管通球集输高油压井L12-AS2911开展了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乳化降黏剂DS2001的加药浓度为200 mg/L时,可使油井出油压力由3.5 MPa降低至0.8MPa左右,抽油机载荷改善显著,油井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中高含水期油井防蜡防垢降黏问题,应用了CPRS井下防蜡防垢降黏装置,当流体流过该装置时可以产生一种电化学催化反应来改变流体中矿物质的电位,从而防止并清除垢、蜡和胶质、沥青质的沉积。现场30余口油井应用后,实现了免热洗、免加药,最大载荷平均值下降了3.31 kN,最小载荷平均值上升到58.47 kN,油井平均日节电35.61 kWh。  相似文献   

8.
冀中南部部分高含蜡或稠油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油井杆、管、泵出现了严重的腐蚀结垢现象。为保证油井正常生产,利用碳氟表面活性剂憎油憎水、超低界面张力的特性,将油井水溶性减阻剂与缓蚀阻垢剂进行联作,得到了适合油井清蜡降黏、防腐防垢的药剂FYR-C02基本配方。现场根据不同油井的实际情况,调整基本配方的组分,在60多口油井上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油井清蜡降黏与防腐防垢联作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稠油降黏技术以掺稀降黏工艺为主,通过对掺稀降黏工艺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掺稀降黏工艺更适合高黏度、低含水稠油井,掺稀体积比选择1∶2至1∶1降黏效果较好,掺入深度越深,掺稀效果越好。结合掺稀井开采现状,鉴于稀油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总结了高含水掺稀井停掺稀、中低含水掺稀井优化掺稀量、井下掺稀混配器使用三种掺稀优化方案。这些方案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提高了稀油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外围低渗透油田油井清蜡降黏费用,开展了电加热油管工艺技术研究,利用油管和套管作为发热体直接加热油管内原油,达到清防蜡的目的.从现场运行情况看,电加热油管工艺和常规加药降黏工艺相比,油井检泵周期延长430天,年运行费用节省5.57万元.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了电加热油管工艺较常规加药降黏工艺可有效降低单井运行成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油流的摩擦阻力,通过掺水降黏的方式,提高油井的采油效率。掺水降黏开发的技术措施属于加热降黏的方式,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掺入到油井的出口,对采出液进行降黏处理,同时实现了管道的热化学脱水的效果。使油流顺利进入到集输处理系统,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从月东滩海油田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稠油举升方式、适用于海上稠油有杆泵举升的井斜角和狗腿度的界限、不同井筒降黏方法的经济性、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在冷采阶段可采用螺杆泵和有杆泵2种举升方式,均需辅以降黏措施,降黏方式有空心杆掺入降黏剂、油套环空掺降黏剂和电杆伴热3种.热采阶段采用有杆泵生产.最大井斜角小于25°、最大狗腿度小于3(°)/25 m的油井选用普通有杆泵或注汽-转抽一次管柱抽油泵生产;最大井斜角在25~45°、狗腿度在(3~4°)/25 m的油井选用大斜度井用泵或定向强闭式抽油泵生产;最大井斜角大于45°,狗腿度大于4(°)/25 m的油井选用无杆泵生产.  相似文献   

13.
开发研制环保、高效、多功能的油井清蜡降黏剂,是未来清防蜡剂的发展方向。在对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对蜡的分散性、清蜡性能以及对大港油田稠油的降黏效果评价基础上,筛选出了性能好的烷基苯磺酸盐ABL、酰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XE 和木质素磺酸盐EM,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油井清蜡降黏剂配方组成,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配方F6(ABL、XE)样品溶液稳定,且对蜡沉积物的分散性能好,具有较好的清蜡性能和降黏性能,对混合蜡的清蜡率和对大港油田稠油的降黏率分别达到98%和99%.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三合村油田超稠油举升及输送的问题,开展了加降黏剂、掺水、掺稀油等降黏工艺研究,并对降黏输送流程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套管掺本区自产稀油降黏工艺。截至2015年12月,三合村油田投产油井5口,平均日产油5.6 t,日产液10.4 t,生产运行平稳,实现了垦西超稠油的经济性开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田部分油井含蜡量高、黏度高及油井生产困难、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双空心杆内循环伴热降黏热采技术。通过利用地面天然气加热装置对双空心杆热载体加热(热载体软化水加热)后,将热载体从双空心杆内管进入外管返回,达到提高油管内原油温度,防止油管内壁结蜡,降低原油黏度,改变流动性的目的,在密闭的系统中实现井筒升温清防蜡及降黏作用,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实践证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板桥油田稠油油藏油水黏度比大、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进行了原油黏度的影响因素、内源微生物的筛选、激活剂的筛选、内源微生物的理化性能、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复配降黏剂降黏效果的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和化学助剂复配有很明显的降黏效果,降黏率约为90%。现场试验证明,微生物复合降黏剂降低了原油黏度,使油井单井产量明显提高。该项研究对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油化工应用》2016,(2):34-39
针对泾河油田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容易发生抽油机不同步及软卡现象等特点,分析了井筒化学降黏技术、井筒掺稀降黏技术和双空心杆井筒降黏技术等3种常用的稠油井筒降黏工艺对本地区原油的适应性,并对现场试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井筒化学降黏技术对泾河油田17井区稠油具有良好的降黏效果,同时能有效降低集输油井的井口回压,适用性较好;由于稀油资源缺乏,井筒掺稀降黏技术不适宜在本地区推广;对于地层供液能力充足,产量较高,含水较低,原油温度敏感性好及原油黏度小于100 000 m Pa·s(50℃)的稠油井,可采用双空心杆井筒降黏技术。  相似文献   

18.
稠油在举升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的降低,原油黏度不断上升,流动性变差,举升难度变大。掺稀能降低井筒原油黏度,有效减小举升摩阻,是井筒降黏的常用工艺。根据春光油田现场掺稀降黏工艺流程,建立稠油降黏井筒流动室内评价装置,模拟了套管掺稀举升过程中稠稀油的动态混合过程;实验测定了管流阻力的随注入速度及含水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模拟了不同掺稀比例条件下的黏度变化和降黏率,形成了一套油井产液量与出油温度、掺稀比例对应关系图版,为井筒掺稀降黏工艺的现场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渤海某油田边部3口油井投产后产油量低,未达到预测水平。通过与同区块油井对比分析,研究出原因是油井原油黏度高,增加了井筒举升过程中的阻力,影响了电泵效率。优选成本低、降黏率高的井筒乳化降粘的技术工艺,其机理为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两方面。实验表明该复合型稠油助采剂加入定量比例的情况下,可形成黏度在10~100m P·s范围内的乳化体系;并且在温度30~60℃范围内,黏度水平稳定,降粘效果明显。3口油井实施后日均增油26m3,降粘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南海F疏松砂岩稠油油田投产后地层压力下降快、油井产量递减快、储层出砂堵塞井筒和平台无注水工程预留等问题,在对油层下部高温水体供给能力、引热降黏效应、采收率等方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利用油层下部高温热水在井下实现注水的引热降黏技术,同时研发了与此配套的引热降黏单层及分层注水工艺管柱、封隔颗粒控水防砂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