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中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沉积和成岩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岩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反映微咸水到半咸水的沉积环境,砂岩成岩作用机明显受泥岩成岩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泥岩中的粘土矿物的要互转化作用对砂岩胸结作用的控制及泥岩有机质的演化对砂岩孔隙发育的影响,粘土矿物组合及演化特征反映了该区中生界以碱性,偏碱性的成岩环境为主,局部出现酸性成 相似文献
2.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石英砂岩,该储层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对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后认为,江陵凹陷新嘴沟组下段砂岩经历了压实、石英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的胶结及溶蚀溶解、硬石膏的胶结及长石岩屑的溶蚀和粘土杂基的充填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晚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以及石英、碳酸盐、石膏、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造成14%和16%的原生孔隙丧失,晚成岩阶段有机质成熟形成有机酸并对不稳定矿物溶解,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石英砂岩,该储层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对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后认为,江陵凹陷新嘴沟组下段砂岩经历了压实、石英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的胶结及溶蚀溶解、硬石膏的胶结及长石岩屑的溶蚀和粘土杂基的充填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晚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以及石英、碳酸盐、石膏、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造成14%和16%的原生孔隙丧失,晚成岩阶段有机质成熟形成有机酸并对不稳定矿物溶解,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集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藏北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始新统牛堡组二段至渐新统丁青湖一段,储集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十分复杂,现象十分丰富。详尽描述了压实、4期溶蚀、3期胶结、交代、破裂等成岩作用的过程及特征,确认区内储集层所经历的主要成岩环境为:湖底/河流→大陆地表→埋藏→大陆地表。孔隙演化研究表明,区内储集层的原始孔隙度均较高,经过一系列成岩作用后,原生孔隙所剩无几;溶蚀作用特别是深埋溶蚀作用形成的各类溶孔,是进油期的主要孔隙,孔隙度一般为5%~15%,部分充填烃类。照片10图5参4(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5.
李继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38(1):90-97
成岩环境是控制红层储层孔隙类型及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量镜下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正演”与“成岩产物类型及数量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段红层储层成岩环境时空演化规律,定量表征了成岩改造孔隙量,分带建立了多重成岩环境控制下的红层储层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时间上,由于原始沉积环境、有机酸和烃类注入时期的控制,红层储层成岩环境可划分为原始碱性和埋藏酸性两个变化阶段;平面上,由于盐湖区释放碱性水及有机酸浓度随运移距离的变化,自湖盆区向凹陷边缘可划分为4个成岩环境变化带:中强碱性-弱酸性带、中强碱性-强酸性带、弱碱性-中强酸性带、弱碱性-弱酸性带。受控于成岩环境平面变化规律,在不同构造部位原生孔隙降低和次生孔隙增加的幅度具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东营凹陷东段红层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花港组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西湖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花港组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系花港组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为中等;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主要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则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其形成的次生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古地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显示,北部宁波—嘉兴地区成岩演化进程稍快,花港组埋深大于3 600m开始进入中成岩B期,而南部天外天—黄岩地区总体上仍为中成岩A期,因而南部较北部具有更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7.
8.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室内电镜扫描和物性特征分析,对西部斜坡带储层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属中孔中渗—低孔低渗型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该区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以及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交代作用对储层起破坏作用,溶解作用对储层改善起建设性作用。成岩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A期、B期和晚成岩A1期、A2期及B期,目前储层处于晚成岩A2期,原生孔隙大部分被破坏,次生孔隙发育,并在2 900~3 200 m和3 600~4 000 m处形成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9.
从沉积环境背景出发,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储层成岩作用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马王庙地区新下段沉积时期盆地处于干旱蒸发-氧化环境的Ⅰ型沉积环境和半干旱-潮湿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Ⅱ型沉积环境,相应地发育两种储层,受其对应的地层水影响,成岩作用差异较大。Ⅰ型储层以胶结作用为主,对储层孔隙起破坏作用,其较好储层发育受断裂带控制;Ⅱ型储层中溶解作用更为显著,以处于中成岩早期成岩相为代表,对储层具有建设作用,其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成藏面积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基本原理,利用TOC含量与热解S1,氯仿沥青"A"含量的关系确定了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层段有效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其中下沟组有效烃源岩的TOC含量下限值为0.8%,赤金堡组为0.6%。与单井的测井TOC含量预测成果相结合,识别并统计了单井有效烃源岩厚度,最终综合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了主要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各层段的有效烃源岩均比较发育,其中以赤金堡组厚度最大,其次为下沟组上段。下沟组下段厚度总体偏低,但北部次凹有效源岩厚度最大亦可达250 m,南部次凹最大为200 m。 相似文献
11.
惠民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惠民凹陷下第三系砂岩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交代和重结晶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对储层性质影响最大。压实作用的平均减孔率为0.78%/100m,中部和南部较高,北部较低。胶结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表现在埋深大于1500m以后,其减孔率为8-20%。溶蚀作用主要出现在1400-2500m和2700-4000m两个深度段,以长石溶蚀为主,其次是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新增的孔隙度大约为4-14%。砂岩经历了早成岩A、早成岩B和晚成岩A阶段,目前大多处于晚成岩A2期。砂岩储层孔隙可以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清水河组具有十分优越的油气勘探前景,系统研究其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演化过程,明确有利储层发育区,可以为后期油气精细勘探评价提供指导。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全岩X衍射、粒度、扫描电镜、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与流体包裹体分析,综合研究准南西段清水河组成岩特征及其孔隙演化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成岩相间的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差异。研究表明:(1)研究区清水河组储层以砂砾岩为主,岩屑含量高,平均占比65.97%,并以凝灰岩岩屑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2%,平均渗透率为7.45×10-3 μm2,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型的致密储层,但局部仍有优质储层发育;(2)储层埋藏方式以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为特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长期浅埋、构造抬升至近地表、正常深埋和快速深埋4个演化阶段。其中在长期浅埋、构造抬升至近地表、正常深埋阶段储层成岩演化处于早成岩A期,而快速深埋阶段储层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3)清水河组储层可划分出4种典型成岩相,即强压实相、钙质/铁泥质强胶结相、凝灰质充填—弱溶蚀相和弱压实—孔隙发育相,并以成岩相为约束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清水河组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弱压实—孔隙发育相为优质储层成岩相类型,其次为凝灰质充填—弱溶蚀相。 相似文献
13.
14.
以四川盆地中部震旦系灯影组(Z2d)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分析技术,对其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常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硅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对储层孔隙发育起建设性作用的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和溶蚀作用,起破坏性作用的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和硅化作用。讨论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根据成岩作用的先后顺序以及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演化特点,总结了灯影组的成岩序列及孔隙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3cx)礁滩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及储层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3cx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和大部分次生孔隙的主要破坏者;白云石化、溶蚀、破裂作用是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和裂缝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成岩作用是长兴组礁滩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控制了孔隙的整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构造背景有利,开展优质储层的预测能够有效地指导井位优选,实现油气新发现。复杂成岩作用的改造决定了岩石物性和孔隙结构的演化,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实验分析技术对东道海子凹陷北斜坡上二叠统梧桐沟组进行成岩作用研究,划分成岩阶段,并定量计算各阶段孔隙的改变量,明确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1)梧桐沟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后期的溶蚀作用,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2)压实减孔是梧桐沟组孔隙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平均减少23.59%,胶结作用所损失的孔隙度平均为3.30%,溶蚀作用较弱,平均增加孔隙度为2.36%;(3)叠后相干能量梯度属性方法裂缝预测认为梧桐沟组裂缝发育区与构造断裂特征有相关性;(4)有利储层受岩性、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滴南8井扇三角洲前缘断块群为有利储层发育区。该研究成果对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指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高尚堡地区深层沙河街组三段2+3亚段(Es_3~(2+3))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成岩作用,目前处于早成岩B期与中成岩A期成岩阶段。由于塑性组分含量高,储层早期经历强烈的压实作用,原始孔隙度损失约20.8%;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伴随有机质的热演化,早成岩B期开始长石等易溶矿物在有机酸的选择性溶解作用下发生溶蚀,开始出现石英次生加大与自生高岭石沉淀,同时蒙脱石向伊利石与绿泥石转化,伊/蒙混层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中成岩A期砂岩原始孔隙已残留较少,长石、岩屑的溶解作用则贡献7.5%的次生孔隙,促成深层有利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和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工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白云岩的白云岩化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等开展研究,将研究区马五段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分为近地表-浅埋藏和中-深埋藏两个阶段。研究表明,马五段白云岩储层可分为泥晶-微晶白云岩型、晶粒白云岩型和颗粒白云岩型3大类;准同生期近地表环境中的溶蚀作用是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白云岩化作用是储层孔隙保存的重要有利条件,胶结作用是孔隙破坏的主要成岩作用;含石膏结核和含石膏团块的泥晶灰岩在海平面短暂下降期间,受大气淡水影响,石膏溶解,形成膏模孔和不规则膏溶孔,后经浅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岩石抗压性得到增强,利于孔隙保存,中-深埋藏期经历胶结作用,部分孔隙空间被充填;颗粒灰岩在沉积期形成粒间孔,在准同生期经胶结作用,在浅埋藏环境下经历白云岩化作用,残余粒间孔得到保存,形成良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9.
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分析化验、测试资料表明,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处于中成岩A1和A2亚期。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胶结作用进一步导致物性变差。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2 100~2 800m)。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也促进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从浅层到深层,储层成岩程度逐渐增强。银根组主要发育早期胶结相,受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影响,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苏二段主要处于早期胶结和早期溶蚀相,储层物性较好,苏一段和巴二段主要发育中、晚期溶蚀相,次生孔隙发育,埋藏相对浅的苏一段物性更好,巴一段主要发育晚期胶结相,储层物性偏差。 相似文献
20.
文昌X油田是南海西部海域近几年新发现的低渗油田,目的层珠海组二段储层岩性变化大、局部胶结致密、非均质性强、成岩现象丰富、受成岩作用改造明显。文中根据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实验资料,系统研究了文昌X油田珠海组二段低渗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类型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成岩序列约束下的孔隙演化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过程,成岩早期机械压实作用是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孔隙起保护作用;中成岩A期烃类注入导致酸性环境形成,长石等不稳定矿物大量溶蚀,储集空间得到极大改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起破坏作用,储层孔隙度从38%降低为14%。该研究为文昌X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