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陆相盆地断陷勘探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的断陷洼槽区概念,主要包括断陷陡带(翼部)、主洼槽区、斜坡带中低部位。断陷洼槽区勘探程度低,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战场;断陷洼槽区岩性地层圈闭发育,具有明显的油气成藏优势,是发现规模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结合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体系域划分的基础上,强化构造背景、沉积体系与储集砂体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断陷洼槽区8种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陆相断陷盆地高成熟阶段重要的勘探类型。少井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区带优选、圈闭落实与圈闭描述3个方面。研究者常对圈闭落实比较重视,而对区带优选和圈闭精细描述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岩性圈闭勘探的拓展和深入。鉴于此,以岩性圈闭为研究对象,提出"岩性圈闭表征"的概念,在对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形成机制、发育模式与内部构成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岩性圈闭区带优选、圈闭落实、圈闭描述及成藏分析中的应用,并论述了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实践证明,该概念的提出为岩性圈闭的勘探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勘探思路和技术系列,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对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类型、沉积演化和沉积特征、储集性能与烃源岩生烃潜力等成藏地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勘探潜力.渤海湾断坳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类型多,资源丰富;松辽盆地断陷结构发育早,坳陷结构发育明显,但该大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大.在对隐蔽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时空配套史等成藏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对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总结出5类基本成藏模式,包括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岩性圈闭及火山岩等.图3表1参18  相似文献   

4.
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会议宗旨:中国陆相沉积盆地广泛分布、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世纪中叶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产生了以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学,不仅丰富了世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宝库,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发现了大量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体的油气储量,建成了大庆、渤海湾、长庆、新疆等十几个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已进入了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的新阶段,部分盆地已进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新时代。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不断扩大,盆地从陆相断陷一种类型,扩展到陆相坳陷和前陆等多种盆地;层段从源内一种成藏组合,扩展到源内、源上和源下三种成藏组合;地域从东部老油区,扩展到中西部新油气区,已相继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的碎屑岩和火成岩等储层中,发现了一批大型或特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最近几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60%以上;从剩余资源潜力看,岩性地层油气藏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是我国陆上最现实、最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发展,广眨交流不同类型盆地沉积、成藏和油气分布规律方面取得的理论认识,相互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沉积学会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联合,拟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58,自引:21,他引:58  
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勘探潜力巨大。针对中国陆上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4类原型盆地和砂砾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通过5年系统研究,在地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①系统建立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②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③创新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自主创新21项核心专利;④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图11参28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第三纪陆相断陷盆地有丰富多采的隐蔽油藏,它是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文章首先论述了陆相断陷盆地形成隐蔽油藏的有利地质条件:(1)断陷分割、岸线长;(2)砂体多规模小、岩性变化大;(3)块断活动造成大量古潜山、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4)有多方向的断裂系统;(5)一部分小型断陷的构造圈闭不发育。本文将箕状断陷划分为三个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深陷带。根据各个带的地质条件而形成各种类型的隐蔽油藏。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是盆地内天然气的主要高效产层,随着构造圈闭落实的难度增大,勘探方向的选择成为其发展的新问题。为此,开展了以岩性地层气藏为目标的新一轮地层、沉积微相、储层、烃源岩、构造、成藏与圈闭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川东石炭系气源充足,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并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与不连续性特征。这种非均质性与不连续性不仅是白云化、沉积微相、成岩溶蚀与构造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及岩性圈闭发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川东石炭系不仅还存在构造圈闭勘探的新区带,而且还存在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岩性圈闭等有利勘探目标。其中构造气藏产量高而稳定,产能建设见效快,仍是近期勘探增储上产的主要气藏类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是近期勘探的主要新类型,一定坡度的构造围斜区是有利于天然气勘探的新方向;岩性体多发育于致密区,虽然单个规模小,但可以叠置广泛发育,是老区滚动勘探与挖潜的重要新类型。  相似文献   

9.
麦盖提斜坡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的钻井和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对该区的地层-岩性圈闭进行了搜索,指出了该区地层-岩性圈闭的类型,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可以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1.
裂谷盆地仍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展 《中国石油勘探》2007,12(1):4-11,16
目前我国各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程度已较高,而裂谷盆地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裂谷盆地产生在大型张性断裂带中,且不同程度地断入地幔,一般都发生过火山活动,具有裂谷前、同裂谷和后裂谷沉积的特点,含油气性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裂谷盆地可分单一裂谷盆地、相对裂谷盆地、向背裂谷盆地、小型裂谷盆地、裂陷盆地及由裂谷盆地发展起来的大型陆相坳陷盆地,同时根据不同实例分析了这6类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点及其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非洲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古生代-新生代板块活动,导致非洲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构造特征,形成和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主要可归纳为:古、中生代弯曲盆地,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板内裂谷盆地和大陆边缘进积三角洲盆地。不同的古地理环境使得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独特的物质充填和不同的富含油气系统,迄今钻探证实的富油气成藏系统可分为5个含油气系统。通过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不同勘探程度盆地的地质条件类比以及各探区的潜在油气可采储量分析,对非洲油气勘探区进行了分类与综合评价,同时,结合投资区的环境和中国石油勘探公司的自身状况分析,按长期勘探战略、中期发展策略及短期获利3个层面提出了非洲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原沉降带及沉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油气勘探的重大进展丰富、完善了煤成油理论。东北地区中、下侏罗统也是一套煤系地层,同样具有油气生成、运移并聚集成藏的条件,但因早、中侏罗世盆地被多次构造运动破坏,目前多为残留盆地,虽多处发现油气显示,至今勘探未获突破。综合露头、地震、钻井等资料,认为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集中分布在西部沉降带(大兴安岭东缘以西地区,发育7个原沉积区)和东部沉降带(依兰—伊通断裂以东地区,发育2个原沉积区),大致可分为两类:以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体系为特征的陆相盆地,富含煤层,发育有湖相暗色泥岩;与陆间海或大洋有关的近海盆地,部分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组合。受勘探程度及资料所限,尚无法恢复9个原沉积区(沉积期间为负地貌单元)确切的早、中侏罗世原型盆地范围,从改造程度和保存条件分析,西部沉降带的二连南部原沉积区(现今二连盆地西南地区)远离大兴安岭火山岩区,被白垩纪盆地覆盖,改造程度最弱,是东北地区开展侏罗系前期勘探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4.
非洲是岗瓦纳大陆的核心部分,其区域石油地质基本条件与岗瓦纳大陆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早古生代撒哈拉地台及其以北的古特提斯被动陆缘发生、发展与沉积控制了北非油气的区域分布。中新生代岗瓦纳的肢解及大西洋、印度洋的形成与发展控制了东、西海岸内为诸盆的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以及内陆裂谷系的油气前景。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为陆缘多旋回复合盆地、被动陆缘裂谷—拉分盆地及三角洲盆地和内陆裂谷盆地等。非洲的盆地按时代及类型可划分为5大区带:即北非(含阿特拉斯山)、西海岸、东海岸、内陆裂谷系、内陆坳陷群。其中北非是非洲勘探成熟区及油气的主要产区,西海岸是勘探热点及快速成长区,而内陆裂谷系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盆地反转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汉盆地在陆相发展阶段,经历了早期(燕同运动晚期至喜山运动早期)的构造负反转和晚期(喜山运动晚期)的构造正反转。早期构造负反转形成的拉张断陷叠加在选期压性断裂褶皱带上,受北东向剪切带控制发育的负反转构造一般成为半地式断陷,沉积的白垩系和下第三系是江汉盆地的陆相勘的支纱;沿北西-北北西向挤压构造带分布的负反转构造成为地堑式断陷。喜山运动晚期江汉盆地发生构造正反转,时间东早西晚,反转程度东强西弱,反映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桑托斯(Santos)、坎波斯(Campos)2个盆地取得了较大的油气发现,而紧邻这2个盆地的圣埃斯皮里图(Espirito Santo)盆地油气发现较少,勘探程度较低。为了揭示该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指明勘探方向,对该盆地的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烃源岩、圈闭和储集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初步摸清了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该盆地位于巴西东海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先后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相应地发育了盐下、盐岩和盐上3套层序。受盐岩底辟作用影响,形成特征迥异的盐下和盐上双层构造,其中盐下受裂谷体系控制,总体上表现为倾向分带的“斜向棋盘”格局,盐上为重力滑覆体系,发育了较多的盐构造类型。阿普第阶Cricare组Neocomian湖相页岩为最好的烃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上白垩统-新近系的盐上浊积砂中,以岩性圈闭为主。分析认为,浊积砂的分布和运移通道是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盆地目前存在6个勘探方向,其中靠近陆岸的斜坡区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非洲油气勘探区战略选择建议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非洲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主要可归纳为:古、中生代挠曲盆地,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板内裂谷盆地和大陆边缘进积三角洲盆地。通过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地质综合评价、不同勘探阶段的类比和最终勘探潜力分析,对非洲的沉积盆地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非洲油气勘探区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对于油气勘探长期战略选区,原则上,优选低成本油气远景区,即使存在高风险,但亦可获得高回报;对于油气勘探中期发展策略选区,应该寻找地质条件好的油气资源区,投资中短期高利润项目;对于油气勘探中短期发展策略选区,一般应优选中低成本、低风险、低利润且短期能获得油气发现和勘探突破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图1表3参5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生代末期以来,中国南海区域经历古南海裂开-萎缩、新南海裂开-萎缩两大边缘海旋回,形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南海洋盆、南沙地块、古南海残余洋盆、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和南海东部大陆边缘等构造单元。由于古、新南海洋盆位置的不同,古南海裂开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后期受到不同的截切、改造,并且形成新的构造格局。两大旋回构造叠加控制了不同单元的性质及其上叠盆地的类型与油气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在两大旋回中均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但早期旋回的大陆边缘规模大(包括新南海旋回被裂离出去的南沙地块),现今残余的早期旋回仅是其陆内陆相裂谷部分, 与晚期旋回陆缘海陆过渡-海相裂谷区叠加,形成拉张盆地。早期烃源岩以中-深湖相地层为主,晚期烃源岩为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和海相泥岩;早期旋回烃源岩近岸分布,晚期旋回烃源岩远岸分布;早期主要呈陆生陆储或陆生海储,晚期则呈海生海储。南沙地块早期为古南海北部边缘裂陷盆地,发育海相烃源岩;中期向南飘移数千公里,夹持于古、新洋盆之间,沉积欠补偿;晚期被挤压改造,盆地沉积以早期旋回为主,呈现海生海储。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在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晚期被改造成活动大陆边缘;早期的伸展盆地上叠挤压盆地,早期旋回地层被深埋处于变质状态,晚期旋回地层以大型三角洲群和海相泥岩为主,油气兼生,海生海储。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早期为陆内环境,晚期被改造成转换型大陆边缘,张扭盆地发育,早期发育局限的陆相地层,晚期以海陆过渡三角洲相地层为主,该区域热流值高,以生气为主,发育底辟、潜山、生物礁等油气藏。南海东部大陆边缘正在俯冲,发育增生楔盆地。两期旋回不同的叠加关系,导致不同区域油气潜力差异巨大。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早期拉张、晚期挤压,盆地规模大,烃源岩丰富,均达到成熟状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南海北部、西部裂陷盆地发育两套烃源岩,油气很丰富。南沙地块区早期处于古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晚期挟持于古南海残余洋盆与新南海洋盆之间,遭受区域性挤压,构造圈闭非常发育,油气潜力大。南海目前浅水区构造圈闭和生 物礁勘探程度较高,其他非构造圈闭勘探程度很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已有重要发现,但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南海未来勘探潜力依然可观。  相似文献   

19.
以TSM盆地原型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大量野外露头、最新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盆地原型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受控于从青白口纪会聚到南华—震旦纪离散两大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和体制转变下的4个时期演化影响,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经历了4个阶段的盆地原型演变,分别为①青白口纪早期(ca.1 000~820 Ma),扬子西缘、北缘及内部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的弧后前陆盆地;②青白口纪晚期(ca.820~720 Ma),扬子西缘、北缘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和内部的拉张断陷盆地;③南华纪时期(720~635 Ma),扬子东南缘、西缘、北缘和内部的裂谷盆地;④震旦纪时期(635~541 Ma),川中、万源—达州及鄂西—渝东的克拉通台内裂陷盆地,扬子北缘和东南缘的离散陆缘坳陷盆地。综合分析提出南华纪裂谷盆地、震旦纪台内裂陷盆地和离散陆缘坳陷盆地是最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盆地原型。陕南—川东北、湘黔渝临区、鄂西和川中地区是扬子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也是今后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与非常规页岩气勘查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