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山西后沟村所采用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整体保护模式,将民俗、自然、文物资源配套保护,提出对同类村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河南陕县地坑院村落为例,通过对其中4类民俗活动——日常生活、生产性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和人生仪礼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出地坑院村落特有的空间形态,重新定义了村落中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公共性,公共性的强弱最终影响到各类民俗活动的发生形式及承载它们的发生场所.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要保存其地域性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嘉溪村保护改造项目为例,提出将古典叙事学的叙述方法转译为空间情节编排手法。以古村落的“民俗生态化保存”为切入点,重塑群体性活动、生产互动等场景空间,继而重塑村落肌理。此保护改造方式不仅可以重拾地域民俗传统、满足村民精神需求,还能够从体验的视角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古典的方式展现村落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为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兼具景区性质和居住性质的传统村落,其公共空间气候舒适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村落宜居建设。本研究选取大余湾村9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测点,于夏、冬两季进行微气候环境实测与使用状况调查记录。通过分析对照实测数据和使用状况。结果表明: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气候舒适度是室外空间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他如民俗活动、商业行为等功能性同样占据着较大比重;改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气候舒适度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顶部遮阳、绿化植被;针对人群密集的若干空间节点,进行精准品质提升改造。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信仰空间是村民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地方,承载了当地风情民俗,体现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信仰建筑由全村合力建造,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建造技艺与艺术水平。传统村落信仰空间在满足村民日常信仰活动的同时,也是村民制定乡规民约、进行公共交往的重要场所。文章以平定县传统村落马山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建筑测绘、碑刻拓写、居民走访等方式进行基础调研,分析了马山村信仰建筑选址特点和空间秩序营造,探讨了传统村落信仰空间与民生之间的联系,以及信仰在维持乡村社会的内在力量,找寻马山村最核心的内涵,避免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的出现,以期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藏式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类型进行建构,分为历史建筑、活动场所、自然、基础设施。定性分析其特点、影响因素;采用语义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从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活动的角度,寻找空间需求与活力点。进一步提出高品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态分类可以对村落的风土环境、民俗习惯、营造理念等方面进行归纳。以皖南地区15个传统村落为例,首先对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指标量化,从村落宏观整体形态到微观建筑分布等5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村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分类。总结出"团状集中型""带状密集型""有辐射倾向的密集型"和"辐射分散型"4种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空间形态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提出村落格局的保护及发展应具有与类型特征相符的建设策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科学分类与统筹规划,有助于发掘空间结构演化的地域性因素,从而为村落空间格局、风土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建材》2017,(11):58-59
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人为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人居活动空间,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为例,分析当地人居活动空间的组分,通过当地人的生活、生产和精神空间及活动追溯当地文化,在尊重和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基调下,为传统村落寻求一种更具适应性、发展性的人居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9.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山西丁村为例,借助田野调查、口述研究和文献参证,采取“感官-切片”的叙事手法,对村落主轴线上的三结义庙、民俗博物馆、丁村文化展览馆等重要节点进行切片插入,融入当地民俗元素,对轴线感官丰富度进行故事性编排,以营造时空结构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激活再生轴线空间。同时,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盲目改造开发的现状,提出可行的运营策略,从而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存续和文化传播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形态演变浅析——以山西梁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栋  曹雷  赵杰 《山西建筑》2014,(35):23-25
结合山西榆次后沟古村落的建设规划案例,探讨了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并从历史建筑、空间节点、基础设施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古村落整治改造措施,对今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玉  倪琪 《城市建筑》2011,(11):115-117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结合是民俗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径,街旁绿地是民俗文化的最好载体,民俗文化产生于大街小巷,回归于街旁,这是其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街旁绿地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街旁绿地与民俗文化建设的结合创造丰富多样的城市街头生活。九子公园通过雕塑、活动、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创意设计探索促进民俗文化再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项瑾斐 《华中建筑》2006,24(11):199-202
布达拉宫雪城是布达拉宫的附属部分,因此雪城建筑相对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等级较低,在建筑装饰上更体现了藏式民间做法与官式做法的结合,该文主要从宗教因素、建筑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论述布达拉宫雪城建筑的装饰特征,特别强调建筑的不同构造做法所体现的装饰效果。  相似文献   

15.
白佩芳  周吉平 《山西建筑》2006,32(23):57-58
从州城秩序、乡土气息、生态空间、农耕文明的社会生活组织秩序等方面分析了榆次老城的空间布局艺术特点,对于了解榆次老城的整体特色和综合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平 《华中建筑》2012,30(6):116-119
文章从公共空间的视角,提出以“场所重建”为特征的岭南古村落有机更新策略,探讨在现实环境背景下岭南古村落的可持续自我修复模式和规划引导方法。以南湾古村保护规划为例对更新策略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在分析南湾古村的水乡自然要素、村落形态要素、民俗活动要素等珠三角历史村落关键场所特色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滨水环境的重塑、村落形态的完善、社区空间的复兴等角度总结保护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17.
陈鲲 《华中建筑》2008,26(12):139-142
武当山民俗环境的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方案,整体定位为创建桃花源似的文化景观。本文认为,在步行街中提供多种休闲活动的机会,动静兼顾满足不同层次、年龄、个性、人士的需求;精心地组织和安排多角度的景观视线及丰富的视觉交点,空间对比抑扬有度,曲折有致,小中见大,带来生动有趣的景观体验。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