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行为和纪念情感物化于园林的表达形式,贯穿于风景园林的整个发展历程,在当代呈现出特色化发展的时代特征。该文从解读纪念性景观的内涵入手,对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环境载体塑造、空间模式语言以及设计趋势进行剖析,挖掘当代纪念性景观的文化价值及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显著增加。纪念空间不仅是人们记住过去的载体,而且体现着重要的城市价值。文章从纪念空间的叙事性入手,分析了伊斯坦布尔纪念塔竞赛的概念方案,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纪念空间的叙事设计策略。为当代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纪念性景观中建筑体量高大、气势宏伟的特点不同,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出现了将展示建筑进行消隐、将环境作为纪念性景观的主体来塑造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人文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平民化纪念方式的变化,大众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艺术特色塑造的追求。按照展示建筑消隐形式的不同,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的方式可大致分为建筑主体隐于地下、隐于地表和与环境同质3种形式。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这一手法的出现,代表着人们对空间环境开始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景观客体对纪念性的初始承载与二次承载以及“心物同构”与“象征美学”理论解释下的纪念性景观的形式逻辑,并列举了历史上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探讨了纪念性在景观中的表达,认为纪念构筑物作为纪念景观的重要元素,必须存在于它所处的场所环境中才能完整的形成纪念性景观来传达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中建筑》2021,39(5)
叙事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故事意义的陈述,其本身就具有叙事性、意义传达的特征,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去叙述特定意义的叙事性设计是当代纪念性建筑传达其内在精神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解析叙事性设计的含义、建构其层次类型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各类型层次上叙事性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应用与表达,对于完善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手法和理论水平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精神层面引起参观使用者的共鸣是纪念性建筑表达的重点,它涉及了社会、政治,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各层面的因素。本文结合具体设计创作对纪念性建筑中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进行了探讨,重点关注在特定的纪念场所内如何使人与纪念性建筑环境对话与沟通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纪念行为要求和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7.
方雪 《建筑与文化》2022,(5):203-205
“纪念性”一词出自西方语境。西方的纪念性建筑以特定的建筑类型、富于变化的建筑风格、不朽的建筑材料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石造”史书。在该语境下反观中国建筑,无论宗庙、宫殿或民宅的形制、外观皆极为相似,材料亦无永恒性可言。对此,如弗莱彻、弗格森等建筑史学家曾片面指出中国建筑“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而不具有纪念性。然从广义角度看建筑的纪念性,它们便具有帮助延续和传承一个国族之集体记忆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在权力意识的礼法规范与集体意识的稳定传承下,是围护权力统治、保证社会安定的象征,本身就具有特殊的纪念性价值。文章将首先对“纪念性”的英文词源和语义进行辨析,进而由“纪念性”与“记忆”的关系引出纪念性在意识维度下的表达及作用,最后概括性地提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纪念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从纪念法老神权的金字塔,到现代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各种纪念性建筑,建筑的纪念性这一概念不断被重新阐述、并加以拓展,但营造"崇高"感一直是建筑体现其自身纪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原始社会朴素的崇高,到康德的伟大的崇高,再到当代利奥塔德基于后现代美学所提出的不可表现的崇高,崇高这一哲学概念通过对美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建筑形式之上,对"崇高美学"的诠释表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9.
纪念性是建筑艺术的永恒追求,通过对工业建筑史中纪念性表达的探求,试图阐明这样一种观点:即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纪念性,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形式原型是人类共同存在方式和集体实践经验在其深层心理的历史积淀。形式原型本身就是共同心理内容、形式结构及意象的统一体,具有形式的含义。形式原型既以精神的方式存在,也渗透到了具体的物质事物中。通过对形式原型的创新表达来实现精神与物质、个人和集体、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质量、体现其普遍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通过解析形式原型含义、建构其层次模型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各层次上形式原型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创新表达,对提高纪念性建筑设计质量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纪念性自然景观立意体现在通过在自然要素中参与设计来唤起人们对设计纪念性事物的感情共鸣。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人们的情感随着设计师设计的空间环境逐步释放,达到感情与环境的融合,从而在自然景观中体现出需要回忆、纪念或表达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纪念性园林是人类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纪念性建筑和纪念性雕塑,是一个更大的尺度概念,其中包含了建筑、雕塑等人工因素和山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并且功能也较复杂,更加需要强调整体统一和有机组合。以葫芦岛市和平公园概念性规划为例,探讨了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纪念主题与形象表达问题,强调场所塑造与情感对话是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园林》2015,(10)
<正>纪念性场所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综合体,后人在其中不断举行各种瞻仰和纪念的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它。因此,纪念性场所除了弘扬传统精神,需要尝试运用新的方式去表达与营造纪念,不再以单一的纪念意义为目的,同时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游览场所。植物作为纪念性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凸显了地域性、文化性、独特性、渲染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挖掘并保持纪念性博物馆场所的"在地"特征,能传递纪念性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内涵,激发观者的场所归属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纪念、教育的目的。如何行之有效地建构纪念性博物馆的场所精神,通过建筑形式之外的场所语汇体现其精神内涵是文章的研究目标,文章借鉴建筑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纪念性博物馆纪念性功能的实现路径,探索纪念性博物馆场所语汇语义建构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思考,为纪念性博物馆塑造场所精神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名人众多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和欧洲有着大量的名人纪念建筑,特别是名人故居无论是建筑自身的特色,还是其所蕴含的人文特征都值得人们将其作为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珍惜,在现代建筑语境中这些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更需要体现人之间的跨时空对话,达到纪念的目的。文章选取名人纪念建筑的本质、内涵、外延作为研究手段,深入辩析中欧名人纪念建筑之异同,提出在以现代建筑语境对待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时,既要看到异同对于建筑遗产所带来的特质和要求,又要看到异同对于建筑遗产的再塑造存在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姜军  孙清军 《华中建筑》2011,29(8):21-26
纪念性建筑的灵魂是情感的表达,纪念性建筑情感表达中最为重要的是哀悼情感的表达。在现代社会,人们放弃平凡,追求精神上的触动与感染,向往感官刺激与震撼。哀悼情感的表达也借助更加丰富、新颖的手段得以诠释。该文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纪念性建筑实例,从建筑设计的形式创作手法出发,论述了纪念性建筑实体的哀悼情感表达。建筑最基本构成要素即实体和空间,该文主要通过建筑的实体部分进行论述,从建筑材料、形体塑造以及象征、隐喻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张文聪 《四川建筑》1995,15(1):42-45
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搞好纪念性建筑的规划、设计,为推动我国的现代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的.纪念性建筑,作为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精神性的纪念上,它具有制约空间,塑造形象和跨越时代的特点,它是用一定的形象塑造反映出某人、某些主要的历史事件的精神文化价值,往往以崇高、伟大等概念进行正面歌颂的形式来表达。纪念性建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是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的,建筑的目的,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害关系,建造出来的形象,必须要反映出一定阶级的思想特征,并隶属…  相似文献   

18.
纪念性景观,它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本文以"10.24"纪念公园方案为例,对纪念性景观进行多维度思考,借助典型的纪念性景观元素,在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使景观作品和场地密切结合,使纪念性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漫谈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性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作,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随时代而发展的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更加注重总体环境的塑造,深入人心的人文主义思潮、当代新技术与材料的发展等因素对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表现出简约化、注重体验与感受、注重特色营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何汶  寿杭祥 《城市建筑》2023,(19):141-146
西方教会在中国具有长久的传教历史,如今许多城市都有教堂留存。然而,由于缺乏对场所感的合理认知,出现了一些“拼图式”教堂,这些教堂将基督教符号生硬地安插在中国仿古建筑上,成为一种无意之物。本研究旨在建构当代西式教堂的中国化营造策略,探索教堂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存续方式。该策略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文化形式的意象表达、纪念性场所的氛围营造、空间光线的合理运用、中国元素的有效植入。通过这些策略有效提升当代教堂的场所精神,从而更好契合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