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快速转型期老工业基地工业用地调整研究——以武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为例,通过运用GIS方法对武汉市1993、1999、2004三个年度工业用地分布的圈层、扇形、环带、轴带特征及其调整过程的分析和各工业片区的用地置换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市在快速转型期工业用地从具有江河铁路轴向依赖特征和自然生态分隔的轮辐状布局形态向圈层密集填充和块状集聚,存在近距离搬迁改造现象,原有工业片区缓冲区内工业用地大多置换为房地产用地,并分析总结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工业郊区化动力不足、工业搬迁的企业行为、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经营理念的缺失等机制,探寻转型期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孙浩  刘念 《规划师》2015,(1):18-22
研究通过对2000年、2006年及2011年合肥市工业用地圈层和扇区分布的分析,揭示工业用地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合现状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产业集聚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工业用地布局优化对策,为合肥市工业空间布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Z1)
研究通过对2000年、2006年及2011年合肥市工业用地圈层和扇区分布的分析,揭示工业用地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合现状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产业集聚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工业用地布局优化对策,为合肥市工业空间布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与转型背景下,因东北老工业城市生态空间不足导致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为城市生态改善提供了契机。目前,低效工业用地再利用主要以经济效益提升为核心导向,缺乏对城市生态优化的考量。针对老工业城市的共性生态问题和城市更新目标,以哈尔滨为研究案例,提出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评估的“经济低效度—生态需求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在识别出的531块低效工业用地中,有139块实行退二进绿策略,面积占比34.4%。根据各生态服务需求度的差异,绿地分为四类,并给出相应的再开发策略。在以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汉都市发展区簇群式空间成长过程、机理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新形式.在GIS系统中建立规则格网空间模型,对武汉都市发展区1992-2008年6100多幅出让转让宗地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空间分布、时序、用地类型的特征.环境制约力是武汉簇群式空间形成的基础条件,经济推动力及政府调控力是簇群式空间形成的重要条件,都市发展区土地开发具有峰值聚集及迁移、轴线聚集、重点地域由内向外转移及职能分化的特征,其簇群式空间成长呈现出内聚型发展为主导、区域非均衡发展、边缘-轴线生长、地域职能均质嬗变等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岳 《小城镇建设》2011,(9):37-39,68
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工业企业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利用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对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1989-2008年20年间.从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和工业用地形态的帚观格局两个方面分析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的过程.总结了工业用地空间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多方面的制度变迁。受这些变迁影响,中国城市工业景观开始转变。一方面,以往的工业用地正逐渐被再开发,以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建筑被改造再利用成为城市中的文化空间。在西方文献中,这些转变引起了城市研究者的不断关注。相较于国内研究,西方文献中的这些研究更偏重于通过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来解释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对工业用地转型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通过归纳近年来西方文献中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笔者认为中国工业用地转型的动因可以从三方面来解读:经济转型、政治制度变迁和后工业文化要素的兴起。从这三方面入手,本文对西方文献中的中国工业用地转型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及综述,以丰富国内文献对于这一转型过程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刘伯英 《世界建筑》2016,(4):24-29,135
正城市既有工业资源包括工业用地、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在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升级发展的历史时刻,工业用地更新要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促进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工业区、厂区不同层面,对工业用地、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挖掘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的空间潜力和景观特色,探索工业资源改造再利用设计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以产业、人口、文化与空间为其内涵。本文通过统计数据说明近十五年我国空间城镇化已经超过人口发展,出现忽略产业的趋势,并对有工业基础和以农业为主的两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论证:无论有无工业基础,地方城镇都呈现出空间构造的特征。它们首先通过新农村建设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随后,有工业基础的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侵占工业用地和耕地;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在规划工业区的同时,为换取开发资金,将大量用地指标转让给中心城市开发,进行城乡捆绑式的发展。笔者认为,过度的空间构造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并带来经济泡沫、资源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应该回归到"人口、文化、空间与产业的协调综合发展"之上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荷兰公共土地开发模式应用于工业用地开发的背景、特征和改革方向,对比中国工业用地中土地开发模式同荷兰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的启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荷兰工业用地开发利用中公共土地开发模式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改革方向聚焦于存量工业用地开发、可持续土地开发利用和提高工业物业质量。中国与荷兰在工业用地开发利用上的共同点在于政府主导工业用地供给,差异性在于中国工业用地的地价远低于土地成本价,无法实现成本回收。因此,中国工业用地政策需要改变定价方式、推动工业不动产的业态形式多样化并提升物业质量,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应与存量工业用地面积相挂钩。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工业用地的效率与布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上海市工业用地的规模、集中度及效率进行了分析,对乡镇工业发展对上海市工业用地布局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工业用地发展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更有利地发挥乡镇工业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门类的工业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必须针对具体门类工业企业的特征,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关键在于对产业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产业选择是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关键性作用。产业选择研究成果对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产业模式决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具体产业工艺特征和生产配套需求直接影响园区土地利用性质和街区大小的划分;产业交通模式是园区交通规划的内在决定因素,原料、产品的运输和人员结构决定了园区的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园区人员构成,从而根据不同类型人员服务需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产业需求决定了市政设施的布局。  相似文献   

13.
侯敏  彭琳 《福建建筑》2013,(4):89-91
金融后台服务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必须针对具体门类企业的特征,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关键在于对产业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产业选择是融后台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关键性作用。产业选择研究成果对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产业模式决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具体产业特征和生产配套需求直接影响园区土地利用性质;产业交通模式是园区交通规划的内在决定因素;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园区人员构成,从而根据不同类型人员服务需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  相似文献   

14.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期扩展最为迅速,主要是工业区的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带动。整体的扩展模式是从初始的三镇独立沿江发展,逐渐形成空间"十字"发展模式,后期呈圈层向外推进和沿主要交通道路的"外延式"扩展。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明显,尤其是对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而对居住区的规划指导作用相对偏弱。城市的实际发展规模与规划在每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目前武汉市在实际发展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要素上与2010版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耦合度较高,绿地规模距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具有创新:(1)利用地图重构的技术方法将历史追溯到1870年,结合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武汉市建成区近现代比较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2)研究不同阶段武汉市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的耦合度。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及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武汉市主城区589个控规管理单元为样本,运用RSGIS的技术方法识别热岛空间格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由中心向外围存在规律性起伏,呈现"双U"型结构;高温区团块集中、沿主干路分布,低温区在大尺度水体周边集中分布;热岛空间格局受"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以及大规模集中工业用地的显著影响,并与公共中心体系相关。为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贵利  朱波 《规划师》2012,28(2):29-33
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工业用地标准与其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相关性,原有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无法实施有效控制。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及工业用地管理的日益严格,工业用地标准应做相应调整,如按照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程度来进行分类,考虑各地区、各类型城市的不同特点和工业化发展阶段提出城市工业用地指导型比例,修正人均工业建设用地指标等。  相似文献   

17.
舒阳 《华中建筑》2014,(10):117-120
该文聚焦工业转型期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问题。以武汉为例,通过对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时期:公共空间引导的社会价值重构、居住地产主导的土地价值提升、大型公建为触媒的场所价值再造、水环境大视野下的生态价值彰显,结合有代表性的滨水城市项目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开发模式、总结空间特征、反思存在的问题,探索转型期提高滨水空间适应性,实现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感知度最高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城市产业结构和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滨水区面临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本文总结了北美滨水城市匹兹堡的城市更新改造策略,提出滨水区用地功能的更新,应利用片区生态与历史文化特色,结合自身条件探求激发片区活力。并以武汉市二七桥片区为例,结合该片区的滨水空间特点和用地布局,针对该片区滨水传统工业的转移、用地功能的置换、临江景观的打造进行了更新策略的研究,为片区相关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探索,指导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