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Planning》2014,(36)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伴随发展的同时是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对我们生活空间的破坏。作为弱势群体的我们,如何对自己权益进行维护和申诉,是需要以立法进行明确的,建立环境诉讼以补偿受到环境污染损失的群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3)
伴随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课题,而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起诉主体。2012年通过的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将公益诉讼正式纳入到诉讼程序中,并规定了原告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2014年第四次刚审议通过的新《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限定为"在设区的市一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但是相比国外的立法支持和实践,我国现行民事公益诉讼立法本身还有诸多问题。本文拟研究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相关做法,分析我国在当前立法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
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以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鉴于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立足于现实,充分利用环境公益诉讼这一制度保障解决现实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国应当探索赋予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在自然保护区语境下的运行机制,并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制定一系列相关立法,逐步将环境公益诉讼深化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5.
《Planning》2019,(11)
行政权以及司法权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环境公益诉讼中还无法顾及环保组织这一主体,三者共同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行政权在诉讼中呈现出一种弱势的局面,应使三者进行分工上的合理分配,还可以强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使行政权的作用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36-38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赋予了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58条对有权提起诉讼的组织需满足的资格条件进行细化。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设计看似明朗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适格的原告主体数量少,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在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分配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2016年1月31日,泰州环保联合会提起的“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再审最终尘埃落定,对我国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里程碑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2)
通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能够起到良好的维护环境公益的效果,所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大背景下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研究,以期促进环境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7):198-199
公民作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以自己的名义提起公益诉讼在外国的立法中早已存在,典型的如美国现行的公民诉讼制度。但我国法律规定,适格的原告仅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两大类。公民无法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当公众受到环境危害之后,无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决环境纠纷,维护其环境权益。没有公民参与监督的民主机制也加剧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形。因此,公民享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亟需法律的规制。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以检察权与行政权为核心,重点强调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督促功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在案件线索来源、检察建议以及职责标准判断等方面存在困境,拟通过拓宽线索来源、强化检察建议规范性以及厘清职责标准等方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5):126-127
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应司法解释的出台和实施,暴露出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范围过窄的问题。针对于此,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结合实际状况和学界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制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范围的"三步走"战略,并对每一步战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市为例,就城市交通对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居住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影响进行了公众意向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居住环境污染中,交通污染所占比重最大;临街50m内是交通噪声侵害最严重的范围;汽车废气是居民出行过程中遭受最深的污染;在发展城市交通的同时,应根据历史古迹的价值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特大城市中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设若干局限性的分析,指出解决特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不宜仅仅依靠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充分利用现有的住房租售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住房政策等也是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不可忽视的方面。以上海为例,分析上海市低收入阶层的构成及空间分布,探讨目前"保障性住房涵盖之外"的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的典型方式,并据此提出若干针对特大城市中未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大量低收入阶层解决基本住房需求的政策建议,以缓解社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在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也有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公益性休闲建筑的中庭空间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该空间中人群的构成、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的特性,分析了该空间中使用者的活动规律,得出行为模式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中庭空间形态的要求。从而服务于设计实践的需要,使得这种公益性的休闲建筑空间能更好地为市民的生活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交流交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府搬迁再建新区的运动。针对这现象该文试图利用各国的新区开发的经验及教训,来探讨我国行政新区的规划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将行政协议争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但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造成双重困境。以政府特许经营协议为样本,结合我国目前积极推进的PPP模式,分析其通过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存在困难的原因,指出在行政契约当事人对于行政主体优益权达成合意内化合同条款的基础上,采用行政诉讼方式进行救济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导向标识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表现在建筑空间上即为对空间认知的引导。行政服务中心诞生于本世纪初,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是新型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对若干行政服务中心导向标识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提出导向标识的设计原则;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背景下,从重视人文关怀角度对导向标识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犯罪是当代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之,在城市设计中对城市公共空间犯罪实施有效的防控是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个重要途径。该文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商业区、住宅区、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作了相应的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