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丙烯酸羟乙酯和甲乙酮肟为原料,合成了封闭异氰酸酯-丙烯酸酯单体。用化学滴定法和实时IR跟踪反应进度,用IR和13C-NMR表征合成单体的结构。用该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共聚得到胶粘剂。以变温红外光谱测定解封温度为140℃,通过DSC和电子拉力机测试最优固化工艺为120℃/2h与140℃/2h,对PTFE表面处理后粘接强度最大为3.83MPa。  相似文献   

2.
以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改进的溶液聚合工艺,合成了高性能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PSA),考察了聚合工艺、丙烯酸(AA)含量、丙烯酸丁酯(BA)与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的质量配比以及固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PSA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工艺(单体浓度和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PSA的综合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改进的聚合工艺条件下,当AA含量在3%,BA∶2-EHA质量比为2,采用异氰酸酯固化剂(GH)固化,GH的最佳加入量为0.8%时,PSA的粘接性和耐高温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3.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4-丁二醇(BDO)、聚醚二元醇(DL-1000)、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主要原料,合成纸张上光油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乳液。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激光纳米粒度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讨论了TDI/DL-1000摩尔比、-COOH含量、NCO/OH摩尔比和光引发剂等因素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TDI/DL-1000的摩尔比为4,-COOH含量为2.1%(wt),NCO/OH的摩尔比为1.5时,制得的乳液的外观好,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和硬度,良好的耐水性和柔韧性等优异性能。使用TPO和184复配光引发剂且用量为3%(wt,下同)时光油固化速度最佳。  相似文献   

4.
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对纸张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1000)、二羟甲基丁酸(DMBA)、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和丙酮等为原料合成了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并利用该乳液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光散射对乳液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n(NCO)/n(OH)比值(R值)对乳液和涂膜耐水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紫外光(UV)固化前后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NCO)/n(OH)=1.6,m(PETA)=12.6%时,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涂膜呈现良好的耐水性和力学强度,吸水率降至3.66%;UV固化后纸张湿强度提高41.65%,纸张环压指数达到5.25N.m/g。  相似文献   

5.
以己内酰胺为单体、氢氧化钠为引发剂、甲苯-2, 4-二异氰酸酯为活化剂,采用阴离子聚合法合成MCPA6,并探讨了引发剂摩尔比、聚合温度对合成MCPA6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引发剂摩尔比增加,单体转化率呈先增大后轻微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引发剂摩尔比为0.0044时,单体转化率达到最高91.5%,结晶度为44.5%,样品的抗拉强度为83.6 MPa,弯曲强度为112.4 MPa,冲击强度为5.3 kJ/m2。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随聚合温度的升高,单体转化率呈轻微增大变化,样品的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其中抗拉强度和弯曲强度在160℃时达到最大值,冲击强度在170℃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当引发剂摩尔比为0.0044、聚合温度为160℃时,MCPA6呈现了较好的工艺稳定性。本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艳娜 《功能材料》2012,43(11):1472-1475
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以含双键的纳米SiO2粉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通过原位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纳米SiO2核壳乳液。通过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试对杂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O2和丙烯酸酯之间产生了化学键的结合,两者复合达到分子水平。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均好,其中拉伸强度最高可达5.5N/mm2,断裂伸长率可达到102%;耐水性最低为12.5%。  相似文献   

7.
以双季戊四醇及乙氧基化双季戊四醇与丙烯酸反应合成含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与六丙烯酸酯的混合物及乙氧基化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五丙烯酸酯的羟基进一步与异氰酸酯反应合成十官能度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FT-IR光谱研究了所得丙烯酸酯在低光能密度的光照下双键转化率与双键密度间关系,结果表明,双键转化率随双键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丙烯酸酯单元含量相近时,丙烯酸酯间的距离越大,交联点的分布越均匀,在光固化速度及固化膜硬度下降不多时膜的韧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丙烯酸酯乳液的防腐蚀性能和聚苯胺的成膜性能,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为功能单体合成了含硅丙烯酸酯乳液,并以此乳液为种子合成了聚(苯胺-含硅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软硬单体比、甲基丙烯酸(MAA)含量和VTMS含量对共聚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软硬单体质量比为1∶1,MAA质量分数为4%,VTMS质量分数为6%时,制备的乳胶膜具有较好成膜性、疏水性(接触角89.3°,吸水率8.1%)、弯曲性和附着力,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为2.75×10~(-4)mm/a。  相似文献   

9.
酚醛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 N,N-二甲基苯胺作催化剂 ,合成了酚醛环氧丙烯酸酯。通过酸值 ( L K)和环氧值 ( L E)的测定 ,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及催化剂用量对丙烯酸 ( AA)转化率的影响和反应机理 ,找到了合成的最佳条件 :环氧基 /丙烯酸 ( [E]0 / [A]0 ) =1/ 0 .75,反应温度 80℃ ,反应时间 3h,催化剂用量 2 % ,丙烯酸转化率 (α)可达到 96%以上。该反应是一级动力学反应 ,活化能 67.9k J/ mol,频率因子 1.4 4× 10 6s-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苯乙烯(WPUAS)复合水分散液,研究了NCO/OH摩尔比、PU预聚物/MMA/ST质量比、羧基含量及羧基中和度对分散液粒子尺寸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NCO/OH摩尔比减小、羧基含量增大及羧基中和度提高,都会导致分散液粒径减小;PU/(MMA+ST)质量比越小,粒径越大,粒子形态越不规整;MMA/ST质量比的变化对粒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1,4-丁二醇(BDO)为扩链剂,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剂,得到湿固化的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研究了总NCO/OH摩尔比、BDO、TMP的量和固化时间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NCO/OH摩尔比为1.4,BDO的量为14%、TMP的量为4%,固化时间为10h,该胶粘剂对APET包装膜粘结性能好.  相似文献   

12.
环境友好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本体聚合方法,以Co螯合物自由基为引发剂,合成温度可控,制备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丙烯酸酯压敏胶.CoN、ABL和O2的共引发体系对丙烯酸酯单体产生可持续的引发效果.在相同的分子量条件下,其粘着性能与溶剂型压敏胶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单体组成对苯丙乳液及纸塑复膜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等为主要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丙乳液纸塑复膜胶.主要研究了单体组成对乳液及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软硬单体质量比在1.5~2.5范围内,甲基丙烯酸甲酯、2-乙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含量分别为10%(质量分量,后同)、8%、2%~5%时,合成的乳液性能最佳.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纸-聚酯(聚丙烯)膜表现出良好的粘接力,180°剥离强度可达7.75N/2.5cm(聚酯膜-白卡纸).  相似文献   

14.
两类室温固化的蓖麻油聚氨酯互穿网络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五种取代乙烯分别与蓖麻油聚氨酯生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的力学性能与其组成的关系,指出聚氨酯含量在65%左右拉伸强度最大,最大强度与取代乙烯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关。NCO/OH比愈大,IPN的交联密度愈大,伸长率愈小,拉仲强度愈大。由丙烯酸丁酯生成的IPN具有弹性体性能。还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与不饱和聚酯及取代乙烯生成的IPN,指出丙烯腈作为取代乙烯所得的IPN性能最好,不饱和聚酯与丙烯腈的重量比不宜超过1/1。后一IPN的扫描电镜照片表明具有微观相分离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5.
红外研究丁羟二异氰酸酯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D)与二异氰酸酯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NCO与OH的反应为二级动力学反应,由于位阻效应和共轭效应,MDI比TDI的反应活性大得多,前者的反应速率常数大约是后者的10~20倍。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随NCO的过量而有所变化。在NCO过量体系中。TDI-HTPBD体系中有次级反应发生,由于氢键的作用,次级反应为对于氨基甲酸酯基为二级、NCO为一级的三级反应动力学.由于位阻效应,MDI体系很难发生次级反应。  相似文献   

16.
包装复合膜用松香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郭文杰  傅和青  黄洪  陈焕钦 《包装工程》2007,28(1):33-34,48
利用松香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了二羟甲基丙酸(DMPA)用量、NCO/OH值、松香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比较了改性前后该胶粘荆对多种塑料薄膜的粘接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胶粘剂对多种塑料薄膜具有较强的粘接能力.  相似文献   

17.
浓乳液快速聚合方法制备丙烯腈/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丙烯腈/丙烯酸丁酯的浓乳液快速聚合,在绝热环境下反应30min后的单体转化率可达80%。通过研究乳液浓度、共单体的组成与引发剂的组成对反应转化率与共聚物的组成等的影响,确定出一种极性烯烃单体的节能、快速的新型聚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合成的含羧基端羟基聚氨酯树脂,通过强外力乳化可形成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等单体共聚,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通过接枝乳液和共混乳液的性能差别对比,及DSC,FT-IR,粒径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分析表明,在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中,聚氨酯与丙烯酸酯发生部分交联形成稳定的核-壳结构,文中还对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的交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水性紫外线固化光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甲苯二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二羟甲基丙酸和丙烯酸羟乙酯合成水性阴离子型聚氨酯丙烯酸酯,用傅立叶红外光谱( FTIR) 证实了该聚合物的结构.实验证明当NCO与OH物质的量比值为1.5,DMPA质量分数为5%时,所制得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外观和稳定性最好.最终制得水性UV光油,通过优化配方已达到普通UV光油的性能指标,且不需要预干燥装置,适合目前的光固化工艺流程,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develop novel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s) for tra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s (TDDS) with proper adhesive properties, hydrophilicity, biocompatibility and high drug loading. Method: Polyethyleneglycol-modified polyurethane PSAs (PEG-PU-PSAs) were synthesized by prepolymerization method with PEG-modified co-polyether and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catalyst, ratios of NCO/OH, co-polyether composition, and chain extender were investigated. Drug loading was studied by using thiamazole (hydrophilic drug), diclofenac sodium (slightly hydrophilic drug), and ibuprofen (lipophilic drug) as model drugs. In vitro drug-release kinetics obtained with Franz diffusion cell and dialysis membran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reaction temperature at 80°C, weight percentage of stannous octoate as catalyst at 0.05%, ratio of NCO/OH at 2.0–2.2, ratio of PEG/polypropylene glycol (PPG)/polytetramethylene ether glycol (PTMG) at 30/25–30/50–55, and weight percentage of glycol as chain extender at 4.5%, PEGPU-PSAs synthesized performed well on adhesive properties. Actually, PEG on the main chain of the PU could improve the hydrophilicity of PSAs, whereas PPG and PTMG could offer proper adhesive properties. Skin compatibility test on volunteers indicated that PEG-PU-PSAs would not cause any skin irritations. All the model drugs had excellent stabilizations in PEG-PU-PSAs. In vitro drug-release kinetic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rug release depended on drug-loading level and solubility of the drug. Conclusion: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G-PU-PSAs have good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TD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