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架空线路逐步被电缆线路所取代,势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电缆和架空混合线路。按各地调度规程的规定,全架空线路投自动重合闸;全电缆线路不投自动重合闸;但电缆和架空混合线路中重合闸的投退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出发,通过分析各地混合线路重合闸投退原则的实例,综合考虑电缆的类型和敷设方式、运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用ATP-EMTP仿真分析来计算电缆线路长度占全长线路的最佳比例,以此来确定重合闸的投退,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10kV混合线路重合闸投退原则。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鸟海电网35kV线路的负荷状况,重新整定了重合闸的动作时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对35kV线路重合闸的投退管理的措施,降低了故障对电网的影响,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4.
远方投退重合闸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建立远方改定值主站系统,通过远方修改软压板控制字来实现,第二种方案是对现场重合闸回路进行简单改造,利用调度EMS遥控功能来实现远方投退重合闸。两种方案在工程实践中各有应用,分别介绍两种方案的实现原理,比较两种方案优缺点,阐明在电网中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旁路断路器带线路断路器运行操作,重合闸装置投退操作步骤及电网潜在威胁做了利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利于故障的切除,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三起220kV线路重合闸拒动的案例,探讨和归纳电网运行中线路重合闸投退的薄弱环节和危险点,为提高线路重合闸的管理水平提出要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8.
提出了利用比率制动差动原理判别架空-海缆混合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区段判别方法,以应用于自适应重合闸。在架空线路和海缆连接处增设电流互感器,并通过通信通道将二次电流传输至混合线路两端的保护。当混合线路发生故障,保护动作后,利用线路两端电流互感器和增设的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分别构成比率制动差动判据,进行故障区段判别。若故障发生在架空线段,开放重合闸;若故障发生在电缆段,则闭锁重合闸。PSCAD/EMTDC仿真结果表明,该故障区段识别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判别故障区段,无死区、不受故障位置和过渡电阻的影响,可提高自动重合闸的重合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10.
传统的自动重合闸性能不佳,因此能够提高重合闸成功率、避免重合于永久性故障的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以故障点电流是否为零来界定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指出影响重合成功的因素主要是故障性质,但还受重合闸时序的影响,因而自适应重合闸应包括故障性质判别和重合闸时序的优化两个方面内容。分别总结评述了单相自适应重合闸、三相自适应重合闸以及同杆并架平行双回线路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现状。展望了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了重合闸性能及特点,通过220kV线路双重化保护中采用南瑞RCS900和南自PSL600系列线路保护的配套使用,对2套重合闸装置的异同点和调试方法进行分析.针对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指出应当正确启用相应方式的重合闸,而且对于2套重合闸之间的配合与舍取也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而异。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历年来华中电网500kV线路重合闸的运行情况,分析了500kV线路重合闸成功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500kV线路重合成功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线路近区短路故障给主变设备等设备带来的危害,对在220 kV及110 kV变电站的35kV和10 kV出线的近区短路故障应考虑退出重合闸,但是从保证供电可靠性的需要,又应投入重合闸,兼顾主设备的安全和供电线路可靠性,该文对现行的线路微机保护从逻辑回路上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并论述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线路近区短路故障给主变设备等设备带来的危害,对在220 kV及110 kV变电站的35 kV和10 kV出线的近区短路故障应考虑退出重合闸,但是从保证供电可靠性的需要,又应投入重合闸,兼顾主设备的安全和供电线路可靠性,该文对现行的线路微机保护从逻辑回路上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并论述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17.
6~35kV线路自动重合闸回路的改进张付长(渭南供电局陕西省渭南市,714000)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当电网内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相电位发生畸变,但在负荷各相上仍为正常电压,未破坏用户工作的连续性。规程中也允许电网在一定时间内(2h)带接地故障运行,...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充分发挥调控中心对电网的远方控制能力,改变全部操作由现场运维人员实施的现状,降低运维人员工作强度,提高电网操作效率,开展远方投退重合闸工作。经过充分的调研和严格的试验,此项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操作效率大幅提升,运维成本显著下降,而且实现电网操作集约化,提高了电网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