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2)
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是一位伟大的英国小说家、评论家。他一生创作出十三部半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他成功地刻画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平凡,饱受生活之苦;他们弱小,受尽命运拨弄。在狄更斯笔下,他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分析狄更斯作品中典型苦难人物的描写,结合悲剧理论,试图对狄更斯塑造的苦难人物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萧红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女作家,始终关注着下层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她以别具一格的女性视角,深入劳动妇女的生活,塑造了一群受侮辱、被迫害的女性形象,抒写了社会动荡时期女性群体如动物般麻木的生存状态和她们所背负的民族与个人的双重枷锁。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女性的生命苦难为中心视点,具体从封建文化束缚、男权压迫、女性自身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揭示千百年来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进一步彰显萧红作品鲜明浓厚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5):6-10
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小说承载着一种力,抒写了人生的苦难,同时消释生命的苦难。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苦难和死亡的理解就不同。在余华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童年时代对苦难和死亡的体验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使他的作品敢于直面死亡,在余华眼里的苦难和死亡都很平常,因此成为了他作品的一个独特视角,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苦难的身体叙事是沉浸在中国人骨血中的身体传统,在身体自由与思想自由二者的嫁接过程中,蕴化在生活中的苦难逐渐实现了身体的激情展演。使得苦难的身体意识逐渐成为一种鲜活的生命认知,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一种以身体激情为载体的阅读体验。余华的作品中充斥着"苦难"与"身体"两种叙事维度,将中国人群体式的苦难叙事与身体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正>余秋雨说:"苦难就像城头飘来的歌,像枝头栖息的鸟,叶落回时,只化作清风相伴。"只要内心坚定,清风轻吟时,苦难中亦能从舞者的姿态演绎最完美的风采。"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做心灵的舞者,在苦难中寻觅佳境,乱世亦有春风。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冒险者"心态看待事物更迭,以"挑战者"心态笑谈人生风雨。他是"黑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0)
《童年》是高尔基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和《在人间》、《我的大学》属于同一系列,也被称为是高尔基三部曲。其中在《童年》中详细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平民的苦难生活。本文主要从《童年》的创作背景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写作特点、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作品中所反映的平民百姓的苦难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阎连科作为当代举足轻重又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近年来在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被誉为"苦难大师",写作风格荒诞奇诡,小说充满强烈的悲剧意味,又蕴含着浓重的乡土苦难气息。本文以《日光流年》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阎连科对生存与苦难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3)
农村初中学生面临着诸多困境,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不幸,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苦难意识。可以在课内选文讲解时有意渗透,课外阅读物补充时有意倾斜,也可以在观赏影视作品时摄入,借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7)
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主要偏重于引导学生对诗歌字词的理解和诗句的朗读背诵等,关注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讲授,而忽略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展现的意境进行想象感受,特别是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缺乏必要的体验领悟。实现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深入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声情并茂的音频朗读展示和交互便捷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性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3):5-6
肖勤小说《水土》以真切的乡村体验和艺术想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关于当代乡土叙事的一种独特审美风格。小说从三个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审视和批判,即底层农民的生存苦难、乡镇基层领导的精神苦难以及父子之间造成的情感隔膜,表现出其生存的艰辛与人性的挣扎,成长的裂痛与执着的追求,写出了乡村多重苦难的生活,从而揭示出基层干群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复杂关系,彰显了作家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