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4)
国家关于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校企合作,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探讨了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促进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效果的意义和有效途径,旨在为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领域,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进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基于“造价咨询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结果,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现校企共育提供参考经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紧密结合,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2)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育人才。校企合作要坚持"三全育人"。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好实训基地,健全管理体系,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育人元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一般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的方向,但问题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合作育人流于形式、模式单一、授课内容与就业和创新创业结合度低、高校教师和企业授课人员互动学习少等,这些都影响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协同育人中校、企在利益和责任方面不平衡等。为此,建议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主体要提高思想认识,共同推动协同育人走向深入;要妥善平衡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利益与责任,让企业有动力持久性地参与到协同育人项目中来;高校要主动对接企业,与企业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协同教育的模式;多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妥善地解决企业人员授课不方便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47-50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实现开放办学、提升办学内涵,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架构机制融合、资源融合、育人方式融合、产学研融合、利益融合的"五融合",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五大共同体,校企双元育人特色鲜明,专业建设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融共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高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行业企业深度配合与参与,但在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容易陷入困境。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以转型期应用型大学——重庆三峡学院为例,运用合作博弈方法分析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合作班"和"定制班"人才培养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突破校企合作困境的有效途径,能有效保障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了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育人的新机制。研究发现,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对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8)
开展校企、校事合作,构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医药卫生行业管理类人才需要的重要途径。而建立校企事协同育人机制是保障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中各方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关键。积极探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机制,应建立校企事三方利益共享机制、校企事三方优势互补机制、校企事协同育人政策保障机制和校企事协同育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为校企事协同育人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委托实训,合作育人"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作既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又解决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短板,在合作中还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师资水平。事实证明,"委托实训,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6)
本文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为例,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岗位所需技能和在校学生实际的能力为基础,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微电子专业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