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堆花工艺是装饰均陶制品的特殊工艺,是以手指为工具,在陶器坯体表面上用粘土堆贴,形成既有粘土意味又有浮雕效果的艺术品。这种陶器上的堆贴工艺技巧性很高,是继承了传统的陶塑、印纹、贴花等工艺,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综合发展,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装饰技艺。陶堆花装饰施釉烧成后,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呈半浮雕状态。装饰风格讲究,构图繁密不乱、疏简有致,风格豪放而潇洒,手指堆贴  相似文献   

2.
顾旭英 《江苏陶瓷》2012,45(5):26-26
堆花工艺享誉世界,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堆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技法,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成就了似浮雕、非浮雕的艺术效果,题材千锤百炼,成就了似中国画、非中国画风格的独特工艺美术门类。传统的堆花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拓、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泥在陶制坯体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可谓"冠绝一世、独步千秋"。当今宜兴的大拇指堆花工  相似文献   

3.
均陶堆花工艺又称为贴花,在制作过程中强调对大拇指的独特运用,是均陶工艺特有的装饰手法,是在长久的制陶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绝技。运用这种技法,在陶器表面粘土堆贴,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带有极强的传统文化风貌,继承了过去陶塑、印纹、贴花等工艺的优点,经过不断完善而成的独特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4.
宜兴堆花工艺是一种美化陶瓷制品的装饰手段,它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搭、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坭在陶制半成品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5.
宜兴的堆花工艺作为一种美化陶瓷的装饰手法,它是利用大拇指在坯体上的搓、撕、搭、堆、揿等来塑造形象。早在明末清初就存在堆花手法,来装饰陶器,从手法上来看,明代前的装饰以堆塑为主,清初期的堆花有了大的转折。它充分运用了搓、撕、搭、堆、揿的堆花技法。在器皿上进行装饰,形成了绘画大写意的艺术效果,再经过施釉,使画面层次分明,生动活泼。民国之后的堆花工艺,不但在装饰手法上进行变化,还在材质、造型、釉料、泥料上进行研究,从单一的白泥发展到用化工有色颜料配制多种丰富的色泥,原先的堆花工艺只局限于缸、罐等粗  相似文献   

6.
宜兴堆花工艺是一种美化陶瓷制品的装饰手段,它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搭、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坭在陶制半成品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7.
宜兴堆花工艺是一种美化陶瓷制品的装饰手段,它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搭、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坭在陶制半成品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堆花是宜兴陶的装饰手段,在日用陶器上堆花,以日用功能为主,装饰作为美化功能,服务它的日用功能。在当代艺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堆贴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堆花冲出了原来仅仅作为陶器点缀装饰的范畴,把堆花成为主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件件表达情感想象的艺术作品,如:堆花壁画、堆花美术陶和许多堆花艺术品等,它们完全没有传统的日用功能,只有单一的美化功能,已提升为艺术陈设陶。  相似文献   

9.
孙琳 《江苏陶瓷》2006,39(1):17-18
宜兴均陶堆贴花是宜兴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以前俗称堆花或贴花,以大拇指做笔,以不同于坯体的泥料为墨,在器物光滑的坯体表面上或堆或贴,形成各种装饰画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趣味。早期的堆贴花技法主要是以堆塑为主,西晋时期(265~316年),江苏地区已有堆塑的青瓷器物出现。到唐代(618 ̄907年)又有所发展。陶器上堆塑人物、楼阁或龟、鱼、蛇、犬等动物。陶胎大都为红色,外涂一层极薄的棕黄色釉。到了宋代,日用陶器在宜兴得到了较大发展,南宋时(1127 ̄1279年),陶工开始采用白泥在缸器的表面堆贴半浮雕形图案,因施赭色釉,光泽不够鲜…  相似文献   

10.
堆花称为宜兴陶堆花技艺,是将一种或数种有异于坯体本身色泽的泥料,堆贴到坯体上,再通过大拇指的各种挤压技法,堆贴出具有一定立体感的类似浮雕的画面。包括装饰画面和作为主体艺术的堆贴。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高档的水晶浮雕堆花陶瓷内墙砖产品的特点和装饰效果,阐述了水晶浮雕堆花釉熔块的制备及其性能,详细介绍了这种高档内墙砖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朱峰海 《佛山陶瓷》2015,25(2):72-73
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在传统上称为贴花,它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当代艺人的创新,特别是创造出"半浮雕堆贴法"和"立体浮雕堆贴法"技法后,堆花工艺及作品具备了全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专利信息     
《佛山陶瓷》2004,14(8):50-50
一种红土烤炉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土烤炉,它是由陶器废品、石英石和粘土三种主要原料所组成的,其中陶器废品和石英石占60%~75%,粘土占20%~30%,其制作工艺流程为:选料→粉碎→筛选、搅拌→印模、粗磨→晒干→煅烧(800~1 000℃)→精磨→修补→着色→成品。这种红土烤炉耐火性能好,寿命长,用途广,造型美观,其制作工艺先进、独特,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高精度陶瓷制品的成型方法一种高精度陶瓷制品的成型方法,包括配料、制浆、装模、冷冻胶凝、脱模、坯体干燥等工艺,其特征是:配料中的固化剂是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采用聚乙烯醇及…  相似文献   

14.
<正>堆花始于西晋,在明代开始兴旺,工艺在清代趋于成熟,这种通过运用拇指技巧堆砌构成的图案成为了宜兴陶器装饰的一门绝技,在世界陶艺史上也是硕果仅存,自成一格。由于历史上对谷应泰与谷泰两本《博物要览》存在混淆,所以与宜钧多有误读,造成了一些谬误,近年开始逐渐纠正,但由于堆花技艺与宜钧工艺上的紧密性,所以也不免受到影响。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5.
怀其芳 《江苏陶瓷》2004,37(2):41-42
大拇指堆花工艺(以下简称堆花工艺)享誉世界,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与紫砂、均釉并称为宜兴三绝,这主要得益于她特殊的工艺技法和艺术风格一用拇指作工具、各种色泥为材料,在陶瓷器型的半成品上堆、贴、撕、抹、捺……然后上釉烧成。堆花技艺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成就了似浮雕非浮雕艺术的效果,题材千锤百炼,成就了似中国画非中国画风格的独特的工艺美术门类。  相似文献   

16.
苗秀清 《中国陶瓷》2006,42(7):57-57,63
陶瓷装饰是生产生活结合是最密切的造型装饰艺术,是美化陶瓷制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陶瓷制品成为一件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装饰形式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其发展和演化的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到近现代,我国远古先民的陶瓷制作者们不断发挥聪明才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了许多装饰方法:有釉下装饰,象青花、青花玲珑、釉里红、斗彩和窑彩、釉下贴花、影青刻划花;有釉中彩,有釉上装饰,象古彩、粉彩、新彩、贴花;有雕塑装饰,象堆雕、捏雕、浮雕、刻花、镂雕、圆雕;还有色釉装饰等等。在如此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陶瓷装饰艺苑之中,刻划装饰可谓独树一帜,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情趣。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仅对陶瓷刻划装饰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杨俊 《陶瓷》2022,(2):66-68
花缸是宜兴陶瓷产业中使用最广泛的民间日用陶器之一.其造型各异,且有特色,经过堆花工艺装饰,外施老红釉或花缸釉,内浇老红釉、花缸釉或铜绿釉,烧结后既实用又有欣赏美化环境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宜兴均陶堆花技艺是当地民间传统工艺的绝活,在继承堆花技艺这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扬堆花装饰的特色,更快地推进堆花装饰的发展,并在堆花装饰纹样与堆贴技法上有所创新突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之为"泥绘"。这是用紫砂泥浆堆绘于壶坯体,并有一定厚度过,类似印章石薄意雕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壶泥使用毛笔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细雕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茗壶,时久越发清新。  相似文献   

20.
古称"荆邑"、"阳羡",地处吴越交界,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独特的地理环境,富有特色的人文条件,孕育了一部色彩斑斓的陶瓷文化工艺史,这里除了盛产举世闻名的宜兴紫砂壶以外,还是传统青瓷的产地,除此之外,就是具有十分地域色彩的堆花工艺和均釉陶器,简称均陶堆花,作品"凤戏牡丹"便是采用堆花工艺的均釉陶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