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嵌岩桩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震  张建新 《建筑施工》2005,27(7):8-10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嵌岩桩基础的破坏模式。认识到嵌岩桩的破坏,一种是由于桩一岩接触面剪压带的贯通及桩端岩体压缩引起的破坏;另一种是由于硬质岩中桩身强度不足而造成了桩基础的破坏。因而在设计时应注意桩身材料强度与基岩强度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嵌岩桩的承载性状及嵌入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建筑技术》2007,38(3):179-182
分析当前嵌岩桩的承载性状和嵌岩深度两大问题,着重探讨嵌岩桩承载机理与桩端为倾斜岩面的嵌岩深度取值方法,并应用于具体工程,实践证明该取值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相关试验资料,分析钻孔嵌岩桩在嵌岩段的承载性状,研究其荷载传递机理,本文对影响单桩桩端阻力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嵌岩桩,没有最优的hr∕d,必须根据岩体的强度来确定,并综合论述了常用于桩端阻力确定的方法以及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线弹性与弹塑性模型,运用有限单元法对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的承载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桩身弹性模量、嵌入岩石弹性模量是影响单桩承载力及沉降的主要因素;当嵌入软质岩石时,嵌岩深度可适当加深。  相似文献   

5.
依据某工程三根混凝土预制静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桩身轴力的测试,通过对其静载试验Q-s曲线的特性,桩身轴力传递机理,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性状的分析,结合高应变动力试验结果及静压桩成桩工艺的分析,揭示了该场地预制静压桩的承载性状和破坏机理模式,并和利用地质资料估算的承载力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地质资料估算承载力误差的原因,对预制静压桩的设计,检测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新跃 《建筑技术》2005,36(3):220-222
根据某工程3根嵌岩灌注桩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数据,分析嵌岩桩在受荷时的轴力传递、侧阻力发挥和桩端阻力特征,揭示了嵌岩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及影响其承载特性的因素,得出一些对嵌岩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和深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选用PLAXIS有限元软件,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嵌岩桩嵌岩深度的确定问题,并对试验桩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结果与现场试桩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水平静载现场试验 ,并结合对其桩身的应变测试、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 ,分析了填土较厚区域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的承载力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具有一定嵌岩深度的嵌岩灌注桩 ,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嵌岩段桩侧摩阻力承担 ,桩身强度是影响水平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嵌岩灌注桩抗拔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嵌岩抗拔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抗拔承载性状的研究比较缺乏。依据某核电厂2根嵌岩灌注桩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数据,分析了嵌岩抗拔桩在受荷时的轴力传递、侧阻力发挥和桩端阻力特征,表明抗拔桩在承受拉升荷载时的承载机理与抗压桩存在不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揭示了该地区土层和嵌岩段抗拔侧阻力的取值特点,得出了一些为相同地区同类基桩的设计、施工和深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霞  张建新 《建筑施工》2006,28(6):429-431
目前,在对嵌岩桩的承载力计算时,一般只考虑岩块强度而未反映岩体成层性及其破损状态等岩体结构性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岩体的结构性对嵌岩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得到:岩体成层分布时,若桩端以下为硬持力层,则端阻所占总荷载的比例加大,沉降减小,侧阻的发挥受到限制;由于桩周岩体的风化破损程度不同,桩侧阻力沿深度分布不均匀,下部微风化岩石较上段侧阻力要大,但同一风化段内其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软岩嵌岩桩承载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对单桩受力变形分析的荷载传递法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软岩嵌岩柱与岩土相互作用比较完善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在接触单元中引进传递函数,用无限元处理边界问题,考虑了沉渣的影响等,并编制了相应程序,将计算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南宁泥质砂岩嵌岩桩进行了单桩承载计算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用该程序对软岩嵌岩桩承载进行计算是符合实际的,模拟结果对软岩嵌岩桩的施工和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地区嵌岩桩桩端岩体临空面稳定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岩溶地基突出问题不是地基强度而是地基稳定性,尤其是桩端岩体临空面稳定性。通过桩端岩体临空面半定量分析评价及深井静载荷试验,发现当前岩土工程中一些理论不甚合理。经过研究分析,认为桩端应力影响范围内,结构较为完整的岩体临空面,在无外倾结构面和桩端受力小于岩基承载力的情况下,稳定性良好。由于这一观念的转变,对实际工程可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泥岩持力层的管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管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某管桩基础工程大量施工资料和静载试验桩顶、桩底位移测量结果,探讨了桩端持力层的受力特性,给出了桩端轴力计算的修正公式。根据实测复打前后的静载试验资料,利用预制桩竖向承载性能优化反分析计算程序计算分析了桩周及桩端土阻力参数。最后,综合分析了软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管桩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桩端强、中风化泥质页岩持力层的现场压板载荷试验和桩的承载力与沉降分析计算,最终确定中风化页岩层或微风化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计算与实测所得的沉降很接近。  相似文献   

15.
泥岩地基中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泥岩地基中大直径、中长桩的荷载传送机理的研究比较缺乏,根据西宁地区某工程试桩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检测结果,通过对桩身轴力传递和土阻力发挥性状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泥岩地基中大直径、中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以及影响其承载特性的因素,得出了一些对泥岩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和深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降雨前、后夯实填土边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依据相似模型原理,通过室内大型试验箱试验模拟了7 d持续降雨及随后2 h强降雨条件下夯实填土边坡的变形、破坏特性,并与非降雨条件下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此类边坡在降雨前、后的破坏模式,指出夯实填土边坡在降雨前取平面–凸弧面组合破坏模式,降雨后取平面–悬链面(一支)组合破坏模式,它们均为复杂破坏模式,以往近似地沿用圆弧破坏模式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支护参数的计算是不尽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不同影响因素下岩溶区嵌岩桩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将其总结归纳为4类:冲切破坏、冒落区塌落破坏、扇形塑性区破坏和撕裂破坏,破坏模式主要与顶板厚度、溶洞赤道半径 b 以及 c/b 有关。通过对比各规范对岩溶区嵌岩桩设计的相关规定,结合模型试验结果,对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探讨进行延伸,并提出一系列安全可靠、便于岩溶区嵌岩桩设计的公式,并在工程实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软土中开口桩与闭口桩承载力差异及承载力随时间增长问题,共完成了36组模型桩的原位静压沉桩试验,开口桩与闭口桩各18组,试验持续时间长达72 d.在试验条件下,发现闭口桩与开口桩的承载力最小时效系数分别为2.4和3.6.桩直径越小,承载力增加幅度越大,承载力时效系数也越大.开口桩与闭口桩承载力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沉桩后休止72 d,开口桩与闭口桩承载力达到稳定值,此后承载力增加不再明显.开口桩初始极限承载力小于闭口桩初始极限承载力,仅为闭口桩的60%~70%,沉桩后休止72 d,开口桩与闭口桩稳定时效承载力的大小几乎相同.开口桩的土塞长度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加,其承载力时效系数约为闭口桩的1.4~1.6倍.  相似文献   

19.
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攸在 《工业建筑》1996,26(2):3-7,27
本文总结了桩基承载力的检测方法,包括桩基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确定承载力的不同方法、加载速度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及各种动测方法;并讨论了桩基动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