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流相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多层砂岩断块油藏特点,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参数研究,应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和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和储层随机模型,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剩余油挖潜的调堵和调驱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油藏剩余油定性和定量以及大规模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研究,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降水稳油、增加可采储量措施,其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上油田开发成本高,油田高含水后期打高效调整井对油田稳产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有重要意义。打高效调整井的关键取决于对剩余油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首先对油藏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其次应用碳氧比测井结果、油藏动态分析得到的水淹规律验证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设计调整井方案并实施。实施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合理可靠,得到的剩余油分布认识是正确的,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该方法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了储层物性研究,并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框架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内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的数字化,建立了沉积微相平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建模,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物性模型,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并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剩余油挖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油藏进人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组油藏精细描述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当前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来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油藏开发现实更需要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井间各种砂体内部非均质性及其三维空间分布规律。以萨中油田北-区断东西块葡一组为实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层定量的非均质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了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了油藏综合模型,多学科油藏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提供了实用手段,提高了油藏预测水平,对油田同类储层精细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剩余油挖潜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针对濮城油田文51块沙二下油藏特点,细分了流动单元,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了微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建立了油藏构造、砂体及储层物性三维模型。通过各种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密网络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油藏开发调整措施,使油井含水下降,产量增加,提高了水驱采收集。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安塞油田王窑长6油藏现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是导致油区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基础地质出发,在对油区储层地质和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之后,建立了反映地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为后期油藏数值模拟中挖掘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直接的数据体。在建模过程中,采用了基于相元的顺序指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沉积微相模型,在沉积微相模型的控制下采用顺序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物性参数模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濮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地质及油藏特征,应用Earthvision油藏描述软件及VIP数值模拟软件,提出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油地质储量、剩余油潜力区厚度、潜力区储量丰度图等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为该区今后的勘探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 ,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 ,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沙南油 田梧桐沟组油藏为例详细阐述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的实现方法。首 先通过油藏描述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在综合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油藏实际的地质模型作为数值模拟的输入:其次应用网格粗化技术.再结合生产动态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最后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不同开发方式进行指标预测和效果评价,提出油藏合理的开采技术界限。应用油 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提高了数模中地质模型的精度和质量,为优选开发方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以沙南油 田梧桐沟组油藏为例详细阐述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的实现方法。首 先通过油藏描述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在综合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油藏实际的地质模型作为数值模拟的输入:其次应用网格粗化技术.再结合生产动态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最后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不同开发方式进行指标预测和效果评价,提出油藏合理的开采技术界限。应用油 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提高了数模中地质模型的精度和质量,为优选开发方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5.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时.没有考埏油藏长期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和流雄参数的变化.采用不变的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考虑了开发过程中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采用分阶段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开发实际情况。选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中的黑油模型,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以及PEBI网格划分技术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油藏进行高含水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的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藏现状,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地质模型;根据生产历史资料建立动态模型;通过对油藏模型参数的分析,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面3块进行了三维三相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根据拟合成果提交了含水饱和度分布图、单位面积剩余储量分布图和各砂体储量状况表,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油藏开发潜力,对面3块进行了调整方案设计和调整后的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7.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沈95区块储层具有砂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压力、含水率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地质储量拟合误差为4.2%,87%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小于6%。研究结果表明,沈95区块剩余油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断层的封闭性、井网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纵向上来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的Ⅱ4—Ⅲ2小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现井网未波及区、断层封闭性较强地区及微构造高部位,多呈孤立状和条带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