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河西走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出发 ,在分析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组成和各盆地储水结构的基础上 ,评价计算出了各盆地的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 ,以超采系数和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做一致性分析认为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近10年流域治理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结合河西走廊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为目标,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对策,即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保护方式“3个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先保护重要生境,切实维护绿洲稳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贾芳  魏奋子 《中国水利》2011,(15):21-23
河西走廊区域地区性绿洲自然生态环境对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保持、维护和稳定的作用。在分析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这次考察,总的感觉到甘肃河西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河西地区的发展为甘肃省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当前应注意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河西走廊的总体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将影响到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面观测与调查,河西走廊管道工程区小于1 mm粒径的地表组成物质,扰动前占13.15%,扰动后占51.23%;河西走廊管道工程区的加速侵蚀系数为3.90。在无任何人工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管道工程在河西走廊段作业区内共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57.23万t,其中新增343.40万t,造成管道沿线水土流失量增加6倍以上。管道工程区内的土壤流失情况主要是由风蚀和水蚀造成,风蚀为主要原因。水土保持防护措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7.
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水资源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生态农业建设要从发展生产力和改进生产关系两方面考虑,以内陆河水系自然禀赋为基础,以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为核心,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创新制度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生态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5,(7):95-100
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戈壁滩、沙漠沙、河流和祁连山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细粒沉积物粒度一般由多个组分叠加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分布特征,表明其受控于搬运介质的性质、动力强度和搬运方式等因素;2沙漠沙、戈壁滩、河漫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祁连山表土样品在中值粒径、偏度、分选性等粒度参数上差异明显,可明显区分,沿祁连山—河流(石羊河、黑河)—稳定戈壁滩—沙漠化戈壁滩—沙漠方向,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逐步增大,偏度逐渐向负偏发展;3石羊河和黑河将物质从祁连山搬运至河漫滩,在洪水条件下形成广袤的洪积平原,这些平原在干旱化的条件下形成了戈壁滩和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河漫滩、洪积平原、沙漠的带状分布是近地面风对山前冲、洪积物质的风力分异的结果;在搬运过程中,河漫滩、洪积平原、沙漠虽然都可以作为粉尘源区,但这些亚区之间在空间上是有联系的,且在物质上具有继承性;在祁连山—河漫滩—戈壁滩沙漠搬运途径方向上,细粒物质逐渐被搬运迁移至黄土高原等地区,从而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逐渐增大;4西北地区包括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沙漠在内的戈壁、沙漠地区是重要的粉尘源区,包括冰川研磨作用、山体剥蚀作用、山前冲洪积作用等在内的"高山过程",是产生大量粉土级物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河流域,由于气候干旱、风大沙多,风沙对水利工程的填埋淤积非常严重。在对河西走廊水利工程风沙危害现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按风沙危害成因,将危害类型划分为以风沙流为主、以河道水力输沙为主和以沙丘前移为主的三种形式,并分别以榆林河水库及干渠、双塔水库和解放村水库为例,研究建立了不同危害类型的防治措施配置体系,以期延缓风沙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填淤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水库灌区绿化应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注重保护性、实用性、美观性和观赏性.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确定合理林种、树种和造林类型,造林措施上坚持精细整地,选用良种壮苗,适当密植及可能的灌水、施肥.严格把关,抚育保护上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责任,严加管护,确保存活.对水库管理单位生态绿化工作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流域治理的科学问题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河西走廊三流域治理,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水资源利用秩序等方面,剖析各流域产生生态问题的科学必然性,以及流域治理手段的针对性。从黑河、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效果及流域演化基本规律出发,提出河西走廊三流域后治理时代可持续发展在气候变化、经济转型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科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5,(5):70-73
通过探讨河西走廊区域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过程,根据河西走廊自然地理与生态特征,将其分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绿洲区、荒漠区和尾闾湿地区,考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发展演变趋势,分析预测了区域生态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及出山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水量伴随着土地开发规模增大而增大;考虑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变薄退缩使冰川融水径流量在未来先增大后减小,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总体保持平稳且有增大趋势,但2035年以后都将出现减少趋势。出山径流是河西走廊各内陆河流域生态演变的最基本要素,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是河西走廊生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合理规划配置水资源以应对出山径流未来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生态格局演变跟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特点以及水资源分布状况,将河西走廊分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河西走廊绿洲区、内陆河尾闾湿地区、河西走廊荒漠区4个生态分区。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49年、1975年、2000年及2010年为评价节点,对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分区的结构组成及生态指标进行了跟踪评价,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分析表明:1949年以后,河西走廊生态格局演变主要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河流为纽带进行的。水资源在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流域上中下游之间重新进行分配,形成了人工绿洲与荒漠、天然绿洲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了生态格局演进的方向与进程。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工植被建设对减缓荒漠化进程,对保持水土和保护河西地区更好更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文章分析河西走廊荒漠区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人工植被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后续建设建议,为河西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地下水超采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随着水资源条件、地下水取用情况等的变化以及超采区治理的实施,河西走廊地下水超采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河西走廊超采区面积13 156.96km~2,2016年减少为8 210.66 km~2,减少37.6%。研究显示,2006—2016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与降水量、地表水来水量及地下水开采量有密切的关系,2001—2016年河西走廊降水量变化不大,出山径流量明显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减少。开采量减少和地表水来水量增加是超采区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背景,分析了内陆河流域独具的水资源多次转化特性,针对目前已形成的水资源重复利用开发模式,提出了反映水资源转化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历史实测资料的分析计算,建立了不同开发水平条件下6阶时移转化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主离子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的主离子特征及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运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手段,对研究区75个水样点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内梅罗指数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整体偏碱性;Cl~-、Na~+、K~+、NO~-_3和SO_4~(2-)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变异性;水化学类型整体上为重碳酸硫酸型水;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中的Na~+、SO_4~(2-)和Cl~-很可能有相同的来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硅酸盐矿物、蒸发岩盐及硫酸盐溶解的控制。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人类聚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9年河西走廊的地下水位资料,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基于分形理论的R/S分析法计算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析了地下水位的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9—2019年河西走廊的地下水位总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河西走廊地下水位变化与灌溉面积相关性最强,其次为人口数量和地下水供水量;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金昌、武威、白银以及酒泉中部区域的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而酒泉西部地区与张掖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将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以随机波动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水资源承载力是表征水资源短缺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准则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模型对该区2007—2021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研究期内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西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评价等级整体偏低,均为濒临超载状态。各地级市间差异并不显著,嘉峪关的水资源承载力最高,武威市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整体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正在逐渐提升。研究成果能够真实反映区域水资源的情况,为河西地区水资源的合理、科学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河流域平原风沙区的水土流失危害日益严重,但由于资金投入等原因,治理速度缓慢,已严重危及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山东省武城县风沙区面积大、类型多,在海河流域平原风沙区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开展武城县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情况,总结了治理经验,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