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打造优良的水生态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各级政府积极响应,落实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计划,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本文根据此项工作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当今河道治理与水工程保护工作中尚且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通过多番研究,就部分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盼对于日后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林蔚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5,(1):63-66
建德市河流治理存在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硬化过度,生态退化严重、截弯取直,影响行洪安全、管理滞后,破坏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对此应更新理念,强化河道综合整治;顺应河势,保持河道的自然通畅;降低硬化,建设河道生态型护岸;强化措施,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具体设计工作,介绍了中小河流治理在平面布置、堤防断面型式以及护岸型式等方面的一些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4.
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是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功能不受破坏。根据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所要维持的主要功能,对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7.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河流生态退化问题及恢复是北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北运河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提出了分段量化研究河流生态需水量的方法.采用鱼类生境法、Tennant法和水质模型法,分河段、分时段、分阶段计算了北运河河流的生态需水量.结果显示,北运河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不能满足河流COD和NH3—N自净需水量;计算的河流生态需水量占多年平均河流径流量的84%以上,并且需要大量削减入河废污水才能满足河流特定的环境功能要求.针对不同河段、不同时段和河流生态环境规划的不同阶段,进行河流生态需水研究可为我国北方河流制定适度、可靠的河流开发利用限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对城市河流功能及国内外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理念模式的认识,以西安市浐灞河治理为例,根据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相关理论及原则,针对浐灞河生态治理的内容,总结构建了浐灞河生态治理模式。通过该模式治理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良好。该治理模式将指导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并为西北地区城市水系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及借鉴,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生态需水量是实现水资源合理规划与配置的重要因素。要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保证河流足够的生态需水量。本文阐述了水电工程的河流生态需水类型及其计算方法,以薛城水电站的生态需水量计算为实例,论述了小水电开发中的生态需水量问题。经计算表明:薛城电站闸址处泻流2.27 m3/s,可满足杂谷脑河薛城电站段的生态需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应用2861个县级行政区的专题图谱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14个生态修复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针对各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问题及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重点及主要措施。分析生态修复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实例得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需尊重自然地带性分异规律,按照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方能更好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协调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加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12.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技术支撑,引入ArcEngine组件技术,基于插件式GIS应用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在系统模型库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的支持下,充分利用GIS的缓冲分析、相交分析和空间关系分析功能,建立基于GIS的高速铁路生态修复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对高速铁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一级综合评价和二级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为线路的优选和生态恢复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李改维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23(5):81-84
通过对环巢湖区域现状环境调查,分析、评价基础上,总结出需要保护、整治主要内容。并提出综合整治以及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改善合肥城市边缘地带-巢湖生态环境,拟制城市规划中不良发展与扩展,提升区域环境品质,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分析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根据分异性、地带性、等级性、共轭性、主导因子及县域完整性等原则,参考我国各类生态及自然区划成果,建立基础图谱数据库;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区单元,搜集了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的基础资料,建立专题图谱数据库;采用GIS技术,选择气候、植被、土壤、地貌、土壤侵蚀类型、人口密度等关键性指标,通过因子叠加的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将全国(除台湾、海域)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和1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湿润、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而在半干旱、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相似文献
16.
程睿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2,9(1):50-57
【目的】研究适宜露采金属矿山采坑境界面的生态修复技术,为同类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方法】以江西某露采铜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其采坑境界面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成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采坑境界面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采坑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原生态系统和地貌景观损毁、裸露创面自然修复的立地条件缺失、采坑边坡长高陡峭且风化易崩塌、持续且极端的酸性及重金属污染等,几乎不具备自然恢复的条件,通过人工干预重建生态系统成效显著。【结论】以重塑地貌稳固地形为前提,以修复污染重构(建)土壤环境为基础,以恢复植被促进自身演替为手段,以修复生态系统重现生态功能为最终目标的人工修复模式,通过人工干预引导生态系统恢复才是露采金属矿山采坑境界面最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及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拉鲁湿地的生态学特征、生态变化特征、退化成因及生态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拉鲁湿地的退化现状和环境特征,构造了包含湿地非生物环境特征、湿地生物特征以及湿地系统特征3个综合指标和16个评价因子在内的一整套较为系统、完整且操作性强的湿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了拉鲁湿地生态恢复综合评价,得出湿地景观对外界干扰的恢复力降低、湿地景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退化等结论.研究成果为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青藏高原的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提供了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乡村小河道现状及治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针对小河道淤积、污染严重、生态功能减弱等现状,提出了水清岸绿、循环流畅、生态健康、人水和谐等的目标,以及河道疏浚、整理、疏通、开挖等工程措施,重点介绍小河道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工程施工方案,以及各方案的优缺点,根据小河道的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确保小河道治理任务的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边缘区河道治理新方式,立足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河道环境问题。在分析城市边缘区河道的景观生态基本性征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河流水体的纵向连通、河流水系的水质处理、河流曲线自然化修复、分层级生态景观营建、滩地景观型人工湿地、可持续性的植物配置等修复策略,以期为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震堰塞湖对山区河流的影响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梁军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6):13-17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山区河流强烈演变.分析了汶川"5·12"地震在四川省境内形成的众多堰塞湖(体)的不同类型、组成特征,提出堰塞体等河道堆积物对河流自然形态、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可能存在的影响.针对震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对堰塞体综合治理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措施,以便尽可能地避害趋利,有效维护河流的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