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采自下列不同的两地区:(1)系赵金科及徐煜坚二先生于1948年采自广西永淳中泥盆纪郁江层;(2)系俞建章先生采自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该化石虽然丰富但多为内模,保存较差。  相似文献   

2.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描述茹廷锵同志1952—1953年在广西桂平县木圭区大产、沙岗一带上泥盆纪矽质岩系中采集的一些菊石。另外著者在横县六景圩附近中泥盆纪郁江层顶部采集的几块属于Lobobactrites 一属的标本,也描述了并包括在内。桂平县木圭区上泥盆纪的矽质岩系,就岩石性质而言,极似分布在广西中东部榴江、修仁、象县和石龙等县的榴江系。它们的地层层位也都是位于中泥盆纪东岗领灰岩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4.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介绍的苔藓虫是1943年赵金科、邓玉书,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诸先生先后在广西永淳六景圩附近的(?)江层(吴村页岩)中采得的,六景圩在永淳县城以北12公里,位於(?)江的北岸,化石产在六景圩东约1—3里铁路的两旁,和苔藓虫共生的主要化石有 Galceola sandalina Lamarck、Spirifer speciosus auct.、Kwangsia yoki Grabau、Plectospirifer fongi Grabau、Stropheodonta annamitica(Mansuy)、Thiemella communis Yin.及 Proetus indosinensis Mansuy 等,我们知道这些化石是中泥盆纪下部常见的种属,其中 Galceola sandalina 是欧洲中泥  相似文献   

8.
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最早始自贵州,丁文江等对该区泥盆系的分层,在华南泥盆系分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贵州泥盆纪生物群却研究得很差,许多重要的门类如腕足类、珊瑚尚缺乏系统描述。在地层方面,对于海相中泥盆世早期沉积的特征、分布一直不清楚,至于贵州西部泥盆系的发育情况更无正式报导。1959年以来,地质部第四普查大队对贵州境内的泥盆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动物羣,并确立了一些新地层单元。本文所描述的这批重要化石,即由第四普查大队金晓华、刘朝安等最早发现,继由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和笔者等,分别于1960—  相似文献   

9.
泥盆纪沉积在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动物群丰富多彩。但至今尚没有一篇专门论述新疆地区泥盆纪时期任何门类化石的著作,这就给予在开展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确定该时期地层的时代和对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笔者最近对天山东段古生代晚期古地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在泥盆纪吋,天山南北分属两个古动物地理区;北天山属北美—哈萨克斯坦类型,南天山则和西欧—烏拉尔类型相似陆赜蚬憷?山系发育,处于中、苏两国接壤地带。因此,该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两国地层的对比,确定古生物地理分区,实具有头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绪言近年来轮藻化石曾发现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泥盆纪、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其中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发现最多。本文所描述的就是青海柴达木盆地红三旱Ⅰ号、鄂博梁Ⅰ、Ⅱ、Ⅲ号及冷湖Ⅶ号5个地区第三纪地层所产的轮藻化石,计1科、4亚科、8属、42种、6亚种和1变种,其中包括27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柴达木盆地轮藻化石的分布以盆地中心最为丰富,如鄂博梁Ⅱ号、Ⅲ号及冷湖Ⅶ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 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 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 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 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笔者在研究华南泥盆纪地层和鉴定各野外队所采集的泥盆纪化石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的腕足类材料,由于标本零散,或保存不佳,或数量太少,故迄今未予描述。1959年为编制南岭、川滇等地区化石手册,曾把该区有关化石进行整理。其中大部分已在国内文献中记叙;但亦有若干新种,考虑到其分布较广,层位稳定,为使广大地质工作者能及时掌握,故在“手册”中曾初步命名,并予以简述。目前化石手册即将出版,为遵循古生物命名规则,将这些材料记载于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15.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17.
1958年,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陕西省山阳县一带进行区域地质测量时,在所谓早志留世地层中采集了许多化石,计有床板珊瑚、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等。据该队资料,该地地层岩性下部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钙质千枚岩,薄层灰岩;上部为石灰岩、千枚岩、砂岩,共厚约400余米。其与下伏早中奥陶世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复中、晚志留世地层呈整合接触。床板珊瑚等化石采自上部灰岩层中。  相似文献   

18.
富贺钟地区钨锡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纪地层中,但泥盆系并非矿源层。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板溪群下部到康氏面附近的富矿地层和岩浆岩。具过渡型特征的花岗岩控矿十分明显。燕山中晚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发展,对成岩成矿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本文所介绍的头足类鹦鹉螺化石是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两先生在湖北长阳县南面的多宝寺一带艾家山统下部地层中采得的。据杨、穆两先生的意见,将艾家山统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化石带:  相似文献   

20.
1955年9月杨敬之先生及王水在川北江油县马角坝中泥盆纪石灰岩所夹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中采集了很多小化石,笔者等在其中发现一种轮藻类的藏卵器(Oogonium)化石,即本文所描述的Sycidium。和此种化石共生的有介形虫化石。根据侯祐堂先生的鉴定,这些介形虫化石是属于中、下泥盆纪的类型,而不像上泥盆纪的产物。Sycidium 属于Sycidiaceae 科,外形作球状,藏卵器为16行、18行或20行纵分排列的许多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外表,由于钙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钙化不完全则成小凹陷(pits)(见插图1之b 和插图2之b),钙化完全则成小突起(tu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