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晨阳  褚建勋 《科普研究》2021,16(1):65-75,85
以科学传播领域两本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为研究对象,采集两刊2000—2019年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发文空间分布、作者机构、合作网络、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等方面展开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存在帕累托定律和学术地域差异.科学传播研究议题经历了从媒介内容分析、公众参与研究到气候变化、前沿科学议题研究等的转变,有关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逐渐进入学者视野.我国科学传播研究既要紧跟国际前沿,又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形成自身的研究旨趣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用"climate change"作为搜索词,检索《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期刊中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献,并从文献的类型、出版年份、国家/地区分布、作者背景、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用定量的数据反映科学传播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科学传播》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共计33篇;科学传播领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研究在全球分布是极不平衡的,欧美论文占据了论文总数的90.9%;科学传播领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研究视域极其广泛,除社会科学之外,还涵盖了环境科学和健康科学,表现出较强的跨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纲》(The Outline of Science )是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兼科普作家John Arthur Thomson (1861—1933 年)主编的高级科普巨著,于20 世纪20 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民国时期科学传播研究 的典型案例。本文以《科学大纲》、其英文原著以及当时的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英文原著的科学 传播理念,以及《科学大纲》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表明,《科学大纲》的翻译、售价并不能令当时 的读者满意,对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当时将传播重点放在了汤姆生强调的科学的趣味性方面,对 于科学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的动态发展等方面传播不足。  相似文献   

4.
高健  陈玲  张会亮 《科普研究》2015,10(5):51-55
本文基于国内外科学传播相关案例,从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沟通交流、科学家如何展示研究成果、科学 家参考公众心理特点谈论科学风险等方面,对《科学家与媒体交流指南》报告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基于此,本文 进一步提出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三点建议: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大众媒体的作用; 科学家应以足够审慎和负责的态度、简明易懂的通识语言与公众交流;科学家应谨慎表述和传达研究成果所带来 的风险和收益。  相似文献   

5.
王寅 《科普研究》2012,7(2):42-50
对《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1992年以来10次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及前后一周的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科学类报道进行了新闻框架分析。从新闻标题、新闻图片、消息来源、引语等分析单元入手,研究了两份报纸气候变化科学类报道的主要议题和科学知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罗勇  高云 《科普研究》2012,7(5):46-50
在气候变化科学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问题,表现为与政治立场有关、与行业发展有关、与学术观点有关以及与媒体宣传有关的利益冲突等。为加强和改善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应进一步坚持以公众利益为优先的科学伦理;推动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要求科学家要为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全过程负责;建立完善包括利益冲突公开和回避在内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道德规范;强调科学严谨的媒体职业操守;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从根本上夯实科学传播的能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梁轩 《科普研究》2021,16(1):86-93
以中国第一本图文并重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画报》在中国近代科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画报从引入中国起,就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这为《科学画报》承担科普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科学画报》相较于其他科普媒介的种种优势,又使其成为近代能够覆盖更多受众的科普媒介.此外,《科学画报》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新闻和娱乐功能的话语体系,也使其能够很好地承载科普的功能.民国时期《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使科学从科学共同体走近民众,为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科学画报》的传播研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传播政策指导着科学传播活动的组织、开展、监督、评价等各个方面,保证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发达国家为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科学传播政策的制定理念、制定过程、倡导内容、实施机制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符合本国阶段性目标要求,从“公众理解科学”转向“公众参与科学”,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系统化建设科普能力,监督科普政策的执行和效果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馨文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1):12-21,94
《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是涵盖科学技术与公众互动关系各方面研究 成果的学术期刊,具有深远国际影响。本研究以2005 至2014 年间SSCI 期刊《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刊登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综合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统 计和内容分析,并分析数据,讨论近十年科学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热点和趋势,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作者和国家分布、引用、被引和共引网络等类目。本文希望通过对最近十年的文献分析,不仅在宏观上看到 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变化,也能从相对微观的研究议题、涉及学科和研究方法等维度总结出特点,为今后公众 理解科学特别是中文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社会热点和科普焦点不断涌现。从事科学传播和科普研究的工作者,不仅仅要说清楚怎么做科普,还要对"科普普什么"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科普普什么"涉及科学传播工作者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给公众提供一种客观公正的观念。由此,围绕"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2011年第1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引人关注,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全球气候的谈判中,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却有很大不足。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了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析与面向气候变化科学家及科技记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得出那些造成媒体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不充分的社会的、科学的和传播方面的因素。在中国,缺少制度化的科学传播途径导致了媒体对这一题材上报道能力不足。在传播技术上,缺乏对科学争议、细节和与读者相关性的报道,则让这类新闻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黄婷 《科普研究》2012,7(2):22-28
在广义上的科普发展到科学传播的阶段,对公众需要了解什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都更加关注了,从而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了解也经历着一个从定性研究到定量调查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维度——内容、方式、对象来看,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都需要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至于如何结合,则应在科学传播的实践中寻找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社会科学文献索引(SSCI)数据库中能够检索的近400篇相关文献及部分中国国内研究,系统考察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近20年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公众不接受转基因的社会与心理因素的研究。本文指出,科学家在转基因传播中忽视了公众的关切,媒体的偏见性报道及科学信息传播与媒体传播的错位,知识在塑造转基因态度方面发挥的有限作用,以及公众对体制的不信任,是造成他们无法接受转基因的主要原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我国科学传播学者在探究和解决转基因这类科学争议题材方面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可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传播的挑战:“欧洲研究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在欧洲32个国家进行的公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了当今欧洲公民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方法。文章还将此次调查与美国和中国近来开展的类似调查进行了比较。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当前欧洲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文中还就欧洲委员会(EC)近期为了推进整体传播,以及科学传播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介绍。欧洲委员会研究理事会正积极参与到将欧洲委员会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传播给媒体和一般公众的活动当中。为了使得研究工作的目标和结果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流获得公开,研究项目协调人和团队领导人得到了各种支持和帮助。文中还提到了欧洲委员会用以加强对研究成果进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在布鲁塞尔召开的“2005欧洲研究传播”会议。  相似文献   

17.
周怿  张增一 《科普研究》2017,12(1):34-40,105
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学术界对环境议题也日益关注,形成环境传 播这一新的综合性交叉学术领域。本文首先梳理了环境传播的概念,其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传播产生 的背景及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然后以《环境传播》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环境传播研 究的主要领域、理论与方法以及热点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环境传播的学科性质和特征进行探讨,希望有 助于我国学术界重视和发展环境传播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隋明晓 《科普研究》2010,5(2):43-48
五四时期,以《科学》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意识的启蒙。作为科技传播的形武之一,《科学》杂志的广告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五四时期《科学》的广告,提出五四时期《科学》杂志的广告通过搭建“传受平台”而间接发挥其建构功能的观点;同时探讨了《科学》广告传播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意识的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任杰  刘萱 《科普研究》2016,11(2):24-30
科学传播受社会语境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作用程度及效果在 不同的时间和区域中存在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当前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共同经历着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转变、科学与 公众的关系转变,以及新媒体崛起带来的挑战。我国,一个地理多样性颇丰的国家,其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的发 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上述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得我国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在具有各国科学传播 社会语境共性问题的同时,带有着突出的本土特征。我国公众的科学传播需求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征,新媒体技术 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跨越性变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特征。基于上述考虑,我国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特色的科 学传播策略,逐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公众科学传播体系。本文关注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建议将 社会语境因素纳入科学传播研究视野,拓展多元社会语境中我国科学传播体系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