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传统村落蕴含着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态智慧。基于图式语言理论,文章分析陕南三种不同地理单元村落在营建过程中的景观空间特点和空间演化特征,从选址、布局、演进三个维度归纳出村落营建的适宜性模式。研究表明,陕南村落三生空间的景观可识别提炼为“55字—35词—21词组”,景观要素通过组团、放射等形式形成多尺度的景观空间。村落的空间组合逻辑包括关联性、并列性、叠加性、网状化、组团化、线性化六种词法,以及尺度性、时间性、秩序性、本土性、修辞性五种句法。最后,村落营建适宜性模式可归纳为平原盆地背山面水积聚型、低山丘陵依势而建分散型、高山山腰河谷嵌入带状型三种。研究成果对于指导陕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水空间格局所蕴藏的生态智慧,对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村落良洞村的格局符合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田园的选址需求,整个村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村落选址、结构布局、建筑特色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当地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  相似文献   

3.
传统街巷是构成历史村落形态的骨架,是村落整体保护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太行山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街巷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归纳出其价值特色,而价值特色突出体现在形态美学特色、复合功能特色、生态技术特色等方面。进而在对传统街巷更新现状问题梳理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街巷的价值评估,依据价值程度,提出适宜性的保护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南方建筑》1999,(4):92-94
本文借鉴当代可持续发展现,阐述徽州传统古民居(村落)在规划选址、营选技术和水口园林等方面蕴涵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生态观,分析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提出“更新、保护、改造”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的水适应性是其传承至今代代村民积累保留下来的宝贵生态智慧,文章通过分析村落选址、布局形式、空间秩序等空间布局中的防洪防灾手段,研究其水环境管理理念,以求为传统村落的水系系统保护及村落改造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民居(村落)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 《华中建筑》1999,17(3):1-3
文章借鉴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阐述了徽州传统古民居(村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水口园林等方面蕴涵着可持续的技术与生态发展观,分析了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并指出“更新,保护,改造”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湘南地区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的民风习俗,这深刻影响了其传统村落的形式和发展。郴州市桂阳县的阳山古村是湘南地区遗存和保护较为完善的传统村落之一,该文通过研究该村落的发展历史与人文风气,分析其村落颇具匠心的选址布局,道路交通、防御、引排水系统的规划,以及村落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形制、建造、装饰特点,充分体现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特点,以及传统单姓氏族依靠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相似文献   

9.
论文针对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新乡村建设均质化布局对传统聚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并结合对黑龙江省鄂温克乡索伦村、宁安市小朱家村等地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对传统民居聚落布局的肌理、公共空间系统、村落建筑风貌、择地选址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一种研究分析传统村落布局特色的新的视角和理论。论文总结和归纳传统村落布局中的特色与智慧,为黑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丰富的乡土文化。本文以亚者造组村为例,主要从村落选址与布局、村落建筑、村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传统村落中的生态自然观,以及各个部分间的融合关系,为我们获得新的设计借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水网密集、山峦更迭的生态背景,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的营造特色。将传统羌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分为生态格局、支撑系统与民居单元三项基本内容,归纳出传统羌族村寨“山 - 林 - 水 - 寨 - 地”的人居环境生态格局特征、支撑系统的防御性特征与民居单元的山地性特征。以四川省理县老木卡河谷羌寨为例,进一步从村寨布局与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具体阐述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营造的生态特色、防御特色与山地特色,为传统羌族村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与传统型乡村景观规划相比突出体现在节地、节能、治污、保护等方面,规划设计融入了人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学、乡村旅游学和可持续原则的思想。针对目前乡村景观规划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外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章榕  宋尧佳 《园林》2021,(5):74-82
重庆城郊四山管控条令制约下,其管控范围内的乡村建设行为受控,造成配套设施欠缺、产业发展低效、传统文化流失等现实问题,如何统筹四山保护要求和乡村发展诉求,成为四山保护的紧迫课题。旅游产业发展是四山地区村落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其适宜性建设途径和创新运营机制探索是协同四山生态保护与村落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北碚龙王村为例,提出生态保护格局建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生态化产业规划、乡土传统景观营建等景观规划路径,以期为四山保护背景下村落发展规划实践提供借鉴,为协调城郊乡村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适宜性方法提供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今雾霾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江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不仅需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江南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融入区域环境的生态引领思路",协同区域环境簇群式生长;提出"构建山水村融的生态网架"作为宏观调控传统村落生态格局。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借鉴,并根据江南传统村落水网丰富的特点提出"弹性化的海绵村落生态网架"构思,构筑传统村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为指导江南传统村落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湘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选址、布局、形制、材料与构造等方面所蕴藏的大量生态智慧特征,以积极化的理念总结其中的生态技术与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利用自然要素和采用协助自然要素的生态技术来创建适应环境的、反映地域特征的聚落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美誉的江西传统村落之渼陂古村为例,重点剖析了基于传统生态智慧引导下的渼陂古村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理水系统。从村落与外围水系的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的排蓄系统和建筑庭院内部的排水系统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渼陂古村理水生态智慧的流程与框架,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理水系统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经验,提取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实践的思路和方法,为当前特色村镇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受传统哲学思想支配,体现了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本文从阐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观念着手,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揭示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中隐含的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最后指出了传统民居的生态环境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辉  朱颖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2024,40(4):116-122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 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相似文献   

20.
The severe problem of rural vernacular houses in northwest china is low thermal comfortableness with high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winter. Under such circumstance,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that create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inclement local weather by low cost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Ningxia Province, Jianfuqiao village, the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are presented. By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buildings, the testing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analysis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ssive used solar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