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旸 《建筑与文化》2016,(8):230-231
文章基于聚落层级和住宅层级两个居住空间层级,对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傣族村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傣族的宗教信仰、风水观和伦理道德观对傣族村寨的结构布局、中心、边界、结点以及住宅的空间布局等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傣族村寨中一些独特空间形态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村寨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人、场所、环境之间的感情连接主要体现在空间依赖、场所精神、归属感和安全感等方面.从人文地理和场所精神的角度分析传统村寨的空间格局、建造手法及环境关系,可以观察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点对村寨聚落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中物质层面与精神感受的联系纽带.人对环境所产生的家园依恋是建造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云南省傣族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发展出现了许多近汉的傣族村寨称为"傣勒"主要分布于德宏地区,"傣勒"型村寨在外部空间中展现出许多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傣勒"型傣族村寨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习性的了解。因此本文通过对德宏芒晃村的深入调研来分析"傣勒"型村寨外部空间的特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民族。  相似文献   

4.
杨庆 《云南建筑》2005,(3):88-90
从云南傣族传统聚落的形态演变,分析傣族聚落的构成特点,概括傣族聚落的形态特征;从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云南傣族乡土建筑的特色。本文摘自作者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WHC)资助研究项目“Thematic Study on the Ethnic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Da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as well as that in Vietnam, Thailand and Laos”,项目编号4500014241。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具有独特的环境—文化因应特征,与中原汉族地区的聚落在空间形态和营建模式上有很大差别。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从"主位"视角出发,发现傣族对地形、形貌的选择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创设的8种聚落类型;从"客位"视角阐述寨心和寺心的"双中心"特征、"山-林-水-寨-田"的区域分布、水网与路网的路径编织三方面特征,试图构建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的建成环境模型。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民族地区风土聚落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7.
傣族民居的保护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文峰  吕珏 《工业建筑》2007,37(1):38-41
回顾了传统傣族民居的环境亲和性,介绍了当前傣族民居建设对村寨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对傣族民居当前常用的一些结构形式进行了初步评价,由此引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傣家传统竹楼的思考,并提出了振兴竹楼以保护村寨生态环境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董丽  安红菊  张宇 《住宅产业》2022,(12):19-22
少数民族村寨是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的载体,随着城镇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寨空间形态被破坏。因此,需要对其空间形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便于民族村寨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本文以辽东地区满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结合人类社会学,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句法等量化分析方法,从村落的宏观分布特征到个体聚落的空间形态结构,揭露辽东地区不同地理环境对满族村寨聚落空间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婆娑竹影,青青林木,还有裹在这满目葱绿中的栋栋傣楼,穿行飘逸于绿影竹楼间的傣家“仆少”……这就是傣家人的聚居地,充满了神奇,令人遐想,也令人神往(图1)。 村寨 傣人营村建寨,自有一些规矩,但空间形态上的法度,却几乎没有。一般说来,傣族村寨多建在平坝上,不设寨墙,村寨的规模也没有一定之规。寨址选定之后,最重要的村落营建活动就是“立寨心”、“设寨门”。在版纳,即便是佛教传入以后,傣族的原始宗教依然盛行,与佛教一起成为傣族主要的两种宗教形式。寨心和寨门就是傣族原始崇拜在村寨建设中的投影。 寨心是村寨的…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吐鲁番地区聚落形态为研究对象,从地理气候的影响、地貌地形的影响、地方材质的影响等自然因素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新疆吐鲁番地区民族聚落形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陆泓  王筱春  朱彤 《建筑师》2005,(3):56-61
笔者经过数年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中国傣族古城聚落地理,归纳傣族古城的指标体系,有如下结论:娜允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历史文化古城。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娜允是为世界提供历史悠久、已经消亡的华夏傣族土司文化最真实的特殊见证。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是傣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向世界展示了娜允傣族社会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应该积极保护娜允古城,使其成为世界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李维  关文灵  李东徽 《山西建筑》2011,37(3):195-196
针对目前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建设都存在的规划模式雷同、创新性不够、不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等缺点,提出了西双版纳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中结合傣族文化的观点并作了具体阐述,以期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瑞华 《中国园林》2004,20(4):8-11
傣族植物文化就是傣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和植物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中发现傣族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上有一整套的思想和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园林比较,两者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似之处.通过多年对傣族植物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我们把它应用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取得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新的园林流派--傣族园林.  相似文献   

14.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史天亮  潘文霞 《山西建筑》2009,35(25):71-72
结合代县收费站扩容改造工程,对交通量进行了预测,提出了该收费站扩容改造的原则和标准,对代县收费站的改造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以解决拥堵站点的扩容改造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收费站应急保障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07,25(4):90-92
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各地傣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研究和抽象提炼,将云南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原型"——正房与前廊的二元空间构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空间构成的共性与特性,进而深入了解这些建筑特征的演变方式及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便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精华及其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为刻画黔东南苗族聚落在城镇化、旅游化作用下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别以乌冬苗寨、郎德上寨为例,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空间"为"节点",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轨迹"为"联结"构建公共空间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比其节点聚集度、模块化分析、联系强度等指标所反映的功能、层级、关联、布局结构特征.研究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