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颖 《舰船电子对抗》2015,38(2):4-6,14
由于远距离支援干扰机技术性能的不同,不同的干扰阵位对敌方防空系统产生的干扰效果也不尽相同。基于支援式干扰下的雷达探测模型,分别从距离、方位和高度3个方面对干扰机阵位选择对雷达最大探测距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干扰机阵位设计和作战应用的原则,可为干扰飞机掩护作战编队执行任务时的航迹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压制干扰条件下预警雷达探测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了典型的电子战飞机。考虑电子信息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面临的威胁,分析了噪声压制性干扰下的雷达干扰模型。对雷达在单干扰机和双干扰机作用情况下的作用范围进行仿真,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数学的干扰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干扰效果评估在电子战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有多种方法来评估雷达干扰效果。运用模糊数学理论,针对单部干扰机对单部雷达的干扰问题,详细地考虑了影响干扰效果的干扰时机、干扰频率、干扰功率、空间电磁环境和干扰样式与抗干扰措施等因素,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实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取得了较好效果。单部干扰机对单部雷达的干扰效果评估是组网干扰机体系对组网雷达体系对抗效果评估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认知电子战技术的发展,干扰机电磁对抗能力大幅提升,为有效对抗智能化干扰机,雷达需采取智能博弈抗干扰技术。文中围绕雷达智能博弈抗干扰技术发展现状,从相关理论基础、干扰感知、智能抗干扰策略学习方法、雷达/干扰博弈抗干扰方法梳理相关技术原理和代表性工作,并进一步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站干扰机载预警雷达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机载预警雷达的干扰是地对空雷达干扰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通常采用多部干扰机同时干扰一部雷达。本文推导了多部干扰机干扰空中预警雷达的干扰方程,仿真了多系统联合干扰机载预警雷达,地空干扰系统掩护运动目标时目标的暴露区。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为干扰站的有效配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预警机雷达能够远距离探测海上舰船编队,对编队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威胁,舰艇编队应合理利用编队多部干扰机对预警机雷达进行干扰,掩护编队内其余舰船进行机动。文中在多干扰机条件下雷达目标探测概率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以编队中心为参考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两个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指标。通过仿真实验,对舰艇编队多干扰机协同干扰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指标可以有效描述舰船编队不同干扰机部署情况下受掩护舰船目标的安全活动范围,可为干扰机协同干扰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前雷达采取射频掩护手段后能够普遍降低干扰机对雷达的干扰效果,为了对抗射频掩护这一抗干扰措施,本文通过对目前雷达常采用的掩护脉冲波形设计及对雷达干扰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仿真后得出间歇采样干扰样式凭借其脉冲内收发特性依旧能够对掩护脉冲进行有效干扰.并且根据作战需要合理设置干扰机参数,间歇采样直接转发和循环转发能够产生...  相似文献   

8.
对干扰机运动模式在SAR电子战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雷达电子战中,雷达可以采取多个天线以零点陷波的方式将干扰消除。对于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零点陷波将引起方位向收发方向图的改变,从而导致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图像的恶化。该文通过解析分析给出了干扰机的运动形式与方位双通道抑制干扰时SAR图像恶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于指导合成孔径雷达电子战中干扰机的布置,以达到最佳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9.
由于单架干扰飞机所具备的能力有限,通常采用多架干扰飞机形成编队的方式,对地面防空雷达或组网雷达进行干扰.在这种多机协同对付多个干扰目标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地对干扰机进行任务规划,对干扰目标进行合理分配,是飞机协同的关键问题所在.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实时为飞机编队中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使飞机编队达到最大的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10.
支援干扰是掩护重要空中目标的电子防护手段,在海上编队作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援干扰的核心问题在于怎样合理分配编队干扰资源以及如何确定干扰机与被掩护目标的最佳空间位置关系并达到最佳干扰效果。通过雷达干扰的空间能量方程,在分析单部干扰机进行支援干扰时压制区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多部干扰机的压制区域模型。用MATLAB语言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了在单部以及多部干扰机条件下的干扰效果并绘制了压制区域图形。  相似文献   

11.
掩护固定目标时雷达干扰机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部干扰站及多部干扰站掩护固定目标作战态势进行建模,并利用空间几何关系,从能量的角度推导出了单部干扰机及多部干扰机掩护固定目标时雷达暴露区的数学模型,并对多干扰机不同配置情况下的暴露区进行了仿真对比.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说明了干扰站在不同配置情况下对敌方雷达压制效果的影响的不同,并提出了在满足不同战术要求条件下的地对空雷达干扰站数量需求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典型数据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应答式干扰机可有效干扰主动雷达导引头,使其偏离真实目标,降低杀伤概率.为了对抗应答式干扰,分析了掩护脉冲对导引头信号处理的影响.并在不影响导引头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针对工作于短存储模式下的应答式干扰机,仿真分析了采取增量消除前后掩护脉冲的抗干扰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不采用增量消除技术的干扰机,可在探测脉冲之前设计一个宽脉冲掩护信号或脉宽相同、频率不同的掩护信号;而对于采用增量消除的干扰机,只要掩护脉冲脉宽足够大即可达到抗干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干扰系统对单部雷达干扰暴露区的算法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干扰系统在当代电子战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利用干信比通过干扰方程对分布式欺骗干扰及噪声干扰的效果进行了计算及研究,对于评估干扰机的干扰效能、计算雷达的探测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战场活动目标侦察雷达的相控阵天线,提出在雷达搜索空域内每个波束宽度中部署一部投掷式雷达干扰机的干扰方式,以掩护圆形等效区域内的活动目标为战术背景,采用悲观准则进行投掷式雷达干扰机的排布方式、投掷位置、投掷时机和使用数量等战术要素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能快速计算投掷式雷达干扰机作战运用的战术要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够迅速准确地对进行支援干扰时的多部干扰机做出分配,以突防任务为作战前提,分别从干扰机的干扰程度、干扰位置部署和干扰角度3个方面设计了新的干扰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了针对突防路线的雷达干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新的干扰效果评价指标对干扰资源分配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仿真绘制了干扰区域图形并设计了突防航迹区域的GUI仿真界面,并由此得到新的干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下的干扰资源分配。仿真结果表明,分配方案对执行突防路线规划任务前的雷达干扰资源分配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突防路线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舰载雷达有源干扰机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的特点,讨论了雷达有源干扰设备在适应密集复杂电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有源干扰效果的技术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密集电磁环境下雷达信号实时跟踪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代电子对抗中 ,信号环境日益密集、复杂 ,新体制雷达不断涌现 ,其抗干扰技术不断完善 ,所有这些都对电子战的信号分选 ,尤其是信号的实时分选与跟踪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简述在密集的电磁环境下 ,干扰机对威胁目标稳定跟踪的方案设计及波门内几种常见干扰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箔条走廊掩护飞机编队突防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箔条干扰走廊掩护攻击机突防的作战效能问题,以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WSEIAC)提出的模型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影响箔条走廊的压制性干扰效果及攻击机群突防作战效能的性能指标,从实战角度提出了箔条压制性干扰掩护攻击机编队执行突防任务的WSEIAC模型及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给出了效能评估的基本过程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为复杂电磁环境背景下的电子战装备的作战效能综合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博弈论,研究了在雷达与干扰机对抗过程中我方雷达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抗干扰技术来提高探测范围,基于远距离支援干扰建立雷达电子对抗模型;根据基本雷达方程,得到雷达在无干扰和不同干扰方式下的探测范围;在以往提出的抗干扰改善因子基础上,根据不同干扰方式下干扰机发射信号带宽的改变,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干扰改善因子,建立了雷达与干扰机之间的抗干扰改善因子矩阵;利用纳什均衡理论对这个矩阵进行求解,得到最佳抗干扰改善因子以及雷达与干扰机采取的策略集概率分布;根据抗干扰改善因子与雷达探测距离的关系,仿真得到雷达采取博弈策略与干扰机进行对抗时的探测范围。经验证,采取博弈策略进行抗干扰可以有效提高雷达的探测范围。  相似文献   

20.
在需要对多个目标进行干扰的情况下,提出多机协同干扰技术,即指挥中心根据不同干扰机对抗不同雷达的干扰效果,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运筹学方法求解该模型来得到最优的干扰策略,实现目标分配和干扰资源分配等目的,再将任务下发给系统内地面和空中的多个干扰机,以取得最佳的整体干扰效果。最后,进行干扰目标分配的仿真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