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和伞护物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识别滇池沿岸鸟类适宜生境,完成生境制图,并利用最小成本距离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及优化鸟类生境网络。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识别环滇池湖滨水陆相交区域为鸟类高适宜区生境,距滇池一级保护区距离与植被覆盖度是影响鸟类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2)生境制图结果显示,高适宜区生境以湿地与林地为主,两者占比分别为39.34%和28.67%;3)基于最小成本距离模型构建了滇池沿岸及昆明城市范围内的鸟类生境网络;4)基于电路理论识别了生境网络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改进网络的连通性。研究成果形成鸟类生境识别和网络构建的系统方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的城镇发展建设,需要切实平衡人与自然的空间发展矛盾,应用多源数据分析和判断如何建设一个体系更健康、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具有重要的规划探索和实践意义。选定目标鸟种,研究建立其潜在生境空间参数指标体系,运用多源数据分析潜在生境、廊道和踏脚石增设需求。构建以鸟类生境为代表的特定类型生境网络、指导城市绿色空间布局。随着多源数据获取成本的逐步降低和物种类群生境参数的逐步深化发展,该方法在研究城市生境网络构建和绿色空间布局上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格局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深远。本研究基于InVEST和CircuitScape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莱州市区域生境时空演变,评价生境保护重要性,建立了五级保护机制。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境连通网络,形成城市生境质量整体保护结构。研究显示生境质量略有上升,东部山区、胶东丘陵和西北部沿海湿地水田生境质量最高,大基山生态景观屏障区最优。滩涂湿地、湖泊河流、灌草地是最受环境退化影响的生境类型,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人类干预程度高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主要分布在莱州市中心附近及交通干道周边。最后,根据生境质量提出策略,希望在保持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平衡的同时,提高生境质量,促进未来城市规划与栖息地保护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分别阐述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并对绿化树种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同时提出了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以营造出具备良好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是评估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及水环境治理工程经验,基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水环境整治理论,针对滨水岸线中\"淹没区\"\"岸坡区\"和\"岸上区\"3个分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生境构建策略和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 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 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但快速城镇化发展会对城市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冲击。针对作为首都城乡交界区域的第二绿化隔离地区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鸟类因其广布性、环境敏感性和易观测等特征,是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从综合现状本底调查与保护价值分析入手,通过GIS平台与InVEST模型,综合理论层面模拟结果与鸟类实际观测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发现其拥有较好的生态本底,其中鸟类资源尤为丰富,但受到人为干扰较大,生境呈现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特征。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构建“分级、分区、连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体系,从“核心保护”“提质增绿”“网络连通”3个方面具体落实保护规划内容,旨在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发展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共同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相关政策体系趋于完善,科研学术领域日益重视,地方各级政府陆续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科学研究和保护规划编制3方面入手,结合自身编制规划的工作经历,全面系统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总结国内各地区保护规划编制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全面推动我国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是将原始生态环境数据和生物信息应用到城市自然保护和生态空间管理决策的有效途径。生境单元制图对于揭示城市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探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控的生态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了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对比和评述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案例,总结了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展望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在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的人工湿地能提供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对恢复城市生态起着重要作用。但当下许多人工湿地的植物群落存在多重问题,稳定性差,生态价值严重削弱。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阐释了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和稳定性,论述了生物多样性对其稳定性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途径。参考国际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提出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六大法则,并结合生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高生态效益、高稳定性的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构建途径:(1)选择可为植物构建高质量生境的物种和群落结构;(2)选择可为动物构建高质量生境的物种和群落结构,实现动植物对群落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期为构建高生态效益的人工湿地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提出以城市绿色空间为载体,选取不同生境类型、对城市化适应能力不同的物种为目标物种,结合物种观测数据和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估模块进行生境源地的识别及成本面信息的提取,应用最小成本路径综合模拟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的方法。以南京为例,选取了9种鸟类作为目标物种,分析了其现状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结果表明,迁移能力和城市化适应能力对物种分布的范围和生境类型的广泛程度影响较大。现状网络对城市化适应能力强或迁移能力强的物种较友好,对城市化适应能力差且迁移能力弱的物种有严重不良影响。对于综合的网络,中部的核心区多但被建设区割裂,北部的核心区少而分散,南部的核心区少但联系紧密,三部分的主要连通性结构为滁河、溧水河、秦淮河、秦淮新河和较连续的山林地或水库坑塘。此外,在半自然生境斑块内也生成了许多分散路径,部分联系紧密的斑块形成了组团结构。最后,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风景园林行业基础性标准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势修订。通过对新旧标准的总则、绿地分类、绿地的计算原则与方法等内容的对比分析,认为新标准具有突出城乡统筹思想、强调多规合一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原则、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留出弹性控制空间等革新亮点。对耕地是否属于广义绿地、城乡绿地率的统计意义等内容提出疑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管理的主要依据。本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历史沿革、规划种类、规划范围、绿地的定性、定量、定位、规划性质与深度、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方式等问题作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蓝绿空间系统规划作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是传导和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引导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和建设实施的重要途径,是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突出亮点。编制的重点是中心城区的城镇发展区层次,应包括总则、系统布局、用地分类规划、蓝绿空间控制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实施等内容,应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优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编制技术路线。作为专项规划,还应在现状评估体系、多元规划实践的技术体系、相关规划协调、规划传导机制、面向实施的政策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