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日本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占到其进口总量的约87%,其中最大的两个进口来源国是沙特和阿联酋,卡塔尔、伊拉克、伊朗等其他中东国家的供应量也不容忽视。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原油进口依然会非常依赖中东地区,这种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在中东的外交及能源政策。日本在中东各大产油国做了广泛的投资和布局,分析其特点:首先,日本将油气供应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议题,通过大量的投资和全面合作来确保自身在资源国的利益。其次,日本在研究规划现阶段和未来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长期能源战略,在中东地区锁定了长达数十年的油气权益。日本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中东外交政策,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逐步提高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要做好长期规划,重视长期合作,建立充足且稳定的原油生产供应来源。提前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能源布局非常重要,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油气资源国合作开发油气资源,并进一步争取油气权益。同时还要考虑多元化油气来源,在中东地区多个资源国进行投资以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2.
业内将美国、中国、俄罗斯、沙特4个影响最大的国家称为油气G4。美国页岩油气的快速发展,使其油气生产、消费再度居全球首位,并成为出口大国。但随着能源转型,特别是在页岩油气产区、产层上若不能实现战略性的接替,这一情况可能会有重大变化。中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大国,近年石油产量降至2×108t以下,但天然气产量却有较快增长。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亦得益于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必须在产区、产层上要有重大突破的门槛。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持续增长,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中的短板。俄罗斯是世界首要的油气生产大国,以油气当量值合计为世界第一出口国。但油气生产上的战略性开拓无大的进展,经济发展较慢,致使油气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无重大发展。沙特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以及日趋重要的油气消费国,拥有以其产量主动升降而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加上有中东产区作后盾,地缘油气博弈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得不重视沙特和中东的作用。世界油气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的出现,使需求(进口)方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南亚成为油气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由OPEC发展形成的OPEC+集团也为世界石油格局注入了新的...  相似文献   

3.
陶短房 《能源》2012,(2):34-35
中东是中国石油供应的最重要地区,确保海外能源的安全供应,成为温家宝总理海湾三国行的重要使命。 1月14-19日,温家宝总理先后访问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 这次海湾三国之行适逢“阿拉伯之春”一周年,中东、北非形势波澜起伏,美伊关系紧张,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施压、希望各国响应美欧发起的对伊石油禁运,伊朗则以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相抗衡的微妙时刻。 2011年,伊朗是中国第三大原油进口来源,占总进口量比例的11%。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  相似文献   

4.
持续动荡下的利益保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兴球 《能源》2011,(9):88-89
尽管中东形势还未给中国能源进口造成重大影响,但如果动荡持续不能平息,油气供给渠道必将会发生改变,从而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强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欧佩克、经合组织(及其下属的国际能源署)的实际作用已明显降低,不少人把目光聚集在4个油气大国(美、中、俄、沙特),即油气G4上。美国是世界一流的油气生产国和消费国,并将成为重要的出口国,而且还拥有影响世界油气市场的巨大软实力。俄罗斯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油气出口市场贸易量居世界首位,并且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沙特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以及日趋重要的油气消费国,是欧佩克和中东石油政策的"领头羊"。中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大国,影响世界油气市场的软实力正快速增长。中国也是油气G4中唯一的油气进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国激烈争夺的出口市场。当然,油气G4自身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为拐点,世界油气市场已形成新的格局。总体上供大于需的局面使消费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生产和消费中心日趋多元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弧形带成为油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金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石油交易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合作共赢成为世界石油格局的主流。面对世界油气新格局,中国应加速对油气产业链的全面改革,增强油气实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要深入研究油气G4,重视油气G4间的合作,全方位利用多种平台,促进引领国际油气合作。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短期内石油需求量和进口量仍会不断增加。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或局部的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都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中东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地,而中东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加强与伊朗的石油合作是保障中国石油稳定供给的一个重要实践。伊朗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且是对西亚、中亚和南亚都有重要影响的地区性大国。9·11事件之后,中亚地缘格局的改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全球油气生产大国,与日本的经济互补性强,但双方的能源合作尚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俄对日石油出口仅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4%,在日本进口的LNG中来自俄罗斯的气源仅占9%,两国在油气合作方面应该大有潜力可挖。中日两国一直在寻求通过油气进口多元化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日俄能源合作对中俄能源合作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对于与中日两国的能源合作,俄罗斯所持态度一直比较中立。俄罗斯采取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出口多元化的对外能源合作策略,而且其油气出口重心不在亚太地区,再加上日本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意图,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日在与俄能源合作中的竞争不可避免,且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日本一直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问题上排挤和提防中国,争取与俄罗斯开展长期稳定的油气合作,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两国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中的竞争关系,树立竞争意识,力争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行业结构变革的机遇。加快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为中俄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8.
舟丹 《中外能源》2013,(2):86-86
未来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能源发展大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资源。这是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随着欧美能源需求的持续下降,中东、加拿大、俄罗斯等能源出口国都在更加积极地寻找需求方,中国已经成为其首选目标。中方应抓住这一时机,不断加强面向全球的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贸易及科技合作,加快推进中缅等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加强远洋石油、液化天然气运输能力建设,建设完善的能源贸易基础设施.增强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两国是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补充、安全上相互信任、国际问题上相互协调的新型国家关系和合作模式。近年来受益于政治高度互信和平等互利原则,中俄两国能源设施联通取得重大进展,能源贸易规模不断创下新高,能源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当前,中国作为油气进口第一大国,对外合作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更大力度的开放合作来不断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前景不明、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加剧了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油价的剧烈波动对俄罗斯等能源生产和贸易大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能源市场经历大变局的现实背景下,全面深入加强中俄能源领域的更多务实合作,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性,而且对于提质升级中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抗  张艳秋 《中外能源》2011,16(7):14-25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储量、产量、剩余产能、原油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近年来又加快了炼油业和油气化工的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沙特石油出口的地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向北大西洋地区输出为主转变为向以亚太地区的东亚—南亚弧形地带为主。其主要原因为:欧美的石油输入国由于注重节能和石油替代,石油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还受到北海油气区及俄罗斯等石油出口的"挤占";亚太地区以中国、印度、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口量持续上升,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历史性地东移,决定了至少在近20~30年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将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区域。自2002年起沙特成为中国原油进口首要来源国,进口量从2002年的1139×104t增至2010年的4463×104t,年均增长率18.61%,但2010年中国进口量占沙特出口的比例也仅为13.4%,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明显优于地缘条件相近的石油进口大国日本和韩国,甚至也优于地缘条件较好的印度。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大从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另一方面继续关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是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实施的进口对策。同时,适当进口价格上优惠的油品和基础化工原料,或与其合作在中国或沙特合资建厂对我国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应全面进入沙特油气市场,推进两国间在油气市场、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全面提升中沙经济合作水平有利于油气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丹 《中外能源》2013,18(2):1-7
进入21世纪以来,拉美和非洲的石油储产量大幅增长,石油供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石油消费重心正在转向产油国和发展中国家.2000~2011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了35.7%,北美和欧洲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居全球领先水平,天然气消费普遍增长.发达国家仍然是能源投资的主体,但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投资也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对煤炭和石油的投资比例均高于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对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比例超过了发展中国家.欧美引领着新能源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拉动,亚洲地区有可能成为全球新能源中心.气候变化问题使能源安全的内涵扩展到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未来可能会影响对其他地区的出口.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是中国的不二选择;其次,维护海外投资利益已成为中国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的重要考量;第三,需要重新考虑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外交;另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以何种政治姿态影响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国家及欧美等国解决能源争端、领土争端和贸易争端,是我国面临的又一挑战.中国要注重能源大国在能源安全中的作用,有区别地与具有不同能源安全利益诉求的国家开展能源外交,在全球能源对话中要积极倡导能源贸易“去政治化”,提出既有利于世界能源安全又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国际能源公司纷纷出台应对策略。本轮低油价受到供需基本面持续宽松、新能源冲击、美元升值以及能源大国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影响,而且由于美国页岩气革命持续发力、伊朗回归国际石油市场、国际原油储备高企以及石油需求国原油进口量减少等原因,未来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油价下跌导致新的国际油气工业布局正在形成,国际能源供给中心正逐步由中东向美洲转移,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油气需求中心。低油价下,美国减少了对绿色能源与环保的资助并转向化石能源;中东产油国纷纷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并最终达成减产保价协议;俄罗斯积极支持能源产业发展,同时谋求能源供给和商品出口形式多样化;中国政府为了应对低油价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油气体制改革。低油价下我国油气企业应调整经营模式,聚焦核心业务,推进股权重组和资产优化;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角度,稳定国内生产,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油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我国石油天然气期货市场;持续保障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提升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国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2016,(2):4-4
1月19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沙特国王萨勒曼的见证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城主席哈希姆·亚玛尼在沙特首都利雅代表各自部门签署了《中国国家能源局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城关于可再生能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共同推进中沙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互利合作,提升双方合作水平,促进双方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向清洁、可持续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能源政策,包括能源开发与投资政策和能源进出口政策。关于石油进口问题,中国采取加大海外原油进口数量的政策,努力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并最大限度地逐步建立完备的国家石油储备制度。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能源外交,努力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石油企业自身也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参与海外油气合作勘探,加快国际化经营的速度。伊朗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应加大对伊政策上的倾斜。但系统、连续和稳定的支持境外投资政策的  相似文献   

15.
舟丹 《中外能源》2013,(2):92-92
全球能源格局主要发生了三大变化:首先,石油供应多元化,随着北非、拉关等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的增长,以及北关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全球可能形成中东、北美和非洲三个石油输出中心;第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石油消费进一步上升,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在非洲和拉美等新兴资源国展开了资源竞争;第三,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使得国家间能源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能源贸易争端加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对于油气等优质能源的需要将进一步增大,油气的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增大,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缓解当前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需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本文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现状,并给出了未来深化国际合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史丹  王蕾 《中国能源》2022,(11):8-15
全球新能源发展进入加速期,未来新能源将是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角,成为重构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当前国际油气市场受乌克兰危机的影响,进入50年来最动荡的调整期,市场供需格局将在博弈中重构。长期来看,能源安全风险不再局限在油气供给、能源价格等传统安全领域,与新能源相关的核心技术、矿产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决定一些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赢得未来能源市场的国际竞争,中国需在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加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承担大国责任,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积极构建国际新能源市场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能源供需形势和贸易形势却各有不同。综观全球能源市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趋于稳定甚至下降,能源消费中心继续"东扩",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动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驱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石油供应严重短缺,同时天然气需求强劲,供需缺口也在逐年扩大,油气资源供应保障程度不容乐观。反观美国,其能源消费已基本稳定,且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特征明显,煤炭呈供应过剩局面;页岩气革命助力美国成为油气生产大国,石油进口量大幅下降,距离"石油独立"目标越来越近,而"天然气独立"目标已实现。中美能源结构互补性强,美国能源产品具备价格优势,但中美能源贸易量受贸易争端影响骤然下降。未来中长期内,中美两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明显不同,但中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美国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两国能源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应当破除能源产品关税壁垒,加强与美国的能源合作,这既有利于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有利于提高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全球能源资源分布和生产消费格局的探讨,本文提出全球油气资源、生产与油气产品消费的错位,是能源地缘政治基本特征,并认为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内需求月型地带、外需求地带,以及将这些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能源战略枢纽国家,共同构成了当今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探讨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伊朗等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并剖析了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的特征。本文从油气出口国、进口国和运输通道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能源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张睿宁  李慧 《中国能源》2022,(11):77-86
能源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双方在电力、油气、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本文全面阐述东盟能源发展现状并指出发展中的新变化,体现在注重能效提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广泛开展能源合作;从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三个领域,深入分析东盟能源发展需求以及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机遇;针对现阶段中国-东盟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大国竞争激烈、政策波动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高等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提高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风控体系、深化绿色金融合作等方面,提出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