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IP网络作为全球性信息网络Internet的基础,己经成为网络技术的主流。迅速增长的多媒体综合通信业务,特别是近年来的视频及音频业务的出现对传统的IP协议及IP路由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要支持这些新业务,需要IP提供相应的QoS(Quality-of-Service)技术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Internet转变为信息基础设施,它的发展需同时满足高带宽和区别服务要求。介绍支持高带宽和区别服务的路由器体系结构,概述路由器内部机制,包括交换结构、数据包分类、数据包调度和缓冲管理的实现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管理资源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随着Internet规模的不断扩大,IP网上的实时业务量也在不断增长,由于实时业务对网络传输的延时、延时抖动等特性较为敏感,当突发性高的FTP或含有图像文件的HTTP等业务量在网络上传输时,实时业务会受到影响,因此应在IP网络上导入QoS技术,以确保实时业务的通信质量。最初,QoS是与ATM技术紧密相连的,随着IP网络上实时业务的增多,人们开始研究IP网络上的QoS技术。早期的许多工作都源于资源预留协议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一种多于网IP/ATM路由器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它的软件系统框架,提出了一种IP前传机制,IP流交换,提出了一种可适应非安全循环服务规则(AICS)来减轻突发性流量对时延的影响,保证端到QoS需求,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对时延进行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刚  王玉明  杨宗凯 《计算机工程》2004,30(20):118-120
介绍了基于Linux高端路由器上实现QoS功能的一种方案,该方案通过保证用户带宽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确保了用户的QoS,重写了RSVP模块中的RSVP/TC接口的实现函数,重新设计了流量控制模块,具有性能稳定、效率高、代码模块化好、提供标准的应用编程接口等优点,同时也为低成本开发QoS功能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6.
高速化和多媒体化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适时灵活的网络增值应用需要在网络的接入端就要提供QoS保证,该文详细分析了接入路由器的QoS策略服务机制和QOS保障机制,提出了新一代基于QoS机制的宽带接入路由器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7.
张虹  李冬 《计算机科学》2000,27(11):32-35
1 引言虚拟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VPN),是一种基于交换技术的网络。以公用开放的网络(如IP网、FR网、ATM网等)作为基本传输媒介,利用隧道技术将物理位置独立、分散的LAN逻辑地连接在一起,其本质是把同构或异构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抽象成逻辑视图,通过上层协议附加的多种技术,向最终用户提供类似于专用网络性能的网络服务技术。比较典型的构建VPN的网络平台是基于IP(v4)的Internet。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互联网必然要满足服务质量(QoS)的要求,本文讨论了新一代互联网路由器输入端缓冲区队列管理和内存管理的一个方案,提出了二级队列的基本结构拥塞控制与门限值的设定方法,使所提方案能够支持多级QoS和动态内存分配。  相似文献   

9.
IP QoS路由算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上所采用的“尽力而为”转发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IP网络如何提供QoS(服务质量)支持这一问题现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网络路由算法对实现QoS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网络路由算法也是平衡网络负载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重要保证。该文对当前研究的主要路由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归纳,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彭孜  曾家智 《计算机科学》2000,27(10):66-68
一、引言 QoS中的路由问题可以形式地表述成在一个带权的简单无向图G(V,E,W)中寻找适合条件的一条路径或一棵树。其中,V是节点集,代表路由器或交换机;E是边集,代表节点之间的线路;W是赋给边的权值集,与传统的网络不同,这里的权往往是多元偶,代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pplication, such as VoIP and VOD, traditional best-effort service of network cant meet the needs of these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QoS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Intranet, through which guaranteed services of network can be implemented in Intranet. In this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QoS control server,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QoS control and management,while the router forwards packets according to the command from it.  相似文献   

12.
QoS服务质量控制是IP组播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讨论TCP/IP协议环境下QoS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目前在IP组播里所采用的QoS服务质量控制技术--资源预约协议RSVP的协议功能和协议机制,并指出其应用的局限性。文中最后指出,由于IP组播的QoS技术仍然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完善之中,我们在开发IP组播应用时应该选择适合的QoS标准,并考虑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利用混沌相关理论对具有综合业务应用的IP网流量进行了混沌特性与预测分析,提出了基于混沌预测的IP QoS实现模型与算法。OPNET的网络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静态QoS参数配置方法和基于测量的QoS设置方法比较,该模型及方法在网络重负载环境下使各业务的QoS性能指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移动MPLS,同时分析了实现移动MPLS的关键技术,并且在研究分析了各种移动IP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质量代理的移动IP QoS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IP网的QoS和移动性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玲  蒋玲鸽  诸鸿文 《计算机工程》2001,27(3):54-55,61
下一代IP网络将支持有不同QoS需求的应用和移动性能,主要介绍下一代IP网络实现QoS协议的概况,给出一个能将各种QoS和移动协议结合起来提供端-到-端QoS的实现结构。  相似文献   

16.
接入网的QoS机制是实现NGN中端到端的QoS保证的重要因素,而以太网是最为主要的接入网技术。本文讨论了ITU NGN专题组NGNFG中关于基于以太网IP接入网络的QoS的控制体系结构的研究进展,在基于以太网IP接入网络的定义和参考模型中分析了基于以太网IP接入网络的QoS问题,本文阐述了基于以太网的IP接入网络的支持动态和每个会话控制的QoS控制过程和提出了有关的接口以及它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上IP Qo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首先阐述了IP QoS的含义、技术指标,然后分析了IETF的两个基本模型和实现IP QoS的关键机制,最后对IP QoS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Network processor technology has advanced to the point where high-precision time-based store-and-forward logic is readily incorporated into packet switches and routers. With appropriate scheduling, packets from multiple flows can be serviced without contending for link resources. Accordingly, packet flows traversing a network of switching elements can have both path and time determinacy attributes which support ideal end-to-end QoS (zero jitter, zero loss, acceptable end-to-end latency) for real-time UDP packet flows and guaranteed goodput for TCP flows. One approach to packing a network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such deterministic flows, i.e. achieving high availability of the ideal QoS service in a network, uses precise buffering of packets at each switch, which introduces latency. This paper describes analysis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how much buffering may be necessary to achieve high (99.999%) availability. For typical network topologi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buffering latency requirements are very small compared to transport delays, even when the network is highly utilized with heterogeneous (e.g. voice, video, circuit emulation, and data) traffic. Actual physical implementations have empirically validated the analysis results as well as the scalability of the end-to-end, time-based forwarding approach and the end-to-end availability of ideal QoS services in IP packet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