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万思岑  王平 《湖南包装》2023,(1):102-104+125
传统文化图式语言的当代转译是通过将传统文化蕴含的视觉要素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使其融入社会生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文章基于罗兰·巴特的符号意指系统,梳理传统木版年画图式语言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手法、设色基础、图案纹样,构建传统木版年画图式语言提取与转译的模型,融入到具有传统木版年画非遗传承的城市特色主题性公共空间导视设计中,以文化激发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的活力,强化城市特色主题性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形成地域文化对外联接的窗口。旨在为拓展传统木版年画转译为设计语言的路径以及实现城市特色文化的再开发与再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综合体重庆天地导视系统地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明 《包装工程》2016,37(6):37-40,82
目的以重庆天地导视系统的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中的地域性特征。方法通过对重庆天地导视系统设计应用案例的分析,探究了地域性要素应用于导视系统设计中的提炼方法和视觉表达途径,推进了导视系统设计中体现人文地域特征的研究领域的发展。结论地域性设计元素的应用,丰富了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功能;通过对导视设计中造型、图形、色彩和材质要素的分析,研究了重庆天地导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方式,从视觉表达上呈现了重庆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对展示和提升重庆的城市个性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铁军  王春晓  高渤 《包装工程》2021,42(2):180-185, 194
目的 通过研究文化地标导视设计,宣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从而强化文化地标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功能,达到传播城市文化特色,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目标.方法 从文化地标导视设计的研究入手,梳理其现状,分析从传统平面设计到现代智能技术的创新,以及其所引出的导视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即坚持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结论 基于文化地标导视系统宣传地域文化,强化了地域文化发展的特性.从文化地标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研究入手,分析了文化地标导视系统从传统平面化到现代智能化的转变.作为宣传城市文化的载体,文化地标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要紧随时代发展,增强导视系统的人文气息和智能体验,倡导生态设计理念,充分实现对文化地标的宣传作用,从而建立大众与城市文化的情感联结,传播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朱文霜  崔鑫龙  郑文俊 《包装工程》2022,43(22):231-240
目的 基于侗族文化原真性保护视角,对侗族传统文化元素溯源并构建模因数据库,探索非遗视觉元素原真性设计的客观流程。方法 利用符号学指导数据的采集、提取,应用模因论对符号进行分析、重组,实现侗族传统元素特征的数字化提取和图谱表现,再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侗族符号进行判断矩阵赋权。结果 通过构建完整的侗族传统元素模因图谱评价体系及后续应用流程,有效地将传统元素运用于导视系统设计,实现传统元素的原真性与在地性设计,形成基于侗族文化创新设计深度思考的设计模式。结论 以侗族聚落文化模因为指导的导视系统设计,使导视系统既实现了自身功能性,又大幅提升了文化附加值,扩大了侗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与传承价值,增强了对侗族聚落文化的原真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妍  罗京艳 《包装工程》2018,39(18):73-77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晓英 《包装工程》2020,41(10):300-305
目的通过对武汉地域文化代表的黄鹤楼、晴川阁、楚望台等城市名片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城市文化特征凸显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法。方法遵循文化传承、系统规划等设计原则,通过色彩地理学、符号学等方法对不同景区的色彩、图形、材质,进行调查取证、分析、归纳、提取其共同的设计元素,打造系统化的设计方案,提升共性设计作用下的个性彰显意识。结论武汉城市名片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导视系统规划设计中提取不同景区的共同视觉元素,强化城市名片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突出武汉特色。探讨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景区间共性视觉元素的挖掘,在武汉文化基调下寻求个性与共性的平衡。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为设计探寻规范实践路径提供依据,将感性的创意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成为有据可循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析了近年来地域文化对于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公园导视系统是城市公共设施的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中心环节,笔者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导视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导视系统为载体赋予川西林盘农耕文化新意境,是展现农耕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以成都市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导视系统设计为模型,以乡村发展复兴为契机推进农耕文化与乡村产业革新相融合,打造突显川西林盘特色的导视系统。方法 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从元素符号的语义、语用、语境、语构四个维度,剖析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设计方法,以造型元素、色彩、材质肌理等客体对象解构导视系统符号化体系;同时与“境-景-人-物”四维体系相结合构建川西林盘导视系统。结果 表达林盘农耕文化外延造型及内涵意识,借助导视系统唤起川西农耕文化审美范式记忆,建立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符号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法。结论 保护与传承川西农耕文化特色,提升川西林盘整体文化形象,拓展现代乡村导视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赵婧洁  刘时燕 《包装工程》2020,40(24):226-230
目的 以城市区域文化建设为背景,探讨地域文化元素在地铁导视系统的融合,总结其应用价值及在新媒体下的发展趋势。方法 从地域性文化特征与设计心理学角度出发,逐一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元素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及人文情怀的转译传达;利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地域性特征在西安地铁3号线及成都地铁4号线中文化内涵的传达、情感体验的构建。西安地铁3号线“一线一景”的叙事形式全面地展示丝路文化背景、延伸站点文化的意义;成都地铁4号线内公共设施的设计无不流露出熊猫故乡的气息,分析总结在地铁导视设计中地域性、特征化的新方向。结论 地域文化元素在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打造城市的独特气质,增加城市的活力及好感度,促进区域文化自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文化导向下的常州主题公园导视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玉莲 《包装工程》2014,35(18):100-103,119
目的基于常州主题公园的发展优势,分析文化导向下的常州主题公园导视系统设计对于常州城市特色文化营造的积极意义。方法通过对多个常州主题公园导视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主题公园导视系统设计过程中主题文化元素的提炼和主题文化的视觉表达要素。结论充分借助设计创意来实现导视系统文化语意的传达,以加强常州主题公园的文化气质,从而提升常州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王先昌  彭雅莉  孔德强 《包装工程》2022,43(12):332-338, 358
目的 旅游业兴盛的当下,以非物质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为目标,构建基于非遗文化符号的湛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属性,筛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视觉符号特征鲜明、知名度高、感染力强的文化元素,经过打散、简化、形态加减、夸张变形、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其形符和意符进行提炼,并结合旅游产品属性进行转译和编码,构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舞鹰雄非遗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遗文化的植入提高了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和品质,实现文化的“变现”和“带走”,还能拓宽非遗视觉元素的活化传承方式,更好地延续其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天津近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健辉  张楠 《包装工程》2017,38(12):65-68
目的以在天津近海农村地区开展的实践为例,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农渔产品的适度开发及包装设计有机结合的路径。方法将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概念相结合,融生产文化于产品文化中去,引导消费文化向文化消费流动;进行有差异化的产品包装设计,强调产品的地理标志特征。结论在有长久农耕与渔业传统的农村地区,产品包装设计要注重对情境、文脉的深度表达而非符号的简单复刻,可以树立有文化传承、有历史内涵的品牌形象,达成文化保护与产品开发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李玮玮 《包装工程》2024,45(2):460-471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握旅游业和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凝练坭兴陶文化视觉符号,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产出具有传承价值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以坭兴陶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坭兴陶文化的发展现状、文化特征、消费者需求的人文情怀,梳理数字文创的传播模式、媒介特征、文化符号转化等设计问题,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意义价值,提出将坭兴陶文化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融合设计的方法手段。结论 坭兴陶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途径,丰富了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沈阳非遗”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猛  王蒙 《包装工程》2012,33(4):140-142
从形态、色彩、特色材料与工艺、情感内涵的挖掘等角度分析提炼"沈阳非遗"资源的视觉化元素,以视觉符号凸显地域文化内涵、产品形态的时代语境转化、面向消费者创新设计载体等途径探讨"沈阳非遗"文化符号在地方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娜娜  乐凤  靳紫微  高秦艳 《包装工程》2022,43(24):420-430
目的 从金陵节庆文化的描述入手,对金陵文化及金陵节庆文化进行简要论述;就秦淮灯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非遗数字游戏化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简要阐述;以南京秦淮花灯的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分析探讨非遗数字游戏化开发提升大众主动接触和探索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动机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调研,搜集南京秦淮花灯技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技艺等第一手研究资料,从更深层次找到蕴含于城市传统技艺中的历史文化,找到非遗游戏化策略的情感载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设计符号,融入南京秦淮灯会数字游戏化推广策略的应用开发。结果 首先是非遗数字游戏化,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得以优化和提升,可以体现“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其次是游戏化设计策略可以帮助文化传播,使体验者更好地学习和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再次是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游戏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游戏设计增添更多的优势,最后,游戏化的手段提升了大众主动探索文化遗产的动机与行为的潜力。结论 了解传统地域历史技艺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突显地域特色,运用数字化趣味性的游戏策略更能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赋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出设计思维模式的创新性。为今后的相关学者和设计师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谭小凤 《包装工程》2024,45(2):480-490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悦群  钟蕾 《包装工程》2023,44(14):217-223
目的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植根于在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重新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一方面揭示其辩证特征及其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强调地方身份认同构建之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总结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的特征,并集中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予以补充。结果 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源自以“功能性+事件性+意义交互性”为核心架构的传承策略,该策略得以物质化、常态化和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保障来自于系统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结论 文化记忆理论为非遗文化传承增加了文化意义空间生产和在地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应当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对非遗传承特别是非遗文化社区营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伟  郑洁 《包装工程》2019,40(10):119-124
目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活态保护及传承,提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样本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文献法,从长乐故事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结合现有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及元素,围绕建立以文化资源为根本的文创产品价值链,营造文创产品开发的法律保护环境、设计研发,塑造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依托博物馆载体,拓展文创产品的市场空间4个方面提出对长乐故事会文创产品新的开发策略。结论文创产品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和服务,其开发有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产生群体认同、影响文化消费行为,使其得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接续流传、活态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