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某高铁氧化铜矿中铜氧化程度高、回收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工艺参数条件试验和工艺流程方案试验。试验研究最终确定采用磁选-浮选的原则工艺流程,选用硫化-黄药浮选法回收氧化铜矿物,以LH为氧化铜矿物的高效活化剂,可大幅提高铜的回收率,明显降低温度对铜回收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氧化铜矿物具有较强捕收能力的组合捕收剂SQ 丁铵黑药,实现了矿石中铜的有效回收。试验获得的选矿指标为:铁精矿中含铁 66.44%、铁回收率为94.33%;铜精矿中含铜16.31%、铜回收率为73.91%,含Au5.08g/t、金回收率为65.51%。  相似文献   

2.
某复杂氧化铜矿选矿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查明试样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赋存状态的基础上,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试验方案与工艺流程;采用硫化铜和氧化铜混合浮选工艺,加入混合捕收剂,最终得到了铜精矿品位16.08%,回收率75.04%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3.
刚果(金)某氧化铜钴矿具有铜钴赋存状态复杂、碳质物含量高等特点,采用常规单一浮选工艺铜钴回收率均较低。本次连选试验最佳选矿工艺为预先浮选脱碳—异步浮选硫化矿和氧化矿—浮选磁选联合原则流程,原矿样含铜1.71%、钴0.31%,获得硫化精矿含铜25.94%、钴2.81%,氧化精矿含铜15.78%、钴0.60%,磁选精矿含铜3.54%、钴0.99%,铜钴回收率分别达到79.05%、61.33%。该连选工艺流程结构稳定,药剂制度简单,磁选操作简便,可为刚果(金)同类矿石资源的处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疆某氧化铜矿含铜0.84%, 氧化率高达78.81%, 属含泥量高的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为回收利用该矿石资源, 对其进行了选矿工艺条件与工艺流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硫化浮选法可有效回收该氧化铜矿, 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75% 的条件下, 以水玻璃作为矿泥分散剂、Na2S作为氧化铜活化剂、戊基黄药+B130+25#黑药作为组合捕收剂、2#油作为起泡剂, 经过二粗三精二扫闭路浮选流程, 最终得到铜品位19.47%、回收率78.19%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5.
云南汤丹某氧化铜矿品位为0.82%,氧化铜约占80%,其中结合氧化铜占30%,属于低品位氧化铜矿。矿石工艺矿物学的研究表明: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结构形态复杂,是难选氧化矿。试验探索了最佳的磨矿细度,活化剂和捕收剂的类型及用量。在适宜的磨矿细度和药剂制度下,采用一段磨矿,两次粗选、一次扫选、三次精选流程获得的指标是:铜精矿品位14.31%,回收率70.24%。  相似文献   

6.
云南某难选氧化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云南某氧化铜矿有用矿物嵌布不均匀,且与脉石共生关系复杂,多呈细粒状、微细粒状包裹或镶嵌于石英中。本文对含铜1.04%、氧化率52.94%的原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获得铜精矿含铜20.54%、回收率80.57%的技术指标。若进一步对浮选尾矿进行酸浸处理,可使铜总回收率达到89.27%。  相似文献   

7.
对山西某氧化率高、结合率高、含泥高的氧化铜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根据矿石性质,采用“氧化矿硫化矿混合浮选”的工艺流程并辅之以高效氧化铜矿活化剂JH,有效地回收了矿石中的铜矿物,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品位18.34%、铜回收率81.36%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汉彪  薛伟  易运来 《现代矿业》2019,35(9):130-132
为了清洁、高效且低成本开发刚果(金)某含钴0.606%、铜1.45%的钴矿产资源,针对该矿赋存状态复杂、含泥量高等问题,采用新型活化浮选-磁选联合工艺流程,最终获得的综合精矿钴品位为1.627%、钴回收率为74.34%,铜品位为4.71%,铜回收率为88.14%。该工艺与常规硫化黄药法相比,具有流程稳定、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为刚果(金)同类矿石资源的选矿工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低品位、难选的广西某氧化铜矿的分选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硫酸浸出—铁粉置换—浮选—磁选工艺流程分选铜矿物和磁铁矿,较好的综合回收了铜、金、银、铁等金属。闭路试验可获得铜精矿含铜18.92%、含金5.48 g/t、含银357 g/t,铜、金、银的回收率分别为86.02%、60.18%、64.18%;铁精矿含铁64.12%,产率为18.93%。  相似文献   

10.
吴霞  罗琳  罗丕  薛伟 《矿冶》2009,18(1)
青海某氧化铜矿铜含量低,氧化率高,且嵌布粒度很细,含泥量大,采用传统捕收剂的原有工艺不仅流程复杂,而且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选矿指标。为开发青海某氧化铜矿资源,对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试验。根据矿石特性,采用新型高效组合捕收剂回收铜,采用一粗一精三扫,铜精矿品位达到19%以上,回收率也超过70%。  相似文献   

11.
某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以黄铜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为主要的铜矿物、铅矿物和锌矿物。为有效回收其中的铜、铅、锌金属及伴生的金、银,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铅混浮再分离-锌浮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9.05%、铜回收率为74.99%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9.03%、铅回收率为75.03%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7.87%、锌回收率为72.94%的锌精矿。以及金、银总回收率分别为75.45%和76.86%的工艺指标。  相似文献   

12.
吴雅菡  童雄  谢贤  张胜东  李博琦 《矿冶》2021,30(4):47-53
为高效利用我国钨矿资源,针对云南文山都龙低品位钨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并优化了试验流程.该钨矿WO3品位为0.98%,结构复杂,伴生脉石矿物钙含量较高,属于难处理钨矿石.试验研究了磨矿细度、药剂用量及精选温度对钨矿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磨矿细度为-74μm占75%,采用碳酸钠(Na2CO3)为pH值调整剂,水玻璃为抑制...  相似文献   

13.
14.
张玲 《矿冶》2016,25(2):15-18
针对甘肃祁连山脉黑沟矿某蚀变千枚岩型硫化铜矿石,进行了合理的选别工艺和药剂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酯105作捕收剂,石灰作抑制剂,水玻璃作分散剂,在-0.074 mm占80%的磨矿细度下,经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两次扫选闭路试验,取得了精矿铜品位23.36%、回收率93.22%的良好指标。该浮选流程药剂制度简单,易于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某复杂难选铜硫矿的矿石特征可知,该矿中氧化铜和可溶性铜盐含量较高,并经过测定浮选矿浆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致使铜硫分离更加困难。针对该矿石特点,确定的试验流程为优先浮选铜工艺,并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条件,有效的解决了该矿石浮选过程中大量铜离子致使铜硫难以分离的问题。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条件下,采用石灰加硫化钠的组合抑制剂,经过优先浮铜,原浆选硫的铜硫分离浮选工艺流程,可以获得铜品位为16.21%,回收率84.21%的铜精矿,硫品位45.14%,回收率82.11%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回收某高砷高硫复杂难处金矿中的金,分别开展了矿石的工艺矿物学分析,及浮选、焙烧、氰化浸出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黄铁矿、毒砂为主的载金矿物嵌布粒度较细,多以包裹体赋存,采用常规的氰化工艺金的浸出率较低,仅为18%左右。而采用浮选的工艺,通过组合药剂的优化使用,可获得金品位为21.05 g/t、金回收率为92.58%的金精矿,金精矿再经焙烧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可达89.93%。最终矿石在“浮选-焙烧-水洗-氰化” 的联合工艺下,可使矿石中的金得到较好回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湖南某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矿石性质,采用单一浮选的工艺流程选别该矿石。在条件试验的基 础上进行了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26.15%的合格铜精矿,铜的回收率为90.75%,铜精矿含银89.68g/t,达到综合回收的目的, 获得了比较好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卢安夏巴鲁巴矿体铜钴矿石,采用常规的混合浮选、优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三种工艺流程进行试验研究,通过三种试验方案的工艺流程、闭路指标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铜钴混合浮选-铜钴分离工艺流程,获得含铜31.52%,铜回收率92.32%的铜精矿和含钴2.12%,钴回收率67.56%的钴精矿。  相似文献   

19.
某铅锌矿的铅、锌品位仅为1.42%和1.83%,有价矿物的嵌布关系复杂,磁黄铁矿含量较高,高效分选的难度较大.试验研究发现,针对该矿,采用铅、锌依次优先浮选—铅、锌粗精矿再磨精选的工艺可获得较好的浮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当铅浮选时用石灰+硫酸锌组合抑制黄铁矿和铁闪锌矿、乙硫氮和2~#油作铅捕收剂和起泡剂,选锌采用硫酸铜作闪锌矿活化剂、丁黄药和2~#油分别作锌捕收剂和起泡剂,铅、锌粗精矿分别再磨,可有效提升精选指标;最终,闭路试验所得铅精矿铅品位为45.28%、含锌2.36%,铅回收率为74.46%;锌精矿锌品位为48.01%、含铅1.02%,锌回收率为84.6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该复杂混合型铜矿的试验研究,确定处理该矿石的合理工艺流程。研究表明,以CaO作为黄铁矿抑制剂,Na2S为氧化铜矿活化剂,戊黄药为捕收剂, 730A为起泡剂,采用一粗二精一扫的混合浮选流程,可获得产率为4.94%的Cu精矿,精矿含Cu 13.28%,含Pb 5.87%,含Ag 407 g/t;回收率Cu为82.51%,Pb为55.77%,Ag为79.98%,为该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