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历史悠久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纹饰独树一帜。青花山水纹饰从元代开始出现,经过明朝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最终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审美思想,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情与理的交融。从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的审美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期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是最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伸着明初社会进步的足迹,传承着百姓智慧和文化意蕴。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强调天人合一、中和之美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文化,无疑能为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创作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寻找到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经典元素。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瓷器缠枝莲的纹饰审美特点、艺术风格及文化寓意已成为陶瓷文化艺术审美的主流。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并非只是简单的还原活动,审美活动在使美得以实现和完成的过程中充满着主体创造精神,通过"写意"描绘物象外形以求表现物象内在"神韵"的生动性,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是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美学的最高追求和核心内容,享受大乐天地和谐之美是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美学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明代后期的民窑青花婴戏纹体现出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儿童吉祥、多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推动了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饰题材审美的创作。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婴戏纹民俗内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传统哲学思想都对婴戏纹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仁"的伦理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佛教莲花化生童子的信仰以及道家"复归于婴儿"的自然审美观,构成了明代民窑青花瓷婴戏纹饰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对于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饰艺术表现有着巨大以致不可估量的影响。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也表现出超越时代的价值,这也正是明代民窑青花婴戏纹饰文化艺术不断创新与传承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赵明景 《陶瓷研究》1998,13(4):45-46
明代是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高峰时期。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青花瓷画艺术的发展。如果说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那么景德镇民窑青花则是这瑰宝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于陶瓷艺术之林。近年,笔者在临摹景德...  相似文献   

5.
麒麟纹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纹饰之一,其图案的演变过程繁杂,受到皇室审美、政治经济、民间习俗、技术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选取明代青花麒麟纹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时间脉络为主线,从图案的造型、构图、寓意等方面切入,结合文献记载与现存文物,针对麒麟纹饰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试探寻明代青花麒麟纹饰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构图疏简、笔法洒脱随意、画面活泼奔放、人物生动传神。这一时期作品多追求简洁、凝练,体现"童趣"、"古朴"、"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形象语言与艺术风格。文章通过挖掘婴戏图纹饰的文化内涵,阐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青花瓷无论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因此它成为了古人身份的象征。青花瓷纹饰种类繁多,其中婴戏图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在民间艺术中更是极为盛行。婴戏青花瓷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明代的青花婴戏纹。因此,了解明代的青花婴戏纹对于我们研究青花瓷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明代水墨写意画与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就表现内容而言,具有类同性,都是源于人类对自然观照和表达需求。从传统艺术视角诠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笔墨审美意趣,旨在对现代青花的创作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窑青花瓷文化艺术成就卓越,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璀璨明星。民窑陶瓷表面粗糙,质地不够细腻,但功能结构合理,形体比例恰当,艺术风格独特。民窑青花装饰最大的艺术特征是追求洒脱自由,并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正是其平民性的生动具体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官窑青花的最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陶艺是由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表达了陶艺家对他所处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更善于汲取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家的技艺与智慧,从而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与完美融合。本论文主要以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特点来揭示其对当代陶艺设计尤其是青花装饰技艺的影响与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当代陶艺既要回归传统陶艺,更要在汲取传统陶艺文化养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青花瓷始于唐代,形成于元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历经千年窑火,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带有东方民族风范的青花瓷,就是华夏文明艺术宝库中璀灿的明珠。尤其是民间青花,以其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潇洒活泼,形式多样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特点的瓷绘艺术。民间青花瓷的装饰题材广泛、多彩,其主要来源于生活、民俗,表现一些大自然的物象,但民间青花也吸取中国画技法技巧,不断创新,用笔自然洒脱,信笔纵横,使表现对象形神兼备,形成了与众不同艺术风格。民间青花瓷历史悠久,中国画源远流长,二者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  相似文献   

12.
青花瓷历史悠长、形态精美,纹饰既富韵味且繁多,作为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文化价值。传统青花纹样凭借自身的艺术价值,加上当代设计的借鉴和再创造,使其不被时间、空间所阻隔,在满足审美意趣的同时,增添许多生活气息以及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明代民窑青花瓷绘艺术新探徐巍(故宫博物院·北京·100009)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明代又是青花瓷器生产的主流,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使用范围都是其它品种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又以景德镇生产的民窑青花居主导地位,它那潇酒活泼的气质,...  相似文献   

14.
青花瓷是最具有东方民族风情和最适宜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而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本文叙述笔者对青花山水的理解和对传统与创新结合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不断发展的今日,青花瓷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保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离不开青花装饰艺术之美。本文通过论述青花瓷的青白关系、青花装饰蕴含的韵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探究青花瓷艺术价值审美。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青花与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 青花瓷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青花瓷器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装饰技法和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青花白瓷,清丽脱俗、典雅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快、肃穆端庄之感。  相似文献   

17.
胡芬 《山东陶瓷》2023,(3):20-27
明青花鲇鱼瓷盘是成化民窑出产的特色产品。通过文献考证研究发现,成化国产陂塘青料的发现与青花分水技法的成熟为鲇鱼青花瓷盘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市民阶层的觉醒与瓷匠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其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探究明青花鲇鱼瓷盘的出现,不但可以考察民间审美与青花瓷艺术之间的耦合关联,还可以揭示文化思潮、社会意识、物质条件等对民窑青花瓷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花瓷发展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明代景薷镇官窑和民窑的青花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由于历史偏见,民窑不曾被载入史册,但是作为商品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它的产量之大是官窑瓷器所不能及的。民窑青花的纹饰及风格突破了官窑规范化的束缚,画面简练豪放、青翠滋润,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皆构图简洁,寥寥数笔,简朴清新,生趣盎然,令人望之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9.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秀丽瑰宝,中国瓷器的烧制始于东汉,到现在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青花瓷作为陶瓷中的一个特殊品种,无疑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朵奇葩。青花瓷自唐代产生以来,基本上是沿着官窑和民窑两个体系发展的。唐宋时期的青花瓷发展较缓慢,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元代开始,民窑青花和官窑青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元、明、清三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历程,将元、明、清三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生长期、繁荣期和高峰期,并对这三个时期民窑青花的发展分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陶瓷艺术精神之魂,中国陶瓷艺术自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无不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精神是"自然"与人契合的向外延伸,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真情体悟,是中国传统精神独特的文化符号。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创作饱含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人本思想,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理想。中国陶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体现了古人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格。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占有主导地位,是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表现的核心思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自秦汉至今依然是中国陶瓷纹饰艺术中意境的审美表达,这种以和为贵的核心价值理念的艺术体现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