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雪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3(2):98-100
目的 测定调味面制品中的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方法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定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在调味面制品中的残留量。结果 该法定量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为: Y=0.489876X?1.12084(r =0.99976), 最低检测限为: 0.002 g/kg, 加标回收率为85.2%~105.3%。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准确、稳定性好, 适合调味面制品中甜蜜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以6种抗氧化剂为研究对象,以氧化诱导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出2种不同来源、抗氧化效果较好的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10%鼠尾草酸1和2),其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5.12±0.06 h和5.99±0.10 h。将2种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分别应用于调味面制品,检测其在60℃和25℃条件下的过氧化值和酸价指标,进而推导出油脂氧化速率拟合方程。在60℃条件下,复配抗氧化剂、10%鼠尾草酸1和10%鼠尾草酸2的Kθ值分别为0.205 5, 0.149 0和0.160 2 mmol/(kg·d);在25℃条件下,复配抗氧化剂、10%鼠尾草酸1和10%鼠尾草酸2的Kθ值分别为0.017 5, 0.012 7和0.013 2mmol/(kg·d)。试验结果表明, 2种不同来源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抗氧化效果较好,且两者之间抗氧化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6):109-114
为优选调味面制品专用小麦粉,并使小麦粉在调味面制品中发挥最佳作用,研究了小麦粉品质与调味面制品品质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并建立逐步回归方程,以产品硬度、径向膨胀率、持油能力等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影响产品品质的原料组分。结果表明,吸水性指数与总淀粉含量、干面筋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面筋指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溶性指数与总淀粉含量、面筋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直支淀粉比、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径向膨胀率与灰分、水溶剂保持力和Na_2CO_3溶剂保持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湿面筋含量、蔗糖溶剂保持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硬度与干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研究对调味面制品专用粉品质改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并为小麦粉生产优质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调味面制品中富马酸二甲酯快速、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ODS-C18 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 (0.02 mol/L)乙酸铵(55:45)。样品粉碎用氨水甲醇溶液超声提取后调节pH为6,经0.45 μm滤膜过滤,进样测定,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 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方法线性范围0.25~1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检出限为0.03 mg/kg,定量限为0.1 mg/kg,加标回收率在94.0%~102.5%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在3.6%~5.2%之间。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灵敏高、准确性好、无杂质干扰等优点,可用于调味面制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招募了9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每位志愿者每隔一天食用一包约150 g的调味面制品,持续2周累计食用7包,分别于食用前一日、食用完次日及2周后采集粪便样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食用调味面制品2周可以显著提高志愿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p<0.05),而对优势菌属的相对含量没有影响(p>0.05)。通过基于Uni 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基于Meta-Storm距离的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发现,食用调味面制品2周不会对志愿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调味面制品中富马酸二甲酯快速、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ODS-C_(18)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乙酸铵(55:45,v;v)。样品粉碎用氨水甲醇溶液超声提取后,用盐酸调节pH为6,经0.45μm滤膜过滤,进样测定,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方法线性范围0.25~1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检出限为0.03 mg/kg,定量限为0.1 mg/kg,加标回收率在94.0%~102.5%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在3.6%~5.2%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灵敏高、准确性好、无杂质干扰等优点,可用于调味面制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阐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挥作用的重要意义,从加大许可管理、强化监管、加大小作坊管理、强化教育、信息共享和统一领导6个方面重点探讨监管措施,为打开新的监管局面,加强监管职能,确保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借助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发展思路,谈谈方便面调味的发展趋势和新品创意。 相似文献
11.
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餐饮业食品与食品工业的食品分类有很大区别,在对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本身进行研究的同时,对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并且对其在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全方位应用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充分发挥食品添加剂应有的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速冻面米及调制食品》(GB19295-2021)已于2022年3月7日发布,为了解速冻面米及调制食品企业在安全指标执行方面的情况及困惑, 通过调查为企业正确选择产品对应的基础标准中的执行类别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国14家速冻面米食品和速冻调制食品的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产品基本信息、产品标签执行标准、通用标准执行类别,回收问卷并分析结果。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81份,问卷结果显示,企业对生产许可类别对应、执行标准对应、污染物限量、即食和非即食的区分等方面均有一定困惑。结论 GB19295-2021发布后受到企业广泛关注,本研究梳理了生产许可、产品执行标准等行业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污染物限量对应类别的选择、即食和非即食判断原则,为企业和标准使用者正确、科学理解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关系国泰民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食品抽检工作逐渐突显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食品分类是抽检工作准确的基础、先决条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同法规标准中的食品分类不同,给食品抽检工作甚至是监管工作都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为进一步规范粮食加工品的食品分类,提高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围绕蜂产品生产过程, 我国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初步建立起由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等构成的蜂产品生产监管法规体系, 将蜂蜜, 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粉), 蜂花粉, 蜂产品制品4类产品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范围。近年来, 我国蜂产品产量、出口量一直稳居世界前列, 质量安全处于较高水平,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产业而言, 主要是低端同质, 蜂蜜掺假, 果糖和葡萄糖等质量指标不合格及兽药残留。就监管而言, 主要是法规体系不完善, 标准体系难以适应行业发展; 部分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漠,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技术支撑薄弱, 生产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做好蜂产品生产监管工作, 需多措并举, 综合施策。建议加强检验、品质评价、蜂产品制品研究; 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监管制度, 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与标准对接; 加强鉴别、追溯、风险预警等支撑技术建设, 实现“智慧监管”, 提高监管效能。 相似文献
15.
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不仅关系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也有助于国际国内食品消费。本文以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视角,概述了云南省出口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了2012~2016年云南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出口量和出口额趋势变化背后的原因。通过对云南省食用菌安全监管模式和企业现状实证研究,发现了监管和产业发展中潜在的不足,结合云南省省情提出了具体的监管建议,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将采用最严格的规定监管食品安全,但却没有将食用农产品纳入草案的监管范围,这无疑给食品监管留下了漏洞。将食用农产品纳入草案监管,在立法上不存在障碍,但因之会带来政府执法能力不足、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措施出现缺陷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立法,而在于立法后如何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有效监管。文章探讨了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提出了采用食品安全四方合力分类管理制度,以完善现有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张月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3):968-974
外卖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传统堂食相比, 外卖食品具有交易虚拟性、隐患增加性、不可追溯性的原生特点, 加之当前对违法违规处罚力度较低、监管能力不足、监管难度持续加大等主客观因素, 共同造成了我国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但同时, 近期以“吹哨人”制度、“食安封签”工程、和明厨亮灶工程为突破口的实践探索为化解外卖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创新外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并从理念更新、完善规范、革新手段、行业自律4部分进行一全景式概括。 相似文献
20.
李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4,15(8):272-280
摘 要:(目的)自从缅甸和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来,区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渐趋活跃。为促进中缅两国食用农产品从业者的信息交流和贸易发展,给相关出口企业提供政策参考从而避免遭遇不必要的贸易措施。(方法)通过获取国内外官方发布资料,翻译和解读缅甸相关规定。(结果)梳理出了缅甸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法规、政府监管机构和准入要求。(结论) 解读得知缅甸食品、肉制品、水产品、植物产品的进口许可申办要素宗旨是安全无风险,我国的优质农产品和温带水果具备一定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