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未  陈延 《石油商技》2006,24(3):72-75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丁二酰亚胺分散剂产品质量的实际情况,经标准委员会审核(发改工业[2004]1825号),决定对双丁二酰亚胺分散剂的石化行业标准(SH/T0623—95)进行修订。标准名称从原标准的“双丁二酰亚胺分散剂”改为“丁二酰哑胺分散剂”;在修订双丁二酰亚胺分散剂标准的同时,在标准中新增加单丁二酰亚胺分散剂及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分散剂2个品种。[编按]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态和动态热氧化安定性实验,考察了抗氧剂、金属钝化剂和DSI无灰型清净分散剂以及它们的协同作用对喷气燃料高温热安定性的影响,并对抗氧剂、金属钝化剂和清净分散剂的抗氧化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无灰型清净分散剂双丁二酰亚胺与抗氧剂、金属钝化剂协同使用,能显著提高喷气燃料的高温热安定性,并且随着组合溶液中双丁二酰亚胺添加量的增加,喷气燃料的高温热氧化安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借助后反应处理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抗氧性官能团引入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分散剂分子,合成了系列抗氧型丁二酰亚胺分散剂,重点考察了不同的抗氧性官能团对丁二酰亚胺分散剂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分散性能以及抗磨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某些抗氧型丁二酰亚胺分散剂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氧化安定性,以及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与ZDDP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粘度、浊度等分析测试方法,考察了用不同的原料和工艺合成的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与ZDDP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丁二酰亚胺与ZDDP的要互作用主要取决于丁二酰亚胺中活泼的伯胺氮含量,而伯胺氮含量则决定于丁二酰亚胺在生产中的为戏化、胺化工艺和聚异丁烯基的结构。采用热储存及新工艺合成的单丁二酰亚胺,由于其部分重排成聚胺,减少了活泼的伯胺氮含量,从而了与ZDDP的配伍性。  相似文献   

5.
高性能无灰分散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力波 《润滑油》1999,14(4):14-18
叙述了几种高性能无灰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合成丁二酰亚胺衍生物、缩水甘油衍生物、内酯、烯基丁二酸酐复加物和硼改性丁二酰亚胺,以及采用环氧化合物和多酐化合物处理无灰分散剂。介绍了新型无灰分散剂在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中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润滑油无灰分散剂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邓远利 《润滑油》2007,22(5):39-43
介绍了无灰分散剂的发展趋势,包括丁二酰亚胺、丁二酸酯、丁二酰亚胺的硼化物、丁二酰亚胺酸及其衍生物等各种类型无灰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使用性能;PIBSA与胺基水杨酸反应合成的一种新型分散剂,应用到中低速柴油机中,对解决“黑漆”现象效果明显;用于涡轮发动机油的一种特殊结构的分散剂,能明显提高涡轮油的高温清净性。  相似文献   

7.
郎需进  李丽霞  李进 《润滑油》2011,26(3):42-44,48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调合润滑油常用的传统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类无灰分散剂进行分析,确定了单挂、双挂和高分子量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的红外光谱特征;并对国内和国外几种新型杂元素化(硼化、磷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产品进行了红外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国内外产品质量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调和润滑油常用的传统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类无灰分散剂进行分析,确定了单挂、双挂和高分子量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的红外光谱特征;并对国内和国外几种新型多效杂元素化(硼化、磷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产品进行了红外特征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国内外产品质量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硼化无灰分散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的研制、性能评定及应用,试验表明:硼化无灰分散剂合成工艺简单,产品质量稳定。评定结果表明:该剂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抗氧性及抗摩减摩性能,应用结果表明,该剂应用于内燃机油、汽车自动传动液(ATF)显示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丁二酰亚胺与 ZDDP 的相互作用;用油泥分散性实验考察两者相互作用对油品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丁二酰亚胺与 ZDDP 复合后,ZDDP 的红外光谱变化较大,对油品分散性能的增效作用也大;丁二酰亚胺与 T202复合效果比与 T203复合效果好,两者复合比例为4:1(质量比)时,油品分散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前言六十年代,国外为解决在小轿车停停开开行驶条件下所产生的低温油泥问题,广泛采用了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这种添加剂后来又用于各种柴油机油的复合配方中。对于它的清净分散性能和作用机理,国外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在第七届、第八届世界石油会议上均作了介绍。本文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着重介绍国外丁二酰亚胺无灰剂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研究情况,丁二酰亚胺的改进以及近几年国外其他非聚合型无灰剂的研究情况,供从事研究和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丁二酰亚胺的界面活性、对丙酮酸的增溶性能及与 ZDDP复合体系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单丁二酰亚胺的界面活性及对丙酮酸的增溶能力较强 ;丁二酰亚胺与 ZDDP复合后增溶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生产润滑油时必须考虑添加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成丁二酰亚胺及其衍生物的第一步是制备烯酐(PIBSA)。实验室利用红外光谱法重点对聚异丁烯原料(LRPIB与HRPIB)、自由基一步法、热加合和氯化工艺生产的烯酐技术特征和分子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自由基一步法烯酐合成的丁二酰亚胺产品进行了性能分析和模拟评定。试验结果表明:自由基一步法烯酐合成工艺简单、无污染,且用该工艺生产的烯酐合成的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产品性能优于市售的同类丁二酰亚胺产品。  相似文献   

14.
国内简讯     
聚异丁烯二酰亚胺无灰清净分散剂装置试运成功为了改变国内聚异丁烯二酰亚胺无灰剂一直依靠进口的状况,1982年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兰州炼  相似文献   

15.
聚异丁烯丁二酸季戊四醇酯无灰分散剂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少明  罗大慧 《润滑油》1996,11(2):28-32,12
对聚异丁烯丁二酸戊四醇酯无灰分散剂采用催化酯这种新的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反应温度1反应时间催化剂选择和用量等工艺者了考察,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该剂进行了模拟评定、台架和工业放大试验。共结果表明:该剂性能与国外产品LZ936相当,在油品配方中,酯型无灰分散剂和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复合使用可使油品高低温性能均较好,可用于中、高档内燃机油。  相似文献   

16.
聚异丁烯丁二酸酐(烯酐)是生产丁二酰亚胺型,丁二酸酯型和酚醛胺型无灰分散剂的重要中间体。针对当前热加合工艺和氯化工艺生产燃酐的缺陷,开发了自由基一步法烃化工艺合成烯酐。该工艺经过小试,工业放大试验,生产的烯酐和丁二酰亚胺产品质量符合现行技术指标要求,丁二酰亚胺产品经外光谱分析,其结构与国内外类剂T-152,OLOA-373和LZ-6418相近。新工艺与现行的氯化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易行,生产装置投资少,反应温度低,生产周期短,能耗低,生产成本低的特点,而且从工艺源头根除了氯气污染源,符合国家生态安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环保、节能等要求的日益严格,目前普遍使用的控制汽油发动机油泥、漆膜生成和柴油机油沉积,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的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已不能满足需求,兼有优良的高低温和环保、节能性能的硼化无灰分散剂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我国高档油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未来10年国内硼化无灰分散剂系列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到万吨。  相似文献   

18.
润滑油添加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付兴国 《润滑油》1995,10(2):31-34,50
以电导法、染料增溶法研究了金属清净剂烷基水扬酸盐、无灰分散剂丁二酰亚胺及抗氧抗腐剂ZDDP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杨酸盐与ZDDP之间相互作用较弱;丁二酰亚胺与水杨酸盐及ZDDP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且均在质量比为4:1时达到最大,表现为协同效应;而金属清净剂水杨酸盐与磺酸盐之间存在极强相互作用,引起胶体结构的破坏,表现为对抗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各种清净分散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并证实了丁二酰亚胺在较小浓度时,临界胶束的存在。同时发现丁二酰亚胺与其它清净分散剂复合后,相互有微弱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20.
16号坦克防锈润滑油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郑智  白生军  张霞玲 《润滑油》2004,19(1):31-36
采用自行开发的新型无灰抗氧分散剂KR-163,该剂与丁二酰亚胺类无灰分散剂的协同效果良好,同时高温清净剂中,采用了自行研制的高碱值的石油磺酸盐,研究证明,它与其它金属清净剂T109能很好地配合,降低了清净分散剂及抗氧剂的用量。研制出的16号坦克防锈润滑油既满足防锈贮存要求,又兼具内燃机油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