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由于它不拘泥于后现代,所以将后现代向前推进了一步。隐喻主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在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许多建筑师都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建筑隐喻,他们强调建筑意义,建筑语言及符号功能,利用符号功能创造出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隐喻主义手法可以丰富建筑,使建筑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建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东军  王芳 《华中建筑》2004,22(3):52-54
基于对建筑语言的思考,从人与建筑,建筑与形式.建筑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出发,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和相关建筑实例,通过“隐喻化”创作模式对建筑形式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和类型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金鑫 《建筑师》2021,(1):26-33
文本、结构、类型学的观念贯穿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理论、设计以及教学实践.随着王澍作品影响力的扩大,其博士论文《虚构城市》的核心观念"语言隐喻"也从一个个人理论立场发展成了一种集体建筑文化.本文通过话语、建筑形式分析等综合手段对这种建筑文化进行评介,并着重讨论了其中3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语言隐喻的模式问题;类型学的内涵问题;类比的认识论问题.本文指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模型在王澍的理论写作中同时存在,两相冲突;王澍类型学设计实践的开放文本性质未能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语言隐喻延伸至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的研究生教学活动且成果颇丰,但王澍及其后学较少对隐喻在建筑研究文化中的正当性提供严格的方法论解释.本文在作为一种研究文化的"虚构城市"未完结处立论,并指出它20年前的承诺——为建筑研究文化的想象力正名——似乎还未完全兑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感悟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延续、变换和发展,提出“传统再现、传统认同、符号变换、文化隐喻、地方生态、新民族形式”等六种本土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5.
后盾 《华中建筑》2009,27(11):17-19
该文通过对詹克斯和文丘里后现代建筑理论的评析,指出两人在"建筑的语言和隐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詹克斯看重建筑隐喻的含义,而文丘里则看重建筑表达隐喻的方式。文章也由此剖析了文丘里坚称自己是现代主义者,而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郭锐睿 《城市建筑》2014,(20):247-247
当今时代的进展,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加速。人们在痴迷于科技的时候,却忽视了建筑的隐喻功能。隐喻的表达匮乏,成为现代建筑表意苍白的症结所在。本文通过阐述说明,如何借助于隐喻的设计手法和构思来阐释建筑隐藏在其表面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敏俊 《城市建筑》2014,(33):182-182
纪念性建筑是历史与人们情感的载体,它能通过建筑的语言,把建筑师团队的思绪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工程为例,叙述了象征与隐喻手法在纪念性建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隐喻源自于语言学或文学的概念.它用于建筑中,是建筑理论引入外学科概念.方法.打开封闭系统.获得新的营养的一种积极表现。总的看来,它是一种建筑语言中语义转换的现象.即通过在场的.实际使用的建筑符号(建筑形式本体).转向不在场的、未实际使用的建筑符号(建筑形式意义),从而达到建筑与历史文脉。社会文化习俗,人与自然环境等之间的交流。它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语言的意义交流模式.从广义上  相似文献   

9.
隐喻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一。虽然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褪去,但隐喻主义思想及其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暗含着隐喻主义脉络的"建筑形式隐喻"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隐喻的概念辨析着手,进而阐明建筑形式隐喻的概念及其发生的三要素:本体、喻体、解体。之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形式隐喻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解读机制,分析其感知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探讨建筑形式隐喻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1)
近年来,隐喻已经成为中外学者颇为关注的一个研究话题。语言,不仅是隐喻表达式,也是文化的载体,把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分析文化和隐喻的关系,使英语学习者注意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另外,提醒语言学习者挖掘语言背后的隐喻,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刘志翔 《华中建筑》2011,29(7):46-48
为推广有效适用的抗震建造技术和有益经验,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涌泉村试点建立一所抗震示范小学.建筑师试图运用抽象化的建筑语言隐喻儿童记忆中的折纸游戏,创建一个童真的"卡片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丁华 《中外建筑》2013,(3):39-41
通过对具象隐喻主义的阐述,结合近几年的建筑实例,论述了象征与隐喻在建筑作品中的应用及意义,并针对当前使用隐喻手法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批判,从而说明了具象隐喻主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斯蒂芬·布劳菲尔斯 (Stephan Braunfels)设计的慕尼黑现代绘画馆,发端于清晰的概念,受控于严密的逻辑,其结果是富有感染力的精确的建筑空间。本文是作者在参观该绘画馆以后,试图通过分析捕捉到该建筑设计与形式之间的深层线索,并由分析得出形式语言背后清晰的概念,使本文获得了设计——形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俊伟 《华中建筑》2005,23(6):91-94
该文以建筑造型中的“洞”为研究对象,归纳了“洞”的形象与特征,通过分析“洞”作为一种建筑创作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形成原因,进一步探讨“洞”的建筑隐喻手法和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第三条路 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中隐喻的运用带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中隐喻的多样化运用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建筑本体逻辑表达与隐喻再现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希望对"中而新建筑"的探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可行性。文章对余荫山房的地形、建筑构件、装饰、配景等建筑要素进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归纳出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结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分析方法,递归出其中的深层原因。余荫山房在传统建筑语言和地域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建筑语言,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园主人的心理因素3个方面。余荫山房创新的建筑语言和其中的3种逻辑,可以拓宽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研究视野,作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语言形成机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叶松涛 《城市建筑》2013,(22):32-32
19世纪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建筑的实用性成了设计师们强调的重点。主张建筑要有装饰,不必追求纯净、明确;提出含混、折衷、歪扭的形象也是美的。自此以后建筑界出现了讲究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倾向。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结构、材料、技术的融合是中国现代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在设问建筑语言概念的基础上,从阐述建筑语言的四个方面出发,试图以之来比较建筑语言学、建筑类型学的异同(以埃森曼的建筑语言和迪朗的类型学为例),从而得出建筑语言研究的阶段性认识,目的在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初步廓清一种全面的建筑语言概念。  相似文献   

19.
从诗歌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出发,努力开拓了从诗歌视角研究建筑语言的新思维,探讨了诗歌语言与建筑语言在模糊性方面的互通性,以及这种模糊的建筑语言所带来的诗歌一般的诗意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