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端 《移动信息》2020,(5):00008-00009
当前IP城域网负责的新业务给原本的网络传送方式带来了挑战,若想提升IP城域网负责业务的综合承载能力,则需要优化QoS技术。通过分析IP城域网端到端的QoS部署原则,围绕服务模式、分类、流量调整、网络拥塞解决等方面探究QoS部署和优化策略,为运营商解决QoS部署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指导,总结QoS部署与优化策略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NGN的目标是在统一的IP网络上提供包括话音、视频、数据和宽带多媒体通信在内的多种业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解决端到端QoS保证的问题.本文在ETSI TIPHON项目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IP网络端到端QoS框架结构和控制过程。讨论了各功能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接口,详细描述了业务域和传送域QoS控制信令过程。  相似文献   

3.
IP电话系统的业务是实时业务,对延迟、抖动等因素十分敏感,而IP网络本身并不提供QoS服务,所以QoS服务实现是IP电话系统必须研究的内容。本文在新一代电话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带控器来控制H.323zone的出口带宽资源,以提供端QoS服务。从而带控器与主干QoS服务一起构成IP电话系统的端到端QoS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4.
端到端IP QoS体系结构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 QoS是IP网络的核心技术,实现IP QoS的机制有多种,如子带宽管理、MPLS、IntServ和DiffServ等,这些机制可以结合起来实现更为完善的IP QoS。按照“将面向用户的、复杂的部分留在边缘,保持主干的简单性”的原则,在网络边缘采用IntServ,在网络主干采用DiffServ,在经过ATM网络时利用MPLS实现IP QoS到ATM的映射。这种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彻底的端到端IP QoS,描述了这种体系结构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5.
端到端QoS的实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金星  孙建河  吉逸 《数据通信》2002,(3):18-20,24
对IP网的QoS研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QoS体系结构的出现:综合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这两种服务模型,分析了他们之间的优缺点和差异,详细讨论了如何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端到端QoS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IETF服务质量(QoS)机制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现有无源光网络技术对端到端QoS支持的不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的无源光接入网QoS服务模型。通过在接入网中引入GMPLS通用控制和管理平台,建立了统一的QoS服务模型,实现了对端到端QoS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不同的业务、用户映射到不同的QCI类型承载,并对不同的QCI类型承载配置不同的QoS参数,可以实现基于业务和用户的网络差异化服务。首先对NSA网络进行整体介绍,明确NSA网络无线承载类型,并逐一介绍相关的QoS参数。之后从业务差异化和用户差异化2个维度,制定相应的QoS策略,同时基于不同的策略,对无线网、传输网和核心网参数进行统一梳理,实现5G NSA网络端到端差异化QoS参数的合理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IMS网络的端到端QoS控制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中阐述了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架构在IMS网络中的应用,并深入研究了IMS网络不同层次间相互协作实现QoS技术和多域环境下的端到端QoS管理的策略控制结构.  相似文献   

9.
《电信技术》2006,(7):76-76
朗讯推出一种端到端Acuity网络架构,为服务供应商提供了“业务感知型”网络,可以动态调整带宽和QoS参数,并管理所需网络资源的可用性,比传统IP网络效率高,成本低,可为商业、家庭及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基于高带宽的IP多媒体业务。同时,还推出了UPM以及朗讯资源管理器等Acuity网络架构元素。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IP网络端到端测试方法和步骤,详细说明了2~3层基准性能、收敛时间、4~7层QoE和网络分布式测试的具体实现,对网络测试QoE指标进行了描述,最后对IXIA在IP网络测试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NGN的目标是在统一的IP网络上提供包括话音、视频、数据和宽带多媒体通信在内的多种业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解决端到端QoS保证的问题。本文在ETSI TIPHON项目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IP网络端到端QoS框架结构和控制过程,讨论了各功能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接口,详细描述了业务域和传送域QoS控制信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系统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对移动场景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质量及有线网络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无延迟、无阻塞、高质量服务。但由于移动网络的资源及拓扑结构具备动态性,这就增加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端到端QoS的难度。为实现移动互联网中端到端QoS,就需要在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解决移动管理、移动QoS协议、无线资源管理、分组调度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电信网技术》2001,(6):37-40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话音通信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引入,将在不久的将来为我们带来高达2Mbits/s的用户数据速率和前所未有的各种移动多媒体业务。而服务质量(QoS)将是3G能否被广大用户所接受的关键因素之一。北电网络《UMTS网络的端到端服务质量(QoS)》一文介绍了UMTS对QoS的定义和要求,以及北电网络QoS解决方案的策略,其中特别介绍了如何通过采用智能化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提高频谱利用率,同时又保证用户的QoS。这对于研究3G技术,特别是UMTS系统的研制开发、3G网络/系统优化都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业务对网络性能的要求直接来源于业务对端到端客户感知(主观质量)的满意程度的需求.尤其对于目前在网络中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实时业务,如VoIP、IPTV、 VOD 等业务对端到端的可用带宽、时延、抖动和丢包十分敏感,这些性能参数严重影响着此类业务的开展和运营维护.这些指标的组合整体反映了承载网络所能提供的QoS,因此准确把握这些网络QoS指标是对网络承载性能进行测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QoS保证一直是IP网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而3G R4版本如果采用IP承载,必然面临这一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探讨3G R4版本IP承载网实现QoS保证的技术,本文将首先分析一下IP承载网端到端的QoS。一、IP承载网端到端QoS分析影响端到端QoS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呼叫建立时间、丢包率、抖动(时延变化)和端到端时延等,其中影响到IP承载网的质量指标体现在丢包率、抖动和时延上。为了保证长途话音的服务质量,要求IP承载网络的抖动应小于10m s,丢包率小于1%。在IP电话系统中,端到端的时延要求分成四个等级:小于等于150m s(最好)…  相似文献   

16.
由于端到端网络时延的测量中存在收发时钟不同步的问题,在测量中大多是通过测往返时延来间接求得端到端时延,测试结果误差较大。本文通过对IP网络端到端时延性能进行分析,提出主动探测方法:在互联网上通过在一端发送带有时间戳的IP数据包,在另一端记录该测量分组的到达时间戳来获得端到端的时延测量值,然后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消除收发时钟的初始相位差和相对频差等参数,估计出网络的端到端时延真实值。并以实例测试对此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已始部署交互业务,急分析各种交互业务的QoS求,根据业务求提供相应的QoS保障。本文以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发展现状、国内外交互业务QoS标准化进程研究为基础,搭建了三网融合交互业务仿真实验平台,展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端到端QoS求研究及实验测试。针对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主要展的交互业务,包括互动电视业务、IP语音业务,本文展了业务QoS测试分析实验,包括人工主观测试及仪表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业务的QoS性能求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资源预留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如何保障网络的端到端QoS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资源预留机制的意图是要为IP网络提供支持各种性能需求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移动通讯演进到LTE,要求端到端全IP传输,并在此基础上,对业务的支持从单一的话务业务扩展到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等各种应用服务。由于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存在高时延、低带宽和不稳定等因素,所以在测试方面,除了进行L2~L3性能测试以外,需要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进行真实业务服务质量的验证。思博伦通信赵隽琪所撰《思博伦LTE端到端业务质量测试解决方案》一文详细介绍了思博伦通信LTE端到端业务质量测试解决方案。此方案可以从基本功能和性能,QoS能力,真实应用业务仿真和质量测试,现网应用场景测试等方面对LTE系统进行端到端的研发测试、选型验证和运维验证。  相似文献   

20.
IP网络上多媒体业务的出现对IP环境中的服务质量(Q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PQoS是指IP数据流通过网络时的性能,其目的是向用户业务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本文简要介绍了实现以太网QoS业务保证的技术原理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