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高纯度DHA乙酯(DHA含量(78. 7±0. 6)%)为原料,在Novozym 435酶的催化作用下甘油解制备DHA甘三酯。考察DHA乙酯与甘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加酶量对反应过程中甘一酯、甘二酯、甘三酯、乙酯含量及乙酯转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加酶量为DHA乙酯质量的6%、DHA乙酯与甘油摩尔比3∶1、反应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乙酯转化率为(97. 0±0. 2)%,产物中甘三酯含量为(95. 6±0. 1)%,DHA含量为(76. 2±0. 0)%。  相似文献   

2.
酶促玉米油甘油解制备双、单甘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了以1619脂肪酶为催化剂,用玉米油甘油解制备双,单甘酯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PH值7.5甘油含水量5.5%,酶浓度400-600/g脂肪,玉米油甘油摩尔比1:1,反应温度20℃,搅拌速度720r/min。在上述条件下反应8h,双、单甘酯含量〉76%。同时,报道了反应进程的监测和产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无溶剂体系中酶促合成中碳链甘三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溶剂体系下,采用Lipozyme 435催化甘油和中碳链脂肪酸(辛酸和癸酸混合物)酯化合成中碳链甘三酯(MCT).结果表明在无溶剂体系下,反应温度对MCT得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制备MCT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加酶量(以脂肪酸质量计)5%,底物摩尔比(脂肪酸与甘油摩尔比)3∶1,反应时间16 h.在此条件下,MCT得率为92.10%,产物中甘二酯、甘一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03%、0.13%和1.74%.  相似文献   

4.
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Novozyme 435作为催化剂,肉豆蔻酸和马铃薯淀粉作为原料,制备不同取代度的肉豆蔻酸淀粉酯。研究反应温度、脂肪酶添加量、底物比(淀粉∶肉豆蔻酸)及反应时间对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并对原淀粉及不同取代度的酯化淀粉的物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60℃,脂肪酶添加量2%,底物比1∶4,反应时间25 h时,制得的肉豆蔻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56。肉豆蔻酸淀粉酯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及乳状液稳定性,凝胶强度较原淀粉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以固定化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初步合成了蔗糖月桂酸酯。探讨了底物摩尔比、pH、初始水活度、水合盐等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并研究了酯化反应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7.
王艳 《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1):39-44,49
以玉米淀粉和油酸为原料,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下油酸淀粉酯的酶催化合成。主要考察了酶与淀粉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底物比、时间等参数对油酸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取代度的测定,并以取代度为考察指标,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的添加量为6%、温度70℃、底物质量比1∶7,在上述条件下反应12 h,取代度可达0.201。同时,使用紫外吸收光谱和FT-IR谱图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
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合成单甘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间歇反应条件下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过程,对三种商业酶和自制固定化脂肪酶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甘油解过程的溶剂效应和酶量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甘油解反应进行优化,以单甘酯百分含量为响应值,对底物摩尔比、初始含水量、温度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做了适当评价,并给出了拟和良好、回归显著、可靠性较好的经验性模型方程。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46℃,初始水质量分数4%(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底物甘油与豆油摩尔比为3.7∶1,固定化酶用量质量分数5%(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反应时间30h,单甘酯最高转化率为74.04%。  相似文献   

9.
以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筛选出的最佳溶剂为正丁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甾醇酯化率为考察指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以及酶添加量进行了参数优选.结果显示,醇油摩尔比及酶添加量对酯化率影响不显著,反应时间对酯化率有一定影响,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极显著.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55℃,醇油摩尔比1:1,酶添加量8%,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酶促催化制备,并以气相色谱及红外光谱法对纯化后产物进行了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10.
以candida rugosa脂肪酶为催化剂,采用微波辅助酶法合成植物甾醇油酸酯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催化剂用量、料液摩尔比4个因素对植物甾醇油酸酯酯化率的影响,优化得出植物甾醇油酸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时间36 min,微波功率550 W,催化剂用量9%,料液摩尔比4∶1。在此工艺条件下合成产物的酯化率为75.26%,经分离纯化后的产物纯度可达到91.19%。气相色谱-质谱及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辅助酶法合成产物为甾醇油酸酯。  相似文献   

11.
构造脂质及脂肪酶促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概述了构造脂质的结构组成与营养特点 ,并对脂肪酶促合成构造脂质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酶法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外源酶催化法和整胞微生物代谢法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并将外源酶催化法对整胞微生物代谢法及传统化学合成法的优势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单甘酯、糖酯、(溶血)磷脂、纯异头烷基糖苷和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等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酶催化合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展望了酶工程的进步、化学 酶催化技术进展、外源多酶联合催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酶膜反应器和其它连续酶反应器的开发,以及反应 分离耦合技术在酶催化过程中的应用将给酶法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施春阳 《中国油脂》2021,46(10):11-17
酶法脱酸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特异性高及环保等优点,是未来油脂脱酸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对酶法脱酸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特别是对近年来新型酶法脱酸技术、新颖酶及新型酶制剂在酶法脱酸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针对限制酶法脱酸工业应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最后,对油脂酶法脱酸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Enzymatic synthesis of structured lipids by transesterification of ethyl caprylate (EC) and soybean oil and sunflower oil (90% oleic acid) in hexane was optimiz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Incubation time (IT), molar ratio of ethyl caprylate to total triglycerides (MR), percentage of soybean oil as source of long-chain triglycerides (PS), and long-chain triglyceride concentration (TC) were assume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nutritional attributes of structured lipids based on caprylic acid (C8:0) and linoleic acid (C18:2 n-6) content. Optimum conditions for synthesis of structured lipids were: IT = 26.4 hr; MR = 8; PS = 75%; TC = 0.58 M. The capryloyl acyl residues in triglyceride predicted by RSM was 67.6 (mol%) and linoleoyl 14.5%. Large scale synthesis was successful. The model was verified experimentally.  相似文献   

15.
非水相酶促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Pseudomonas sp.脂肪酶在烷烃溶剂中催化合成已酸乙酯,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加水量,加酶量,底物浓度,溶剂种类以及原料摩尔比对乙酸转化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6℃,已酸浓度0.4mol/L,己酸与乙醇的摩尔比为1:1.1。辛烷作为溶剂,加酶量为1000u/g己酸,反应时间24h,已酸转化率达92.3%。  相似文献   

16.
中碳链甘三酯作为一种低能量的油脂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甘油和辛酸、癸酸混合物为原料,研究在超临界CO_2体系下酶法制备中碳链甘三酯的工艺条件,并对酯化产物进行分析。通过脂肪酶的比较,得出脂肪酶Novozyme 435优于Lipozyme RM IM,因此,选用脂肪酶Novozyme435为催化剂,以中碳链甘三酯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9.1 MPa、反应温度90℃、酶添加量4.2%、底物摩尔比3∶1和反应时间10.2 h。在此反应条件下中碳链甘三酯的得率为95.1%,酯化率为98.62%。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脂肪酸的利用率及MCT得率,所得酯化产物色泽较浅。  相似文献   

17.
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G50催化酯化法制备甘油二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G50催化甘油和脂肪酸酯化反应合成甘油二酯.探讨了酶加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及加水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脂肪酶Lipase G50加量为350 U/g,甘油和脂肪酸的摩尔比5∶1,加水量为底物总质量的5%,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4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脂肪酸的酯化率为75.02%,甘油二酯的含量达到44.74%,产物中没有甘油三酯生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磷脂酶对菜籽油脱胶及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并结合生产成本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酸碱比(V/V)1:4.5,加酶量88 mg/kg,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在此条件下,菜籽油的磷含量可由原来的406.66 mg/kg降到3.42 mg/kg;采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菜籽毛油与脱胶油的甘油酯含量,脱胶油的甘油酯中甘一酯的含量变化不太明显,甘二酯的质量分数从毛油的2.50%增加到6.51%,而甘三酯的质量分数从96.08%降到90.46%。Rancimat法测定氧化稳定性后发现,脱胶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由毛油的5.37 h增加到6.10 h,表明酶法脱胶后的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菜籽毛油;同时对水化脱胶磷脂与酶法脱胶磷脂中的溶血磷脂进行对比分析,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0.71%和65.76%,酶法脱胶的酶解率达65.72%。  相似文献   

19.
Structured lipids (SLs) are lipids that have been chemically or enzymatically modified from their natural biosynthetic form. Because SLs are made to possess desired nutritional, physicochemical, or textural propert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y, many research activities have been aimed at their commercialization. The production of SLs by enzymatic procedures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uture market because of the specificity of lipases and phospholipases used as the biocatalyst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concise information on the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n the enzymatic synthesis of SLs of commercial interest, such as medium‐ and long‐chain triacylglycerols, human milk fat substitutes, cocoa butter equivalents, trans‐free or low‐trans plastic fats (such as margarines and shortenings), low‐calorie fats/oils, health‐beneficial fatty acid‐rich fats/oils, mono‐ or diacylglycerols, and structurally modified phospholipids. This limited review covers 108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10 and 2014 which were searched in Web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右旋糖酐是一种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微生物多糖。文中从机理研究、生产菌株和酶的筛选及优化、生产条件控制等方面综述了酶法合成右旋糖酐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酶法合成右旋糖酐仍存在机理不明和产物品质有待提高的问题,而优化固定化技术和开发新菌种以利用葡萄糖代替蔗糖为底物合成右旋糖酐将是右旋糖酐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