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家对肉类的监督、管理越来越严格。有关部门对肉食品的政策和一些工作重点的转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此,记者走访了内贸部消费品流通司屠宰加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曹贤钦女士。问:现在一些新闻媒体总是谈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的问题,您认为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曹:老百姓吃上放心肉的关键问题,在于管住屠宰和检验,让合格的肉投放市场,彻底净化肉类市场。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把肉类保存下来慢慢享用,人类发明了香肠。直到今天,香肠仍是家常餐桌上最方便的肉类食品之一。 据说香肠起源于3500年前的古巴比伦王国。经过几千年来的改良,原本粗大的香肠演变成了细小的香肠,原本单一味道的香肠演变成了各种味型的香肠。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爱吃肉类——氨基酸不足爱吃肉类说明体内氨基酸或铁等矿物质不足。很多人面对肉类和油脂散发出来的诱人香味,毫无招架之力,导致吃得太多,引发代谢疾病。  相似文献   

4.
肉类制品包括灌肠(肚)类、酱卤肉类、烧烤肉类、肴肉、咸肉、腊肉火腿以及板鸭、烧鸡等。在鉴别和选购这类食品时,一般是以外观、色泽、组织状态、气味和滋味等感官指标为依据。应当留意肉类制品的色泽是否鲜明,有无加入人工合成色素;肉质的坚实程度和弹性如何;有无异臭、异物、霉斑等;是否具有该类制品所特有的正常气味和滋味;注意观察肉制品的颜色、光泽是否有变化;品尝  相似文献   

5.
中国“穷”     
中国人穷了几千年.穷,在中国,因其世世代代地传袭,而成为一种另样的“国粹”,人们认穷认命,安贫乐道.贫穷,有如传染病.民间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地穷:家,是空的;口袋,是空的;肚子,也是空的;更不幸的是,脑袋也空了.贫穷,永无尽头的贫穷,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俗文化.民间的各种节日,有各种各样的吃,背后其实是穷.  相似文献   

6.
吃茶     
<正> 从人们发现茶到现在,茶主要是作为饮品,“吃”茶是很少见的。《谢氏诗源》载:“昔有客过茅君,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这是把茶叶吃下去了。但只是饮之余绪,算不上“吃”茶。据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梅家坞品龙井,茶喝完后,连茶叶也尽数吃下。这表现了总理的惜物之情,也不能算是“吃”茶。这里要说的是以茶叶作菜肴、点心、零食来“吃”。  相似文献   

7.
肉类食品是我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产品,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近年来,食品安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肉类食品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等7个省、市33家企业的58种火腿肠类肉类食品,合格18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31.0%。本次抽查中暴露出的主要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8.
《商品与质量》2008,(31):19-19
总会看到一些男性上班族拿着面包、糕点或饼干等干粮匆匆忙忙边走边吃。医学专家提醒人们,长期这样吃“干食”,会降低体力和脑力,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极易患病。清晨起床后,人的胃肠功能尚未由夜间的抑制状态恢复到兴奋状态,消化功能也较弱。这时吃一些“干食”,不但难以吞咽,而且早晨人体脾脏呆滞,胃津不润,各种消化液分泌不足,此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不利。  相似文献   

9.
影响肉类嫩度的因素包括:肌纤维的种类、结构和性质;结缔组织的含量和性质;肉类的持水性及肌间脂肪组织的分布和含量等。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刀口致嫩、保护性致嫩、火候致嫩、烹调技法致嫩及添加某些物质致嫩等是保证和提高菜肴柔嫩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生猪定点屠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尽快在全国普遍推广。近几年来,对定点屠宰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是恢复屠宰“一把刀”,否定流通“多渠道”,是一种倒退。仔细看一看深圳的做法,就会发现这里的定点屠宰并不是独家经营。肉联厂按照政府的规定实行定点屠宰,并在厂内设立肉类批发市场,通过批发行组织货源,通过买手联接供求,通过肉贩供应市场,仍然是多渠道的流通。一是让人民吃上了“放心肉”;二是控制了物价,稳定了市场;三是减少了污染,美化了城市;四是增加了税收,提高了效益;五是增强了宰猪上市的  相似文献   

11.
肉类的风味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类香精是国际上重点开发的三类香精之一,而发展肉类香精的基础是对肉类风味的研究。本文对肉类风味化合物的分类以及风味前驱物作了报道,重点讨论了肉类风味化合物的几种形成途径,即硫胺素的热分解、半胱氨酸或胱氨酸的热分解,糖与氨基酸的美拄德反应。  相似文献   

12.
从80年代高涨的繁荣进入到9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家庭生活、运动,对食品也从要求精美转而关注其热量、胆固醇、脂肪。由于消费者们的呼吁,FDA和农业部对食品进行了检查,并要求食品商一定要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成分、脂肪含量等,包括饮料、热狗一类的快餐食品都必须在1994年7月前全部完成此项工作。天然食品可以不用标签。同时,农业部对食品进行了重新分类、组合,以金字塔形的图表向人们说明健康饮食应摄入的食品及其分量。粮食、豆类是主要食品,为塔基;第二层是水果、蔬菜;其次是肉类、奶制品;塔尖是脂肪和甜食。  相似文献   

13.
鲑鱼食     
<正> 东方人烹饪向来重视季节,尤其重视“旬”,讲究在鱼或蔬菜的盛产期和风味最佳期品尝当季食物,比如在中秋时节吃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正当时令。每年秋季是鲑鱼的盛产季,成群的鲑鱼顺着海潮落入渔民的网中,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秋季,正是吃鲑鱼的时令。 鲑鱼在中国历有出产,在习俗上,按东北人的说法称之为“大马哈鱼”。捕自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大马哈鱼,在北方大城市的菜市皆有出售,不过并不是很受欢迎,价也廉。通常人们在味觉和口感上对鱼  相似文献   

14.
自2005年起,"房价高"的问题就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政府出台了各种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房价高还是低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经济学问题,因为高或者低的标准不确定;虽然整个社会都在讨论"房价高"的问题,但这很可能是媒体宣传下对人们认知的一种曲解;房价可以作为城市进入的门槛;房价下跌对政府、银行、广大居民而言未必是好事,因而政府调控房价的政策未必是可行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饮食本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它与纯粹精神领域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吃什么与怎么吃绝不仅仅是饮食本身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表现为对性观念和行为的取代,以及对民族性格和文化行为的影响。在中国的饮食习惯里,具体而微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我们已处于不缺吃的年代,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我们也正处在越来越挑剔的年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觉得特别的好吃、特别的有味了。那么我们吃什么呢?到宾馆吃鱼翅、燕窝?去酒楼吃满汉全席?在我看来,如今的年代吃点那些被人们遗忘的食物,也许会有些意外的感觉。这也许可以说成是当今餐饮业上较为流行的返璞归真吧!前些日子回家,看到家乡的镇上有卖豆渣的,于是吵着让妈妈买了些回家做菜,久违的豆渣菜吃起来还是有点味的!看来老百姓喜欢的菜肴还真的能经久不衰!也许这些让人瞧不上眼的菜也能于某年某月登上大雅之堂呢!豆渣…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目前肉类在流通时来源追溯难和去向难以查证等问题,提升肉类在流通时的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检查力度,保障肉类市场的食品安全和市场监管力度,根据肉类追溯规范要求,并结合试点城市肉类流通追溯的实际状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肉类追溯系统.该系统共分为生猪屠宰环节追溯子系统、肉类批发环节追溯子系统、"直营配送"环节追溯子系统、标准化市场环节追溯子系统、餐饮消费环节追溯子系统五个子系统,使肉类在这五个环节上能够做到信息共享,并且实时追踪使肉类一直处于追溯系统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是引起当代人价值观嬗变的根本社会原因;价值取向多元化、思维方式多样化和价值理念丰富化是当代人价值观嬗变的具体表现;面向新世纪,人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加实务的判断标准和理想现实化的趋向,又由于人们在不断地调适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的互动、趋近与整合的态势亦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社会机能 ,是人固有的需要 ,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校大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起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 ,即生活在同学与同学之间 ,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中。他们相互传递信息 ,交流情感 ,沟通思想 ,探讨问题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它能催化人们的聪明才智 ,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 ,增强人们的信心。因而 ,我们提倡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实践中 ,能注重培养自己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从而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一、…  相似文献   

20.
鹅肠美     
<正> 近年来美食界盛行吃鹅肠,无论火锅店、餐厅、酒楼都以售卖鹅肠来吸引顾客,鹅肠以其特有的口感质地征服着好吃的人群,人们品尝着、欣赏着、议论着,看来吃鹅肠之风还要流行一阵。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鹅肠的嫩脆加工处理和几款流行的鹅肠菜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