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锰酸钾容量法测定酱油中乙醇含量苗敬芝(徐州彭城大学食品系221008)酱油中含有一定量乙醇,这是在发酵过程中由耐盐酵母作用糖分产生的,乙醇含量越高,酱油的风味越好,乙醇还可解除鱼肉中固有的醒臭味,并具有防腐作用。日本在这方面研究比较清楚,他们把乙醇...  相似文献   

2.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的乙醇管健(嘉兴市卫生防疫站314001)酱油中香气成份很多,而香气成份越多则酱油风味越好。乙醇在酱油中的含量虽不多,但对酱油的香气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测定酱油中乙醇的含量很有必要。笔者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的乙醇含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低盐固态法酿成的生酱油为发酵原液,采用管式反应器,酵母用海藻内凝胶包埋,进行连续发酵,结果酱油中乙醇含量的明显增加,酱香和时浓郁,风味得到显著改善。我们还利用大小不同的固定化细胞颗粒,研究它对酱油中还原糖和惭醇含量的影响。另外不利用多孔性载体煤渣吸附酵母细胞进行酱油发酵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煤渣吸附同样可提高乙醇含量,而且煤渣成本氏,来源充足,进一步研究后有可能在工业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施思  徐雪姣  施林 《中国酿造》2023,(10):172-176
该研究以天然晒露法酿造工艺为基础制备酱油,并采用乙醇代盐法对酱油进行降盐处理,分别考察在不同乙醇和氯化钠配比条件下,酱醪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总酸、pH值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DA)法对生酱油进行感官评价,确定减盐酱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制备酱油的盐水中氯化钠含量为10%,乙醇含量为7%时,酱油品质较佳,其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7±0.03)g/100 m L,总酸含量为(2.34±0.03)g/100 m L,p H值为4.81,Na Cl含量为(7.74±0.04)%。QDA感官评价数据表明,该样品的鲜味评分为2.8分,咸味评分为2.6分,甜味评分为1.4分,酱香评分为2.9分,酯香评分为0.9分,综合复杂性评分为1.9分。  相似文献   

5.
根据提高酱油中乙醇含量能增强酱油自身的防腐能力。试验在酱油生产中添加鲁氏酵母、酿酒酵母行进后发酵。结果酱油中乙醇含量有显著提高,原料全氮利用率、氨基酸生成率分别达到81.0%、51.5%。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降低酱油中氯化钠的含量,采用氯化钾(K组)与乙醇(乙组)替代酱油中的氯化钠,对比研究两种低盐酱油的品质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高盐稀态一贯型发酵酿造高品质低盐酱油,测定了不同氯化钾(K组)与乙醇(乙组)低盐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总酸,食盐,呈香物质等指标。结果 与CK组相比,氯化钾与氯化钠比例为4∶6,5∶5和6∶4时能显著增加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乙醇和氯化钠的浓度比例分别为3∶20,4∶19,5∶18和6∶17时会降低酱油中总酸的含量。K组和乙组成品酱油中的食盐含量均随替代比例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且乙组降低更为显著。另外,氯化钾与氯化钠比例为4∶6的酱油成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最多;乙醇和氯化钠比例为5∶18的酱油成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结论 适量的氯化钾和乙醇替代氯化钠进行高盐稀态发酵可以获得高品质的低盐酱油,从安全性角度则是适量氯化钾优于乙醇,本研究为低盐酱油的酿造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酱油乙醇含量及其对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酱油含有一定量的乙醇,这是在发酵过程由耐盐酵母作用糖分产生的。酱油乙醇含量高低与发酵工艺关系很大。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由于发酵时间短,控制的温度高(45~55℃),不适合酵母的生长,所以生产的酱油乙醇含量很低,据几位研究工作者报道的乙醇含量列入表1。  相似文献   

8.
耐盐酱油酵母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耐盐酱油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和其生长过程中培养基中还原糖消耗和乙醇生成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食盐的添加对4种酵母菌的生长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尤其是CanV酵母。还原糖含量下降和乙醇含量的增加与各酵母菌的生长阶段相关,迟滞期阶段还原糖含量下降和乙醇含量的增加比较平缓,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阶段,还原糖含量下降和乙醇含量的增加速度最大,衰亡期阶段还原糖含量和乙醇含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原粒大豆为主要蛋白质原料酿造的传统酱油,其剩余酱油渣中油脂氧化和酸败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降低了酱油渣的利用价值。该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酱油渣乙醇脱酸处理工艺,得出最佳脱酸条件为:酱油渣和95%乙醇1∶4(g∶mL),处理时间3 h,处理温度60 ℃。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试验,酱油渣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降至1.41%,此时酱油渣酸价为6.26 mg KOH/g,与没脱酸处理酱油渣比较,降低了71.4%。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脱酸处理酱油渣中7组游离脂肪酸特征成分峰的峰面积明显减小,除了3号成分峰的脱除率为52.2%外,其他6组成分峰的脱除率均达到61%以上。结果表明,乙醇在此工艺条件下,对原粒酱油渣脱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以花生饼、麸皮、南瓜为主要原料,采用低盐稀乱加盐制曲法酿造南瓜酱油。实验结果表明:南瓜的添加有利于提高成品酱油的乙醇、总酯、无盐固形物、还原糖的含量及改善成品酱油的香气,加盐制曲可显著提高原料蛋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酵母菌在酱油及酱类生产中能产生特殊的香味,是酱香的重要来源;在酱油生产中添加酱油活性干酵母,能使酱油中的乙醇和总酯的含量等指标明显提高,酱油品质显著改善;酱油活性干酵母作为一种活性干菌体使用、存储也非常方便.  相似文献   

12.
陈伯林 《现代食品科技》2011,(10):1192-1195
通过控制酒精发酵来研究乙醇对酱油发酵体系中蛋白酶系的影响,发现乙醇对碱性蛋白酶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发酵温度为30℃、pH 5.0、乙醇含量在2%以上时碱性蛋白酶失活加剧;乙醇对中性蛋白酶活力的抑制作用较明显,特别是在乙醇含量大于2%以后,其活力急剧下降,最低降到38%.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的酒精发酵对氨基氮生成和原...  相似文献   

13.
采用HP-5MS(30m×0.25mm×25μm)毛细管柱和顶空气相色谱建立了快速测定酱油和食醋中乙醇含量的方法。研究了平衡时间、平衡温度和电解质及其用量对乙醇响应峰面积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乙醇在10~10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4,检出限为1.6mg/L,向食醋和酱油样品中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95.49%~101.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4%~4.88%。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快速,步骤简单,准确可靠,适用于酱油和食醋中乙醇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色谱连用(GC-MS)的方法研究酱油酵母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从香气角度阐述了酱油酵母在酱油生产中的贡献,分别从对香气主体影响、乙醇浓度、4-乙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等香型物质的含量变化来体现人工添加(补充)酵母在酱油生产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正酱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之一,在酱油当中,具有羟脯氨酸的成分,在检测酱油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实验中,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乙醇提取样品,衍生试剂采用2,4-二硝基氟苯,采用360 nm的波长,采用5μm 4.6 mm×250 mm的色谱柱。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获得酱油当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数据。实验操作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在实验当中,采用了羟脯氨酸二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酿造酱油含盐量,满足减盐酱油市场需求,文章利用纳滤技术对酱油进行脱盐处理,分析了压力、稀释水量对酱油纳滤脱盐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纳滤工艺:当压力为2.2 MPa,稀释水量为40%时,酱油脱盐率为30.3%,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12.5%,酱油盐分降低至13.09 g/dL。对纳滤前后酱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分析发现,游离氨基酸和风味物质均有损失,其中总游离氨基酸损失约5%,甘氨酸损失最大,为11.11%;酱油风味物质中乙醇浓度变化最大,降低了50.44%,其他酱油关键香气成分苯乙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和HEMF等变化较小。直接感官鉴评表明,脱盐前后酱油的口感和香气无变化。此外,纳滤副产物被二次发酵利用,实现了绿色生产。该研究结果为酱油纳滤脱盐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市场上采集了33个生抽酱油和11个老抽酱油样品,使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风味品质进行了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生抽和老抽酱油的风味品质存在显著差异,老抽酱油中芳香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生抽酱油(P0.05)。经冗余分析发现该差异是由于异丁醇、异戊醇、乙醇、醋酸、异戊醛和异丁醛6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导致的。经曼-惠特尼检验发现,生抽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异丁醇、异戊醇和乙醇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老抽酱油(P0.05),而醋酸、异戊醛和异丁醛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8.
文摘     
将用脱脂大豆和麦粉曲混合物生产的酱油加入酸法水解的酱油中,并评定在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成份、乙醇及乙酰丙酸的化学变化。发酵20—40天后,发现还原糖含量最高,为12.13~15.76%。随着发酵时间增长,总氮、氨基氮及乙醇的含量亦增长。在最初发酵阶段,发现乙酰丙酸含量为最高,随着进一步发酵其含量而减少。在发酵中乳酸含量亦增长。在全部试验组中测定了象Glu、Leu、Ala、Phe、Asp、Thr、Ser、Gly、Met、Tyr、Lys、His、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对不同酱油样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根据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利用多元统计法分析散装酱油与品牌酱油的差异和散装酱油与不同等级品牌酱油的差异。结果表明,酱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苯乙醛、丙醛、5-甲基-2-呋喃甲醇、2,3-丁二酮、5-甲基糠醛、乙醇、乙酸乙酯等11种化合物。散装酱油和品牌酱油的风味物质存在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大部分风味物质在散装酱油中的含量低于品牌酱油,与风味指纹图谱结果基本一致;散装酱油与不同等级的品牌酱油也能区别开。该研究结果表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为酱油风味检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提高氨基酸生成率的同时也会增加铵盐的生成量,容易造成铵盐含量的超标而使酱油风味不佳。为酱油酿造企业研究了酱油中铵盐合理超标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将酱油pH值调至9.0置于65~75℃水浴中加热20min,或于80℃水浴中加热10min,再用乳酸将酱油的pH值调至4.7左右,可以去除过量铵盐,恢复酱油风味,且氨基酸受损率小。此方法可为铵协含量超标酱油的处理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避免了可利用原料的大量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