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章简述了氧气底吹熔炼技术的优点及氧气底吹熔炼炉的结构,详细介绍了氧气底吹熔炼炉的设计计算要点。氧气底吹熔炼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熔池熔炼技术(已获专利),已成功地用于铅、铜冶炼[1],氧气底吹熔炼炉是氧气底吹熔炼工艺的核心设备。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寿命长是炉子设计的目标,本文主要介绍氧气底吹熔炼炉炉体主要部件的设计计算。氧气底吹熔炼炉的结构氧气底吹熔炼炉是一座可以转动的卧式圆筒形炉子,通过熔池下部的喷枪将  相似文献   

2.
科技消息     
据苏联塔斯社报导,克里沃罗格冶金厂的容积17万5千立方吹(约5千立方米)的高炉已点火。该高炉年产生铁四百万吨。美国钢铁公司将建第三座大型底吹氧气转炉据《美国金属市场》报导,美国钢铁公司计划在其费尔菲尔德厂进行一项重要的扩建,包括建造一座大型高炉和第三座容量150吨的底吹氧气转炉(Q—BOP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是个轧钢工业莲勃发展的省份,全省县属以上轧钢企业约有80余套轧机,年开坯能力在160万吨以上,轧材能力在150万吨以上(加上乡镇企业可达到200万吨)。轧钢加热炉遍布全省,尤以苏南更为集中,数量约有近百座,列入省厅重点轧钢加热炉考核范围的共26座炉子。锭坯加热量为177万吨,占全省轧钢加热炉总加热量的70%左右,所以江苏省轧钢加热炉的节能工作主要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是个轧钢工业蓬勃发展的省份,全省县属以上轧钢企业约有80余套轧机,年开坯能力在160万吨以上,轧材能力在150万吨以上(加上乡镇企业可达到200万吨)。轧钢加热炉遍布全省,尤以苏南更为集中,数量约有近百座,列入省厅重点轧钢加热炉考核范围的共26座炉子,锭坯加热量为177万吨,占全省轧钢加热炉总加热量的70%左右,所以江苏省轧钢加热炉的节能工作主要  相似文献   

5.
陈军伟 《炼铁》1997,16(1):39-41
1 概述 三明钢铁厂原喷煤系统于1974年建成投产,是与原2座255 m~3高炉相配套的。投产22年来,已向高炉喷吹无烟煤55万t,节焦41.2万t,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随着三钢的发展,高炉已增至3座,炉容扩大到958 m~3,原喷煤系统只能勉强维持低量喷煤。在年产70万t生铁时,要达到喷吹65 kg/t的煤粉就有相当的难度。另外,1995年系统  相似文献   

6.
《不锈》2009,(1)
Rohit Ferro Tech公司计划进入不锈钢生产领域。该公司正在规划一个大的不锈钢投资项目,项目的年产能力可能达50万吨。但是目前仍不清楚投资总额。Rohit Ferro TeehLtd.公司的财务总监Pramod Jaint先生说,投资主要用来扩大铬铁生产能力,把现在的铬铁年生产能力从18万吨提高到23万吨。计划把Orissa厂的生产能力在现在的11万吨的基础上增加5万吨。生产能力的增加将在2010年完成。Rohit Ferro Tech公司还计划从事锰铁的生产。在2008年1月,已把在West Bengal厂原先生产铬铁的一座炉子改成生产锰铁的炉子,现在,年产锰铁能力3.5万吨。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日本高炉技术的显著进展之一是已建成4000米~3以上超大型高炉而且生产正常。1976年,鹿岛3号高炉点火,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当时预计这座大型高炉的炉龄可达6~7年,总产量为2000~3000万吨,单位炉容平均产量为5000~6000吨。高炉炉龄主  相似文献   

8.
2013年,通过对全国投产的炼铁高炉进行跟踪统计分析,1-12月底全国投产的高炉中除有5座(济钢1750m3、四川达钢1号、酒钢1号、2号1800m3、鞍钢10号高炉)为大修或技术升级改选投产外,全国新建投产炼铁高炉共22座,总容积约28000m3,按设计能力计算,生铁产能约为2500万吨.这与2012年全国新建投产高炉38座、投产高炉的总容积约57000m3、生铁产能约5000万吨相比,2013年新投产高炉数量、炉容积和产能大幅度下降,其中高炉座数减少16座,总容积减少50%.见表1.  相似文献   

9.
顶底复合吹炼是国外七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综合了顶吹、底吹转炉的特点,很快引起了各国冶金界的重视,发展迅速,到八十年代已进入工业生产,1982年末工业发达国家已有九十余座转炉改为顶底复合吹炼法炼钢。在我国也开展了此项研究,并已取得成果。 鞍钢、首钢、新抚等钢厂已分别对150吨、30吨、和6吨氧气转炉改造,进行复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一九七二年开始对平炉进行改造、采用顶吹氧气炼钢生产工艺以来,炉子单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鞍钢300吨顶吹氧气平炉单产已超过50万吨,上钢三厂两座100吨平炉单产超过25万吨,武钢、包钢平炉用氧后炉子单产亦有很大提高。平炉用氧以后,最明显的效果是冶炼时间大幅度缩短,单位能耗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武钢第二炼钢厂有3座50吨顶底复吹转炉,设计年产150万吨钢,实际已达180万吨。原设计不采用喷补,现在炼钢时,采用干法喷补进行“防御性”护炉,用湿法喷补进行“治疗性”补炉,使炉龄逐年得到提高,1983年平均炉龄为446炉,1986年平均炉龄为1196炉。除了喷补转炉外,三座混铁炉用湿法喷补,真空处理装置用半干法喷补,1986年还与连铸车间一起,对钢水罐进行过几次喷补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效。炉龄是个综合性指标,改善操作方法、提高炉衬材质和采用综合砌筑等都能提高炉龄,但是在冶炼过程中炉子各部位所受到的  相似文献   

12.
氧气底吹转炉的主要特点是在炉底多氧枪供氧,同时可以随氧流喷入石灰粉.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吹炼平稳、金属收得率高;脱磷、脱硫好,熔池搅拌好,易于冶炼低碳钢.从氧气底吹转炉第一座设备投产到现在已有35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且在Q-BOP/OBM的技术上取得新的进展.例如日本川崎千叶厂,O-BOP的煤气回收率达125.5标米~3/吨,炉体寿命达到3150炉,炉底寿命1646炉,Q-BOP转炉终点命中率达到96.1%.这些将给氧气底吹转炉的发展指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上钢五厂于1984年2月份着手转炉复吹工作。3月29日,首先在2号转炉成功地进行了复吹工艺试验,到目前为止已分别在1、2号转炉上,共吹炼了7个炉役3028炉次,产量6.05万吨。为了克服底吹枪龄短的缺点,同时也为了能随时变换底吹枪形式,适应冶炼不同钢种的需要,进行了调换底枪的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经过反复试验,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切实可行的转炉复吹工艺。  相似文献   

14.
热力厂简介     
《天津冶金》2006,(5):F0002-F0002
天铁集团热力厂主要承担公司能源动力的供应任务,被誉为天铁集团动力供应的“心脏”。热力厂现有五台汽轮发电机、七台汽轮鼓风机、十二台锅炉、一座制粉站、一座空压站、两座除盐水站,已形成年产蒸汽420万吨、冷风57亿立方米、自发电3.8亿千瓦时、压缩空气1.17亿立方米、喷吹用煤粉47万吨、除盐水165万吨的能源动力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短流程工艺”六十年代在世界上还是屈指可数的。到八十年代末已发展到330座,综合生产能力超过6800万吨/年,其中美国已建有电炉钢厂133家,总能力5000万吨,所以,以电炉为代表的“短流程”小钢厂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向。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南钢产铁53万吨,比1979年增加了24万多吨,十年增产近一倍。其间除三座高炉分别在1983、1984、1987年分次由255m~3扩容为300m~3(炉容扩火了17.6%)外,设备能力没有其它增加,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靠技术进步提高高炉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阿塞里诺克斯公司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分公司——北美不锈钢公司计划新建第二座电炉,投产后该厂钢产能将达到150万吨/年左右。新电炉的相关工程已开始启动,并计划于明年4月份投产。新炉子基本与现有由西马克德马格建设的电炉相似,产能大约为80万吨/年。北美不锈钢公司的第二座电炉投产以后,总产能将超过阿塞里诺克斯公司在西班牙的分公司(产能大约为110万吨/年)。然而,公司计划北美不锈钢公司2007年的产量目标是100万吨。  相似文献   

18.
1.前言 1977年以前我国轧钢加热炉儿乎没有什么节能措施。一座650加热炉每小时烧了三吨油,只有1/3为钢坯所吸收。到1980年靠炉底水管包扎等措施使炉子热效率由30%提高到45%左右。这些年来,工业炉工作者对如何减少炉底管所带走的物理热、提高炉子的热效率作了大量的工作,炉底管所带走的物理  相似文献   

19.
日本川崎钢铁公司将11座LD转炉中的7座改装成复合喷吹的转炉。在水岛厂,6座250吨LD转炉已改装了其中3座,千叶厂,5座250吨转炉改装了其中3座。根据钢种不同,由炉底向熔池喷氩或氮。川崎公司并拥有自己的空气分离设备。复合喷吹的优点是喷吹安静,可以更好地控制程序,渣中铁含量小,因此铁收得率、合金收得率也得到改善,氧耗少,每吨粗钢约为1.7米~3,  相似文献   

20.
《有色冶炼》2014,(6):88-91
N2014106全球最大铜生产商考察团参观中国恩菲设计的氧气底吹铜冶炼项目全球最大铜生产商智利CODELCO公司考察团参观了中国恩菲设计的氧气底吹熔炼和连续吹炼项目。CODELCO公司对氧气底吹熔炼和连续吹炼项目的整体设计紧凑和生产环境清洁给与高度评价,并表示,通过这座双底吹铜冶炼厂,看到中国恩菲拥有的氧气底吹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增强了他们对恩菲工程设计能力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