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通过实验研究了赤泥中的主要矿物组成,赤泥由30种矿物组成,主要物相有霞石、赤(褐)铁矿、加藤石、钙铝石、钙钛矿、锐钛矿(金红石)、铁滑石、钾长石、菱铁矿、方解石等。采用MLA对赤泥主要矿物共生关系进行分析,赤泥主要矿物间共生关系复杂,相互包裹、连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菱铁矿在强还原气氛下加热过程中铁矿物的转化过程和规律,采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嘉峪关某菱铁矿石在煤基直接还原过程中菱铁矿的热行为和不同条件下焙烧产物中铁矿物的存在形式等.结果表明,菱铁矿在煤基直接还原条件下转化为金属铁的历程为FeCO3→Fe3O4→FeO→Fe.转化过程分为菱铁矿分解和铁氧化物还原两个阶段;热分解阶段在556.6℃时基本结束,最终产物为Fe3O4;铁氧化物的还原阶段在556.6℃以后、1200℃时完全结束,最终产物为金属铁.   相似文献   

3.
沉积温度对SiC涂层微观结构及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TS-H2-Ar体系,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SiC基体材料表面沉积SiC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析涂层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研究温度对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沉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00~1400℃范围内,沉积产物均为单一的β-SiC结晶相;随温度升高,SiC晶粒尺寸增大,1400℃时择优生长由(110)晶面转变为(220)晶面;涂层形貌对温度十分敏感,在1200℃温度下沉积的涂层最为致密,且具有最大沉积速率,是制备SiC涂层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4.
氟碳铈矿热分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XRD法分析了不同温度下氟碳铈矿焙烧分解产物的组成,探讨了氟碳铈矿的热分解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氟碳铈矿的热分解是分步进行的。首先(Ce,La)CO3F分解成(Ce,La)OF;升高焙烧温度,(Ce,La)OF发生相分解,生成Ce0.75Nd0.25O1.875和(Ce,Pr)La2O3F3两相;随着焙烧温度的继续升高,(Ce,Pr)La2O3F3可分解为LaF3、Ce2O3、PrO1.83等相。焙烧过程中Ce3+、Pr3+氧化为四价,没有明显的脱氟行为。  相似文献   

5.
利用菱铁矿和赤铁矿在酸性体系中的溶解特性,无需添加任何铁离子,只需调节矿浆的pH值,然后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即可实现矿物表面的自磁化.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铁离子浓度、过氧化氢添加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菱铁矿在酸性体系中溶解行为的影响.在100℃条件下,通过表面自磁化反应,菱铁矿磁选回收率从53.8%提高到94.6%,因此可以确定反应温度是影响自磁化的重要因素.利用赤铁矿和菱铁矿的混合矿物重复菱铁矿单矿物的自磁化实验,混合矿物回收率从66.8%提高到了72.6%.最后利用含有赤铁矿和菱铁矿的实际矿石进行自磁化实验,结果与单矿物实验和混合矿物实验相一致,磁选回收率从46.3%提高到了63.1%,实现了样品的自磁化.   相似文献   

6.
锆英石热分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袁章福  樊友三 《化工冶金》1995,16(3):212-218
在碳管炉内进行了锆英石热分解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温度、颗粒和添加剂(MgO、CaO等)对锆英石热分解的影响,低温区(≥1700℃)的锆英石分解是受化学反应速度控制,表观反应级数为零级,表观活化能为585.0KJ/mol,用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解析低温区的锆英石热分解反应。高温区(>1700℃)主要是SiO(g)等气体通过反应层的扩散来控制。锆英石的热分解也受粒度的影响,颗粒越细,其分解率越大。加入Mg  相似文献   

7.
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前驱物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纳米级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对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前驱物热分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热重、差热分析等方法推测了前驱物的热分解机制。用Kissinger法计算前驱体的热分解活化能,Ea=137.80 kJ.mol^-1。通过Coats-Redfern法,采用不同的固相动力学反应机制研究前驱体的热分解动力学,确定其机制函数为:G(a)=[-ln(1-a)]1/2,判断前驱体热分解反应为随机成核-随后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XRD、激光粒度分析以及化学分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冷却制度及物料配比对铝酸钙炉渣物相组成、自粉性能以及炉渣中Al2O3的浸出性能等物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炉渣熔体在降温速度为4~5℃/min的条件下,1200℃至1500℃是物相形成的关键性温度区间,1200℃以下,炉渣凝结结束,物相组成不变,形成的主要物相为Ca12Al14O33及r-Ca2SiO4.炉渣A/S(Al2O3/SiO2摩尔比)在0.5~1.5之间,C/A(CaO/Al2O3摩尔比)为1.5~1.8时,自粉及浸出性能良好,自粉率均在90%以上,Al2O3浸出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铁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得玻璃粒料,分别在700、900和1 100℃以及更高的温度(1 135℃和1 200℃)下对玻璃料进行热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热处理后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后玻璃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演变。结果表明:7 00℃热处理开始析出正交晶系橄榄石型和三斜晶系日光石型物相;随热处理温度升高,日光石型和橄榄石型物相逐渐减少,并形成尖晶石型物相,结晶相晶粒逐渐长大;900℃下热处理后主要结晶相为立方晶系尖晶石和三斜晶系钠钙长石物相;在高于1 100℃温度下热处理时,形成以磁性物相尖晶石型铁氧体为主要结晶相的微晶玻璃。  相似文献   

10.
2011易切削铝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DTA热分析、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技术研究了时效工艺对固溶-冷拉处理的2011合金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的最佳时效工艺为170℃/8h。在此条件下,合金棒材的抗拉强度为472MPa,屈服强度为378MPa,延伸率为10.1%;合金的物相组成为铝基同溶体、低熔点相Pb2Bi3和Bi以及主要强化相CuAl2。球形低熔点共晶组成物(Pb7Bi3+Bi)的熔化温度为156.02%,CuAl2相的析出强化以及低熔点共晶组成物(Pb7Bi3和Bi)的存在使合金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易切削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1.
史志新 《冶金分析》2016,36(11):34-40
为了研究某高铝型褐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规律,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矿物自动解理系统(MLA)对某高铝型褐铁矿进行矿物组分分析,然后对其矿物水分进行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该高铝型褐铁矿主要由针铁矿、赤铁矿、铬铁矿、石英和绿泥石等矿物组成,原矿微观形貌是以疏松状针铁矿为主,其内部嵌布有粒径不同的铬铁矿、赤铁矿和硅酸盐等矿物,导致其部分客晶矿物难以通过物理分选去除,Cr、Ni和Co等有益元素主要是以针铁矿、铬铁矿等为赋存载体;结晶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升温过程中针铁矿和绿泥石分别在290 ℃和830 ℃先后失去结晶水或者羟基,导致物相转变为赤铁矿和橄榄石相。  相似文献   

12.
氢气还原(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物相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300~800℃间的不同温度点保温90min的条件下用氢气进行还原。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高倍扫描电镜对还原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并用TC-436氮/氧分析仪对还原粉末的氧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300~350℃时,出现Ni相:400~450℃时,出现Fe相;在450℃时出现γ-(Ni,Fe)相;500℃时出现W相;600℃时形成稳定的W相和γ-(Ni,Fe)相;在300~650℃间氧含量随温度的升高由20.77%降至0.46%,并在700~800℃基本平衡在0.20%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酒石酸铜为铜源,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粒径约为50 nm的纳米Cu粉末,借助XRD、AFM等表征手段,重点探讨了不同升温速率(1℃/min,5℃/min和10℃/min)对反应产物的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是酒石酸铜热分解制备纳米Cu粉末的控制性因素,慢速升温可显著降低酒石酸铜的热分解温度,促进Cu粉末的纯化和纳米化。  相似文献   

14.
用共沉淀热分解法制备了用于金刚石制品的Fe-Co-Cu预合金粉.研究了共沉淀反应的pH值、温度、溶液浓度、加料顺序和速度对粉末粒度的影响,以及热分解条件对粉末粒度和含氧量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粉末的物相组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形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快速并流共沉淀方式,当共沉淀反应pH值为6.5~7.0、反应温度为50~70℃、金属盐溶液A与复合沉淀剂溶液B浓度均为0.5~0.8 mol·L-1时,制得的前驱体粉末在510~550℃分解30~50 min,得到收得率高、含氧量较低、粒度适中的Fe-Co-Cu预合金粉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酒石酸铜为铜源,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粒径约为50 nm的纳米Cu粉末,借助XRD、AFM等表征手段,重点探讨了不同升温速率(1℃/min,5℃/min和10℃/min)对反应产物的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是酒石酸铜热分解制备纳米Cu粉末的控制性因素,慢速升温可显著降低酒石酸铜的热分解温度,促进Cu粉末的纯化和纳米化。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DTA与X射线衍时法研究了DyCl_3一MCl_n(M=Li、Mg、Ca、Pb;n=1或2)二元体系相图。发现DyCl_-LiCl体系有一固液异组成化合物Li_3DyCl_6生成,在470℃有一相转变。相图属固液异组成相图类型,其无变点分别为p(470mol%DyCl_3,475℃),e(51.5mol%DyCl_3,448℃);而DyCl_3一MgCl_2,CaCl_2,PbCl_2体系都属简单低共熔型相图。其低共熔点e的组成与温度分别为:65.1mol%DyCl_3(593℃)、61.1mol%DyCl_3(546℃)和32.9mol%DyCl_3(432℃)。同时在固相下都有不稳定化合物生成,其化合物分别为:Mg_2DyCl_7、CaDy_2Cl_8和PbDyCl_5。它们的分解温度分别为555、495和423℃(在399℃有一相转变)。同时探讨了相图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试验和测试了900~130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4N的相组成、冲击能AKV和硬度(HRC)值。试验结果表明,在900—102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中有16.97%~3.22%σ相析出,使钢的冲击能AKV值从1040—1250℃处理的224~280J降至3~44J。该双相不锈钢的热加工温度应大于1040℃,其最佳固溶处理温度为1040—1100℃。  相似文献   

18.
硅橡胶/黏土可瓷化复合材料的热行为及微观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添加无机填料可改善硅橡胶烧蚀陶瓷残余物的强度,从而加强其结构完整性和高温稳定性。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以黏土矿物为填料制备硅橡胶/黏土可瓷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利用TG/DSC等热分析技术研究该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黏土矿物可以改善硅橡胶的热稳定性,使其分解温度提高100℃左右。通过XRD分析和SEM观察发现:除少量杂质相之外,硅橡胶经600℃烧蚀后的物相主要为方石英,1 200℃烧蚀后的物相为莫来石和方石英,微观形貌特征分别为不致密絮状结构(600℃烧蚀后)和液相桥连的多孔结构(1 200℃烧蚀后)。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复合材料的瓷化机理。  相似文献   

19.
铜冶炼炉渣工艺矿物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化学分析、化学物相分析、显微镜观察及扫描电镜考察等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分析了不同铜冶炼渣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物相组成,对铜冶炼渣中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和嵌布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铜冶炼渣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HTTA和TPhPO对九种三价稀土离子的协同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相滴定法研究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和三苯基氧膦(TPhPO)对九种三价稀土离子(La,Ce,Eu,Tb,Dy,Ho,Er,Yb,Y)的协同萃取机理。在15℃、20℃、25℃、35℃四个温度下,测定了各协萃配合物的分子组成及稳定常数,进而算出协萃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并与类似的协萃体系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