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约化密度矩阵理论,导出以与标度核电荷相应的二电子原子的能级为参数的多电子多原子分子的能量表达式,提出电子对平均几率函数表达式,以双原子分子的计算为例,证明了这方法的有效,可靠与简便。  相似文献   

2.
由于超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获取超短超强和高功率激光脉冲的能力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使得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下的电离和解离机制成为原子分子物理中的研究热点,随着激光场强度的增加,原子分子的电离机制分为多光子电离、阈上电离、场致电离和多电子电离。  相似文献   

3.
李坤  邢永忠 《硅谷》2008,(9):57-58
大约在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一切都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才证明了原子的存在.他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且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都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多原子分子".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中这个带正电荷的部分集中在一起,被称为原子核.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并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双原子分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势的LEPS模型进行了研究。其中表面作为具有波纹度的刚性表面进行处理,并假定孤立的原子-原子、原子-表面作用势可用Morse势代表。基于N_2-W(110)系统,建立了势能超曲面,详细考察了势模型中可调参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分子以不同方式接近表面时相互作用势的变化情况,以及作用势与分子核间距、取向、距表面高度等因素的关系,从而得出了对双原子分子-表面相互作用势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陶瓷材料的原子复合与固溶强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陶瓷材料的制备技术正在朝着更加精细和更加微观可控的方向发展,继纳米复合后,原子和分子尺度的复合技术将受到关注,陶瓷材料的固溶强化将成为21世纪提高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收集了陶瓷材料的固溶强化的部分实例,归纳了陶瓷材料原子复合的基本方法,旨在提醒陶瓷学界更加重视固溶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纳米结构中一维原子链的等离激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辛旺  吴仍来  薛红杰  余亚斌 《材料导报》2013,27(10):148-151
采用紧束缚模型研究了纳米结构原子链系统的等离激发,利用量子响应理论得出了等离激元的本征频率方程,并数值计算了该体系中等离激元的能谱,讨论了能谱对系统尺度和电子密度等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1)同等尺度下,等离子体的激发能量总是比同一级的单电子激发能量大;(2)等离激元的能谱与原子链的长度和电子密度以及系统的库仑关联强度密切相关;(3)在原子链长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等离子体的激发能量随电子数目的变化以半满为中心呈对称关系,这表明体系中的等离激元对于电子和空穴是对称的。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的稳定态氢都是以分子的形式(如水)或双原子的形式存在的。在上世纪人们能在通电情况下将氢分子分裂为单原子态氢,但生成物都是极不稳定的,一旦断电,在百分之一秒至千万分之一秒内它们就又重新结合成稳态——氢分子了。直到最近,两位荷兰科学家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I.Silvera和M.Walraven才发明了稳定原子态氢的技术。他们应用这种技术生产出了密度为10~(22)-10~(23)个原子/立方米的稳定态原子氢。通过实验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的角度,考虑到信号原子速度远少于本底气体分子(原子)热运动速度的实际情形,给出原子喷泉中回落信号原子因碰撞散射和原子云扩大所致损失的估计方法,并以我们设计的原子喷泉有关数据为例进行具体估算,给出量化概念。该方法曾应用于国外原子喷泉,其理论预期与实验结果相当符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的角度,考虑到信号原子速度远少于本底气体分子(原子)热运动速度的实际情形,给出原子喷泉中回落信号原子因碰撞散射和原子云扩大所致损失的估计方法,并以我们设计的原子喷泉有关数据为例进行具体估算,给出量化概念.该方法曾应用于国外原子喷泉,其理论预期与实验结果相当符合.  相似文献   

10.
氢是最简单的化学元素,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原子氢是宇宙空间中最多的元素,不过,那里漫无边际,平均密度为1个原子/米~3。地球上的氢也很多,但是,只在诸如水或双原子分子氢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普通教科书的观点是:原子氢不能作为中等密度的相对稳定(亚稳态)的气体而存在。我们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小组不久前研制了一种获得稳态原子氢气体的工艺。已在几次实验中获得成功,为物理世界提供了一种陌生的新物质。早在上个世纪就知道的获得原子氢的一个方法是对氢气通电。电流使分子分解成中性原子并产生紫红色辉光放电。让光按波长而展开的分光光谱仪显示它由许多被叫做谱线的离散的颜色组成。解释单个氢原子光发射谱线遇到的困难曾导致1920年量子力学的发展,第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纳米制造业的发展,一维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力电光热纳米器件。基于弦振动理论研究了考虑原子纵向位移的单原子链纳米线横向振动控制方法,针对单原子链类弦结构,采用模态叠加法,建立了单原子链横向振动的动力学方程,提出了一种单原子链横向振动固有角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得到了轴向力控制电压量子极限。考虑原子链的边界条件与振动结构的对称性,利用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得到原子的纵向位移。研究发现:纳米线轴向张力与链的长度是影响单原子链纳米线的固有角频率和共振频率的主要因素,通过控制单原子链两端的压电块轴向位移,可以改变原子链的轴向张力和单原子链的长度,从而改变原子链的固有频率。研究为单原子链谐振器和滤波器等分子器件研发制造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约束位置的小修改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有频率的瑞利商变分原理和广义变分原理,给出了约束位置的小修改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表达式。约束位置的小修改,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第一种情况是修改导致了自变函数选择域发生变化,另一种是不是导致自变函数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980年建立的原子时标基准,1986年经原国家计量局批准为原子时标国家基准,原子时标由3台艳原子钟的读数加权平均得到。参加国际原子时合作,以国际原子时,对本原子时标的时刻和速率校准后,给出我国统—的标准时间。该基准建立时,时刻不确定度为1μs,频率不确定度8×10-13目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私用动进行国际比对,其比对不确定度大大减小,致使该原子时标与国际原子时偏差的不确定度达到:时刻小于10ns,频利。于1×10-13。该原子时标从1984年起就开始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发送标准时间和频率,用于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新型功能聚硅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聚硅烷(-SiR2-SiR2-)是一种由无机元素组成主链的长链聚合物,主链中的硅原子具有3d空轨道,σ电子沿主链广泛离域,由此所产生的紫外吸收,半导体性能等应用于发光材料,光记忆材料、电导体和光导体。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聚硅烷的研究进展,包括聚硅烷的性能和应用,以及聚硅烷的共聚改性和分子自组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空间中性原子成像的科学意义、观测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等。中性原子成像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其应用能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直至为其发射专门卫星开展观测。空间科学研究对空间中性原子成像提出了宽能域、时空高分辨的需求,并刺激了超薄死层Si-PIN传感器应用和光学调制技术引入发展,为将来空间天气监测等业务化应用发展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分子束外延开展单晶金原子台阶标准样品的制备,制备的样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测试发现,原子台阶数量较少且台阶高度均匀性较差。本课题针对分子束外延制备系统的基底与蒸发源距离、温度、时间、真空度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改进研究,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改进参数后所生长金单原子台阶的质量和高度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基底与蒸发源距离、温度、时间和真空度等工艺过程参数能够实现云母基底金原子的可控生长,为单原子台阶标准物质的制备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三种广泛应用于溅射深度剖析定量分析的原子混合-粗糙度-信息深度(MRI)模型、上下坡(UDS)模型与粗糙度-级联混合-反冲注入(RMR)模型的解析表达式。先从定义、公式推导、仿真结果分析三方面逐一分析了这三种模型对应的剖面特征,再通过其对应的深度分辨率子函数、深度分辨率函数、分析膜层厚度的解析表达式以及实验数据的拟合,将三种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最后解释了上下坡模型存在的不足,纠正了粗糙度-级联混合-反冲注入模型存在的错误描述,实测/模拟深度剖面的动态特性验证了原子混合-粗糙度-信息深度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位置灵敏原子探针显微分析实验手段的最新发展、应用与前景。以应用这种技术研究不锈钢与化合物半导体为例,结合实验结果介绍新的图像显示方法。此外还示例概述了位置灵敏原子探针在钢与合金研究中的新应用。最后,作者对世界上三维原子探针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家标准与工艺研究所报道,根据最新量子计算和计算机模型,附着有钛原子或其它过渡金属的碳纳米管可比最有效的贮氢材料贮存更多的氢分子。碳纳米管的这一功能使它可用作燃料电池的氢源,这意味着,带有钛原子的碳纳米管能够聚集起相当于其自重8%的氢量。这种吸氢量比“自由轿车伙伴集团”(该集团中包括美国能源部和美国汽车三巨头制造商)规定的最低贮氢量要求6%还高出1/3。此外,联到钛原子上的氢分子,在受热时易于放出。这种可逆性吸附是对贮氢材料实用性的另一项要求。  相似文献   

20.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传输要穿过多种表面和界面,表界面的性质对电池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使用寿命、循环稳定性等具有重要的影响。表界面一般具有与体相不同的结构,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观察不同电化学状态下电极表界面的结构,有助于从更深层次认识电化学反应机理和性能演化规律,对于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阐述了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在研究电极材料表界面结构原子尺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特殊的相界面、SEI、表面相变、表面掺杂等,探讨了表界面原子尺度结构与性能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改善电池性能的针对性建议,并对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从提高能量密度、避免固液界面副反应和改善电池性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